江西省2023一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模拟选科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如果没有运用用事和比兴融合的创作手法,则很难创作出融人作者情志的含义丰富的佳句”错误,原文
倒数第二段是说“从盛唐诗用事的艺术效果来看,故实与兴怀相互冥合,往往创作出含义丰富的佳句”,由此推导
不出选项中的结论
2.【答案】B
【解析】“决定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成就”错误,将用事视为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表现方法,用事和比兴相融
合,只是取得诗歌创作成就的条件之一,因而“决定了”程度过重。
3.【答案】D
【解析】文章第三自然段的主要观点是盛唐诗人用事注重和比兴结合,通过用事来表明志向、抒发情感。D项以
姜太公、伊尹之事抒发诗人的情感,其他三项都没有用事。
4.【答案】这两句诗用事和比兴相结合。诗中用了周公招纳贤才的典故,这是用事。曹操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像周
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纳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这是比兴。(对“用事”的阐释2分,对“比兴”的阐释2分:意
思相近即可)
5.【答案】①举例论证,如文中举王维、李白、孟浩然等事例,论证了盛唐诗人用事存在个体偏好的差异的特点。
②对比论证,文中把盛唐诗歌中的用事和魏晋文人诗中的用事进行对比,论证了盛唐诗歌中用事和比兴的结合
已成为时代共性的特点。③引用论证,如文中引用岑参、陶翰、李颀等的诗句,论证了盛唐诗歌通过用事来表达
人生志趣的特点。(每点2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
给分)
6.【答案】C
【解析】“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的思念和缅怀”错误,老妇人在述说她对白兰花的记忆和印象时,并未提及
自己的丈夫。
7.【答案】B
【解析】“推动了‘我'探究老妇人家境这一情节的发展”错误,小说没有写“我”探究老妇人家境的情节,“我”去
老妇人家里的本意是陪老妇人送花去宾馆,只是在无意之中发现老妇人的家境很好、生活并不拮据。
8.【答案】①老妇人的声音、笑容特别优雅,这不像是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所能有的。②两个年轻人喜欢并且想
要买白兰花,老妇人就送给他们,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刻意赚钱。③“我”给老妇人带来了大生意,老妇人并不
格外惊喜,经“我”劝说才同意,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在意赚钱多少。④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
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相近
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9.【答案】①这篇小说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简单的故事。②这篇小说以
“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③这篇小说的语言虽然较为平淡,但抒情意味较为
浓厚,表达含蓄。(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能合理分析这篇小说“散文化”“诗化”的
特点,也可给分)
10.【答案】BFH(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原文标点为: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语文第1页(共5页)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2023一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模拟选科联考
驰
其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稚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斌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逃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h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0
我国诗歌史上,用事与比兴的离合是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在艺术思维方面,用事本身
图
就与比兴关系密切。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较早阐发何为用事,他将用事解释为“据
亨以类义,接古以证今”:汉代以来,文人诗中如王桑《七哀诗》“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阮璃求隐士诗“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都是称引故实,与诗人当下的情感会合勾连。以
自然物象来比兴,与援引古事古辞来比兴,在思雏上并无本质差异。汉魏以来,以“三曹”
建安七子为代表,用事总依上是与比兴相结合的,而这种艺术方法到阮籍《咏怀》组诗中也
必
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南北朝时期,诗歌用事朝着频次更加繁密、技巧更加新额的趋势发展,同时也逐渐流于俳
偶和简陈,用事开始与比兴的艺术精神相疏远。《南史记载,王僧孺“于书无所不睹,其文丽
逸,多用断事,人所未见者,时重其富博”。期灵运、颜延之更是精于用事的大家。用事在当时
成为一种值得炫示的诗歌技艺,也引发了钟嵘“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的批评。在南
北朝后期,随着五言新体诗的迅速发展,用事更加与俳偶、声律要素紧密交织,逆一步成为新体
诗创作中语言修辞的常见现象。到初唐时期,随着官方类书编纂的影响加大,用事的繁富程度
和藻怖效果趋于极致,同时也在创作精神上与比兴传统十分疏远了。
盛唐诗人用事重新与比兴诗学传统呼吸相通,诙复了用事与比兴相合的传统,他们对诗歌
鞍
用事的要求是,弱化学问性的色彩,强化“己意”和“兴怀”。在诗歌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用事与
比兴的关系是离还是合,取决于那一时代的诗学观是将用事视为学问的逞示,还是将用事视为
担
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基本表现方法。盛唐诗显然是属于后者。
盛唐诗歌中用事与比兴的结合,在创作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作者引用古代贤臣高士、英
雄豪杰的事迹来抒写他们对于政治抱负、人生道路的思索。所用之事与所抒之旨,构成一种兴
发感怀的艺术张力。从典故的内容来说,虽然存在个体偏好的差异,如王雏擅用佛经典籍故
实、李白喜用道家神仙故实、孟浩然诗中化用儒家经典之语等,但通观盛唐诸家,共性是更主要
即
的一面,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盛唐诸家还较为集中地化用三代两汉以来的贤臣良将、英雄
豪杰、隐士高人以及魏晋名士的事迹,表现他们对功业理想、人格境界的追寻。这种取用历史
人物典故来表达人生志趣的做法,在左思《咏史诗》、陶渊明《咏贪士》等作品中已经运用成熟。
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