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战国时郡是设于边境地区。边地原为荒僻之地,人口稀少,虽然面积大于县,其地位却比县低。后来边地逐渐繁荣、人口增加,乃于郡下设县。于是在边地有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这说明( )
A.兼并战争推动管理体制变革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普遍推广
C.经济发展影响政治体制变迁 D.各国变法成效已然得到体现
2.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
A.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社会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 D.缺乏理论依据
3.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 )
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 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
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 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
4.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以法律方式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问题,并把它作为随后进行的宪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他还强调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的党章草案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修改、补充”。这一论述( )
A.有力推动了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 B.强调引进现代西方政治文明成果
C.指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 D.强化宪法对国家生活的规范功能
5.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国家 立法情况
日本 《大宝律令》,分12篇,其篇目、次序与《唐律》一模一样,是日本古代划时代法典
朝鲜 《高丽史·刑法志》记载“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
越南 越南古代的《刑书》、《国朝刑律》等都是源于《唐律》
A.日本、朝鲜和越南皆照搬中国《唐律》
B.唐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法律编纂和修订
C.《唐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D.《唐律》体系完备,在东亚国家广为传播
6.罗马共和国后期,“随着立法发展为复杂和广泛的整体,出现了新的分工的必要性,一个职业法学者阶层形成了”。罗马的法学家多是法官、律师,他们更多的是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而不是追求对法律哲学深度与高度的探究。这说明罗马法( )
A. 法学家注重法律实践活动 B. 法学家没有探讨法的本质
C. 独特的法学家立法原则 D. 理论指导司法活动有限
7.据文献记载,宋代铜钱大量外流,成为国际流通货币,在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东海岸很多国家均十分普遍。这反映了( )
A.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B.政府监管不力,造成大量流出
C.宋朝已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 D.宋朝经济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8.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
A.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C.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9.下列关于5﹣6世纪中国境内货币使用情况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南北使用不同的货币,原因是国家分裂,政权并立,货币统一难以推行
B.黄河流域使用绢、帛等实物作货币,是因为黄河流域长期动荡,经济衰退
C.长江流域使用铜钱作货币,是因为长江流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不断进步
D.河西走廊、岭南使用金银为货币,是因为此地区金银矿产储备非常丰富
10.清末民初,上海形成外国银元“鹰洋”、清政府铸造银元“龙洋”、北洋军阀政府铸造银元“国币”等共同流通之局。上海钱业公会定期向市场公布银元市价行情,形成银元行市。1919年6月,上海钱业公会毅然取消“鹰洋”行市,将“国币”行市统一为唯一的银元行市。上海钱业公会此举( )
A.受到了民族主义思想影响 B.促成了金融市场的统一
C.断绝了与国际资本的联系 D.推动了法币政策的实施
11.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千年之久,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的流行反映出( )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货币的贮藏功能得到强化
D.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12.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发行的货币,称为“抗币”或“边币”。在与法币、伪币和土杂钞共存交错的斗争环境下不断壮大,并逐步树立起信誉,占据了市场。这些“抗币”或“边币”的发行( )
A.阻止了日本的经济掠夺 B.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
C.主导了根据地金融市场 D.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13.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义田、主客户制、保甲制度 ②租调役、官仓义仓、大索貌阅
③“金花银”、十家牌法、户帖制度 ④“科差”、众济院、“诸色户计”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①③
14.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实现社会的有效分工。该变化( )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干预 B.增加了政府公共开支
C.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D.削弱了民众参与意识
15.公元486年,北魏冯太后接受李冲的建议,在各地重建乡官制度,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此举目的首先在于( )
A.维护乡村地区社会秩序 B.防范地方官吏隐瞒税收
C.避免各地豪强隐匿人口 D.防止农民聚众反抗官府
16.法国的市(镇)长颁布和实施中央政府的法律规章和决定,与二些中央派驻机构共同修改选举名单,编制服兵役名单等,他还负责起草市镇决议和财政预算,执行市镇议会的决定,领导市镇工程等。这说明法国的市(镇)长( )
A.承担社区所有的公共服务职能 B.独揽市(镇)内的各项权力
C.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管理地方 D.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以促进一切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1950年)
材料二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立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法》就是基于这一总路线制定的。按规定,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从1949年到1952年,全国耕地面积,由0.98亿公顷,增加到1.08亿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8.95公斤,提高到288.12公斤。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实现快速提升全国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由1949年的1029.3公斤提高到1955年的1416.7公斤,提高了37.6%,年均递增5.5%,这是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实现的(也有恢复性增长因素)。
——摘编自郑有贵《新中国土地改革开辟现代化通途》
(1)根据材料一,揭示建国初期建立新的婚姻制度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妇女解放和土地改革产生的共同意义。(4分)
18.近代中国的法制建设。(14分)
材料一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
时间 宪法名称 核心内容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确认实行工农兵民主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按照“三三制”组织抗日民主政权
1946年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边区实行人民代表会议,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修律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北洋政府时期税制总体仍保持半殖民地化、征税主体分散化、税捐类型多样化的税收特征,主要表现:一是继晚清将海关税的征管权、保管权、提取权置于洋人之手后,又将盐税的诸多权利让渡给了洋员系统。同时中央税权限于一隅,税收不堪国用。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互争税权,各种苛捐杂税驳杂混乱。从民国元年至十五年,关税收入共达91307万元,但其中仅民国六年至十五年就支出偿付外债52790万元,再加上一些地方截留关税,实际中央收入仅京师税务监督署所收税款。
——摘编自王宏顺《民国时期税收探析》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了“滞胀”时期。面对这种情形,新经济自由主义乘机而起。这些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作用,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税制改革,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回升,赤字大幅度缩减,有些国家还出现了盈余。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又进入低迷阶段。
——摘编自李齐云、杨连鹏《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所得税制改革概况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北洋政府税制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税收改革。(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北洋政府与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税制改革中得出的认识。(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6分)
(2)英国的新济贫法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是“有益的”。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郡最初设在边境,荒僻、人口稀少的地方,地位比县低,但后来逐渐繁荣、人口增加,郡下面设置了县,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A、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但战国时期并没有普遍推广,排除B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万万不能存立”说明反对国会的建立,由此可知社会基础薄弱,故选A;设立国会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排除B;出现军阀割据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导致的,并不是因为国会政治,排除C;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鉴自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论,并不缺乏理论依据,排除D。故选:A。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官吏都要接受考课,根据政绩进行赏罚,所以A正确;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儒法杂糅”,所以B错误;材料涉及官吏考核,与官员选拔无关,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涉及官吏考核,无法得出“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所以D错误。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在党的会议上,反复强调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重要性,有力推动了我国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制度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引进现代西方政治文明成果,排除B项;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依法治国,排除C项;强化宪法对国家生活的规范功能与讨论党章草案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次序与《唐律》一模一样”“大抵”“源于”不等于照搬,排除A;B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中外交流,排除;C中“最早”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法律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体现了《唐律》体系完备,故D正确。故选:D。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罗马的法学家多是法官、律师,他们更多的是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而不是追求对法律哲学深度与高度的探究”等信息可得出,罗马法学家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用理论指导司法活动,故A正确; 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没有体现立法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 D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A。
7.答案:D
解析:根据“宋代铜钱大量外流,成为国际流通货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经济发达,对外贸易繁荣,因此才会有材料中的这一现象出现 ,D项正确;世界市场形成并不是以中国为中心,而是以西欧为中心,排除A;宋代铜钱大量外流,成为国际流通货币与政府的监管并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宋朝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我国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无关,排除A;材料阐述的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排除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以来通宝钱制流行的原因。秦统一全国后,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使古代货币走向规范化,A项错误;由题干可知,通宝钱制流行千年之久,说明通宝钱制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了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但没有强化货币的贮藏功能,C项正确,B项错误;铜币的通行标志着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故D项错误。
12.B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结合所学可知,①义田、主客户制、保甲制度是宋代;②租调役、官仓义仓、大索貌阅是隋朝;③“金花银”、十家牌法、户帖制度是明朝;④“科差”、众济院、“诸色户计”是元朝,②①④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并实现社会有效分工,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C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在管理基层社区时,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开支,增加了民众的参与意识,ABD三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故选C项。
15.答案: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是当时社会的一大特点,门阀豪强通过控制和隐匿农民人口,巧取豪夺,与朝廷抗衡,导致政府直接掌握的农民人口和赋税大量流失。乡官制度正是为了防止人口流失这一严重问题而建立的,故C项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的基层自治。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的市(镇)长既可以颁布和实施中央政府的法律规章和决定,还负责起草市镇决议和财政预算,执行市镇议会的决定,领导市镇工程等。由此可知,法国的市(镇)长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国的市(镇)长承担社区所有公共服务职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法国的市(镇)长“独揽市(镇)内的各项权力”,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市(镇)长由选民选出,排除C项。
17.答案:(1)目的:实现妇女解放;解放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政权需要巩固;经济急需恢复;落后的婚姻制度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2)有计划;有步骤;有分别;平等分配;以法律做保障;具有人文色彩。
(3)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变(促进思想文化发展或促进社会观念转变)。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可知,解放社会生产力;根据材料一“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可知,实现妇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50年”这一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政权需要巩固;经济急需恢复;落后的婚姻制度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2)根据材料二“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立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可知,有计划、有步骤、有分别、平等分配;根据材料二“《土地改革法》就是基于这一总路线制定的”可知,以法律做保障;根据材料二“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可知,具有人文色彩。
(3)根据材料一“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以促进一切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全国耕地面积,由0.98亿公顷,增加到1.08亿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8.95公斤,提高到288.12公斤。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实现快速提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变(促进思想文化发展或促进社会观念转变)。
18.答案:(1)特征:把修法与图强相结合(修法与维护国家主权相结合);引进西方现代法律;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增加民法、商法等私法内容建立近代法律体系;修律存在部分忽视国情的现象,效果有限。
原因:列强入侵,国家丧失治外法权;清末新政的推动;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西学东渐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意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说明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权益;以法律手段保障了革命成果,对之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起到了统领作用;抗战时期的法制建设有利于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动员和组织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根本法制保障;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可分析得出把修法与图强相结合(修法与维护国家主权相结合);根据材料“参考古今,博稽中外”可分析得出引进西方现代法律;根据材料分析得出以“起草新式法律”为修律指导思想;根据材料“《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可分析得出增加民法、商法等私法内容建立近代法律体系;根据材料“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可分析得出修律存在部分忽视国情的现象,效果有限。原因:根据材料“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可分析得出列强入侵,国家丧失治外法权;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清末新政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西学东渐的加深);根据材料“《大清商律草案》”并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可分析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意义:根据材料“确认实行工农兵民主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可分析得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说明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权益;根据材料“按照‘三三制’组织抗日民主政权”可分析得出以法律手段保障了革命成果,对之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起到了统领作用;根据材料“边区实行人民代表会议,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可分析得出抗战时期的法制建设有利于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边区实行人民代表会议,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可分析得出为动员和组织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根本法制保障;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答案:(1)因素:列强侵略加深;北洋政府的封建性;北洋政府施行卖国政策;中央集权日益削弱;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西方近代税制的传人。
(2)评价: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出于解决经济“滞胀”问题;以新经济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取得一定成效;并未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困境。
(3)认识:税制改革受国情的影响;应根据时代变化,适时调整税制;税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税制改革关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20.答案:(1)特点:立法保障;政府设置救济机构;院内救济且资格审查严格;监狱式管理,强制劳动;救济条件苛刻,侵犯人权。
(2)示例:
观点: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既有“残忍”之处,也有“有益”之处。
理由:新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同时也应该看到新济贫法在缓解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济贫支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新济贫法。
(1)根据材料“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可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在全国兴建济贫院”,可得出政府设置救济机构;根据材料“严格禁止……经过严格审查”,可得出院内救济且资格审查严格;根据材料“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关进济贫院……才能得到救济”,可得出监狱式管理,强制劳动;根据材料“受助者必须……失去政治权利”,可得出救济条件苛刻,侵犯人权。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对新济贫法的评价应该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去看,单纯回答一个角度是不全面的。根据材料得出观点: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既有“残忍”之处,也有“有益”之处。“残忍”之处,根据材料“所有的受救济贫民……才能得到救济”,可得出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根据材料“受助者必须接受……失去政治权利”,可得出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有益”之处,根据材料“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新济贫法把救济与就业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了济贫支出;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