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知人论世
品味生命的诗意
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阅读诗歌,分析诗人形象(关注怎么写)
《短歌行》《归园田居》(魏晋)
《登高》
《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唐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宋词)
学习任务二:阅读传记,揭秘诗人一生(整理制作诗人档案卡)
提前发给大家相关资料,课前就要阅读并准备,本单元结束时上交
(基础部分+补充部分)
学习任务三:撰写文学短评,品鉴诗歌韵味
(换组互评,硬卡纸贴上,写上你读完的感受,不可以抄袭)
生命的诗意
单元学习任务
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
“阅读一定题一评论一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 宜小,“评论”贵透。
写文学短评,要注意 “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別。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两者有明品的区别:前者重“评”,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单元学习任务
文学短评
三注意:
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 “点”和“面”的关系,要善于聚焦。
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
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
第二章
《登高》
姓名: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世称“________”。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________” 生卒:712—770 籍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地位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认识作者
一代“诗圣”——杜甫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
主要经历 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2.困居长安时期(35岁~44岁):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主要经历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8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4.西南漂泊时期(49岁~58岁):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享年58岁。
创作风格及其作品 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在五律、七律上表现出很深的造诣,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诗风__________。
代表作有以“三吏”合称的《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征》《春望》和《兵车行》等。
沉郁顿挫
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望岳
探寻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四川________所作。其时,“________”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人生慨叹,写下了被称为“______________”的《登高》一诗。
夔州
古今七律第一
安史之乱
“落木”比“落叶”好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林庚《说“木叶”》
小结
罗大经《鹤林玉露》:“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__________。悲秋,时之惨也。作客,_________。_________,久旅也。百年,暮齿也。 ,衰疾也。 ,高迥处也。独登台,___________。
地之远也
羁旅也
常作客
多病
台
无亲朋也
全诗总结
诗所抒写的虽是“悲秋”之意绪,但正如《秋兴八首》的“秋兴”包蕴极为丰富深厚一样,这里所抒的“悲秋”意蕴亦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秋景的感受,而是包含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丰富内涵。因此,所谓“艰难苦恨”也不仅仅是属于诗人一身之境遇,这正是整首诗虽抒悲秋之意,而境界却极高远阔大、雄浑悲壮的内在原因。
——选自《唐诗选注评鉴》
七言律诗之冠
一韵到底,八句皆对,既是格律的变体,也是格律的极致。
这样的诗律,貌似板滞,其实是大胆逆行的尝试,形成了“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气势,将前四句秋江之上天地苍茫而伤感压抑的气势,整个升华为后四句老病登高、苦恨潦倒却悲壮执着的情怀。
第三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周公解梦——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解题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主要事件/内容
诗歌体裁,再如《游子吟》
写作目的
因何而梦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以虚衬实,增添神秘色彩
夸张,对比衬托其高大雄伟
补充资料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梦境如何?
1.请仔细品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梦中景象的不同特点,梳理出梦境的层次,试着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梦境的内容。
月下镜湖
清晨山景
黄昏山景
洞天仙境
梦惊神伤
月下镜湖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意境:清幽寂静
情感:轻松愉悦,舒适陶醉
补充资料
谢灵运(385年-433年), 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因祖父在会稽建有故宅“始宁墅”而移籍会稽。晋宋间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佛学家, 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清晨山景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意境:壮美奇绝
情感:美景之震撼,
精神共鸣之狂喜
黄昏山景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意境:离奇险怪
情感:恐惧
洞天仙境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意境:华丽灿烂
情感?
震撼!惊惧!
梦惊伤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解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白的梦境体现了他怎样的潜意识?
天宝二年(743),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 (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42岁了,满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但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天宝四载(745),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诗,向朋友表明自己的心情。
翰林供奉
探寻背景
梦惊神伤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落寞:想象中的宫廷生活与真实宫廷生活之间有反差,以为传说中的天姥山是仙境,真实体验了之后发现不过是噩梦一场。
其他解读
当然,洞天仙境也可以解读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境界,是美梦的实现。
无论是超越现实的美梦、还是隐射现实的噩梦,它终不过是一场“梦”。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发现自我真正的精神追求。
补充资料
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分析梦醒后诗人的体悟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歌最后一段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对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反差的无奈
②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③蔑视权贵,对独立傲岸人格的坚守
总结理解诗风
理解浪漫主义
李白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请结合诗歌,谈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1、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2、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3、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4、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