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全套】(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课件+学案+课时作业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资料全套】(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课件+学案+课时作业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02 10:06:39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秦朝(形成)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元(新发展)宋朝(加强)明清(顶峰)温故知新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请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背景和目的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读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请问:为何“我朝罢相”?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③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1)原因: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结果:“内阁”
应运而生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2、内阁的出现(1)原因
(2)过程阅读史料和课本第18页第一段大字: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内阁首辅==宰相?思考探究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探究思路(3)内阁的性质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
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
发展到了顶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南书房
集权于帝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顶峰
皇太极康熙雍正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 努尔哈赤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有人说,中国到目前为止,一共失去了三次
追赶世界的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明清时期,
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第二次是19世纪末,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以改革和革命
的失败而错失良机;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中国的内乱和封闭,使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远……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抓住第四次机遇。
所以21世纪的100年,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
来说,很重要。观点导航三、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示:①皇帝决策②官场风气③官僚机构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1、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1)西方(2)中国2、东西方拉开差距挑战自己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2、(2006·重庆)废除丞相制度以后, 明
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 三司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有
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4、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山 东 刘秀珍
?
【课标点击】
?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自主认知】
?
知能一? 宰相制度的废除
?
1.原因
?
(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_不稳、内乱屡生。
?
(2)明太祖认为_________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同时,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
3.影响
?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 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
【迁移应用】
?
1.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
?
A.丞相的废除??????????????????????? B.皇权的加强
?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内阁的废除
?
2.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办事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 C.让“群臣”监督皇帝???? ????????? D.精简政府机构
?
3.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知能二? 内阁的出现
?
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
2.确立
?
(1)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
(2)“内阁”出现:________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
3.内阁的发展
?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_______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
4.内阁的性质
?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
【迁移应用】
?
?
?
4.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 ?②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③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 ④对皇权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
?
A. ①②③④??? ??? B. ①②③?? ??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知能三 ?军机处的设立
?
1.背景;
?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
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______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
(2)设置南书房,三足鼎立扩大皇权
?
为扩大皇权,康熙帝亲政后,设_______,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
2.设置
?
_______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_,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
3.影响
?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
【迁移应用】
?
5.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
?
A.南书房的设置???? ?????????B.军机处的设置???
?
C.丞相的废除???? ???????????D.内阁的设
?
6.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趋向衰落
?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
7.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 ?
?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
【核心突破】
?
1.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什么?为解决这两对矛盾,明初是怎样解决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
解决:改革地方官制:废行省、设三司;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这是对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发展。但使皇权空前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下的一个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西汉、唐朝、明朝时期是怎样一步步解决的?
?
提示:皇权至上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最主要的特征。不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的加强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的。本题试从历史纵的角度审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
答案:西汉时: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
唐朝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从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
明朝时: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
【实战练兵】
?
1.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2.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峰的象征是( ? )
?
A.设参知政事???? ????B.实行行省制度????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
3.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 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 ③削弱地方权力
?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③
?
4.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
A.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
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6.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 )
?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
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
?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
8.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
9.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
?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
?
?
?
参考答案:
?
【迁移应用】
?
1.A本题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明初废除了丞相后,丞相之权分给了六部,从而提高了六部的权力地位。
?
2.B 废除丞相,大权独揽,这是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
3.D自明朝开始丞相制度被废除了
?
4.B 对于组合类选择题,最简便解法就是采取排除法。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
5.B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能力。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相继取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制政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故答案选B。
?
6.B本题考查点同样是考查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西方已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开始近代化的历程,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为了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皇权的加强走向了极端。说明这种制度依靠正常的运行已经不能维护其利益,而要依靠极端手段来达到其目的。故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再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完善,相反是这种制度走向没落的表现,故选B项。
?
7.C 此题主要考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不断加强,秦朝设立丞相是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来因为相权逐渐增大,威胁到了皇权。历代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清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
【实战练兵】
?
1.C 通过材料所述宰相与皇帝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相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君的地位越来越尊。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这一结论。
?
2.D自秦至清,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最高峰在清朝时。A项为北宋,B项为元朝,C项为明朝。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充分体现了皇权的加强。
?
3.A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
4.A从明太祖与大臣的对话中,惟独万钢得到赏识,主要是因为前二人回答的都是以个人的成就为主,没有从皇帝加强君主统治角度出发,而万钢的言论强调了天下人都应服从君主的专制统治。
?
5.A结合军机处的职能考虑并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直接说明”。军机处虽然“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
?
6.D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明朝时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废丞相,有利于加强君权。
?
7.B 此题为文字材料选择题,根据材料中“罢丞相”进行判断。
?
8.B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
9.(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加强皇帝权力;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削弱相权。
?
?
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说课稿)
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 刘秀珍
?
一、说教材
?
1.教材地位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
2.课标要求
?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3.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过程与方法:
?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4.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
二、说学情
?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
三、说学法
?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
四、说教法
?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
五、说教学过程
?
1.新课导入
?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
3.课堂小结
?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
5.布置作业
?
六、板书设计(略)
?
历史·必修1(人教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宣宗 D.清顺治帝
答案:A
2.(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设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D
3.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  )
A.通政使司→丞相→皇帝
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
C.通政使司→内阁→皇帝
D.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
答案:C
4.《明史·宰辅年表》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这段材料表明(  )
A.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B.明仁宗时期内阁开始出现
C.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
D.大学士完全获得宰相职权
答案:C
5.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  )
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答案:B
6.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政务中心靠近皇帝寝宫有利于及时给皇帝传达信息,本质上反映了皇帝对政权控制的能力,故选D项。
答案:D
7.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解析:第(1)问要仔细观察图片,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原因要从废除丞相的目的入手来答。
答案:明太祖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解析:第(2)问“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首先要理解观点,该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自然错误;其次,“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去分析。
答案:清朝雍正帝时。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解析:第(3)问由废宰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明史·太祖纪》记载: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下令“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这表明朱元璋要(  )
A.裁抑相权 B.加强军权
C.建立内阁 D.改革行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意思是奏事不要告知丞相,说明朱元璋要裁抑相权,故A项正确。
答案:A
2. 康熙帝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答案:B
3.在清宫廷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清朝的雍正年间,她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皇帝与宰相共商国是
B.行省官员向皇帝述职
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D.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朝不可能有宰相,故A项错误。
答案:A
4.(2013·广东四校期末联考)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提取与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信息说法错误,因为司礼太监仅仅是皇帝加强皇权的工具。
答案:B
5.(2014·北京西城区期末考)下图为我国古代某王朝都城内的主要中央官署分布图,该都城是(  )
A.唐长安 B.元大都
C.明北京 D.清京师
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获取与再认再现能力。从图中的“长安左门、锦衣卫、大明门”等信息即可判定,特别是锦衣卫,它是明代的特务机构,故C项正确。
答案:C
6.(2014·潍坊模拟)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项是宰相职能的表述,但表中内容没有涉及辅助天子的内容,故A项错误;表中没有“门下封驳”的内容,故B项错误;内阁只有票拟权,与表中“三是议决政务”不符,故C项错误,采用排除法,选D项。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 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有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材料解读和论证分析能力。
第(1)问,从材料一的“掌握国家大权”可以看出丞相位高权重,由于相权威胁到皇权,所以明代废除丞相。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回答,第二小问从“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以得出反映的本质问题。
第(3)问,首先要明确材料三揭示了中国君主专制的弊端,然后结合所学分析。
答案:(1)丞相位高权重。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
(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反映的本质问题: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顶峰。
(3)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密折制度
唐代武则天时已有告密制度,明朝有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政治。康熙帝曾言:“令人密奏并非易事。偶有忽略,即为所欺。”雍正皇帝允许的官员如岳钟琪才能上奏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皮匣的钥匙备有两份,一份交给奏折官员,一份由皇帝保管,此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官员自派亲信家人将密折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雍正七年,雍正建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军机处负责密折,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使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