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15: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逻辑的力量

论证的基本要素
(一)什么是论证
在逻辑中“论证”一词的意思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二)论证的基本要素
一个论证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论证方式
论题
讨论的话题
论点
论据
用来论证其论点的理由、根据。
论据对于论点的支持方式。
隐含的前提或假设
没有明说却暗示出来的前提。
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在一个论证中,说出来的论据只是一部分,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论据就是隐含前提。
在论据和隐含前提的背后,还有一些支持这些论据和隐含前提的没有说出来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假设。
(1)它们是隐藏的,没有被明确陈述出来。
(2)它们被论证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它们也可能是假的。
隐含前提的特点:
隐含前提2: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论据1:狗没有吠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隐含前提1:
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示例1:
示例2:
只有同类才能相知
论据:子非鱼
论点:(子)安知鱼之乐
隐含前提:
第一,事实性隐含前提。
蚯蚓在湿润的地面上每分钟可以爬 30 厘米,可见蚯蚓比人的步行速度都慢很多
雨燕每小时飞行可达110千米,可见雨燕飞行的速度比动车还要快。
隐含论据(前提)
人的步行速度每分钟远远超过了 30 厘米。(真)
隐含前提
动车的速度每小时低于110千米。实际上动车的时速一般是200千米及以上。按照常识,我们不会接受有这个结论。(假)
第二,价值性隐含前提
白鳍豚濒临绝种的危机,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白鳍豚。
媒体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有些负面事件,应减少报道,我们应该正面引导社会风气,弘扬正气,以鼓舞士气。
省略的大前提
所有濒临绝种的物种都是我们必须保护的。
省略的小前提
大量负面事件的报道会对社会风气的引导起负面作用,会导致社会正气不足,士气受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 ①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② ,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③ ,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足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常见论证形式: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
例证法
引证法
喻证法
比较法
类比法
排除法
反证法
归谬法
直接论证
间接论证
逻辑论证方法
间接论证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
排除法
归谬法
反证法
逻辑论证方法
一、排除法
排除法又叫淘汰法,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来拿”
排除其他选项的可能性,
间接证明观点。
例: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一、排除法
以上逻辑推理,孟子列举了“肥甘”“轻暖”等五种与个人生活相关的问题问宣王,宣王否定了这些。其实,孟子的询问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宣王的需求要么在“肥甘”等个人生活相关的小的方面,要么在扩张疆土、称霸诸侯这一大的方面。所以,当前提中的前者排除后,孟子对“王之所大欲”得出结论: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二、反证法
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
假设
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
(即命题结论反面成立)
推理得出结论
与已知条件矛盾
与定理、定义、公理矛盾
假设不成立
所证命题成立
(二)反证法
例子:
王戎“道旁苦李”的故事。
李子是苦的。假如李子不是苦的(甜),生长在路边一定会被人摘光了。可现在道旁这棵李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说明没人摘,李子一定是苦的。
赵老师一定学过德语。
如果赵老师没有学过德语,他就不可能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迷娘》的德语原文。可实际上他在课堂讲了,所以他一定学过德语。
问题:甲是乙父,乙是丙父,欲证明甲是丙的爷爷。
设甲不是丙的爷爷
则甲不是乙的父亲,或乙不是丙的父亲
(与题设相矛盾,假设不成立)
所以甲是丙的爷爷
(二)学会间接论证:②反证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赫尔岑笑着说∶
"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
(二)归谬法
二、归谬法
“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虚拟论敌
虚拟论敌
定义:即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通过提出各种反对观点或者对自己不利的论据,从而让你的观点更经得起推敲。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再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拓展案例】
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们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针对观点————驳论点)
②“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针对论据————驳论据)
③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但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针对论据————驳论据)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辩证(同时阐述如何兼听,引入“虚拟论敌”)∶
主动引入“父子骑驴”、“三人成虎”等反例,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兼听则明
我们一般都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话比较有道理。
先说“ 偏信则暗”,“晁盖丧命”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晁盖要打曾头市,先是不听宋江的劝阻非要自己去,然后是在军旗被狂风吹断之际不听吴用的劝说非要当天去,最后是不听林冲的劝诫非要跟随两个来历不明的所谓和尚半夜里孤军深入敌营,结果遭了埋伏脸中毒箭而死。他何止是做不到“兼听”,他是谁的话也不听,一意孤行,结果一命呜呼。这是沉痛的教训。
范文欣赏
但是,“偏听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我们来看看“齐王纳谏”的例子。齐王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拓宽视野,打开思路。但这是邹忌讽齐王之后,之前呢? 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兼听”的核心在“多”,更在“异”。要倾听不同的声音,因为一千句谎言的分量也不如一句真话。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孙权面对张昭等人的劝降力排众议,才拿下赤壁,这是态度。沃德指出弹痕少的部位更应该注意加强防护,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由于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被统计数据忽略了,这是见识。
“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兼听”固然重要,但“ 兼听” 只是必要条件,却不充分,因为“听”别人不能代替自己“断”!说“ 兼听” 只是必要条件,因为它的前提是听者的包容与判断,邹忌是这样,孙权是这样,李世民也是这样。说它不充分,因为它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三人成虎”,怎么另外那么多人没说见过老虎呢?“ 父子骑驴”也不会最终闹出“ 父子抬驴” 的笑话了。而孙权,在鲁肃和周瑜的支持下早就主意已定,他之所以广泛征求张昭等人的意见,也不过是为了了解情况、统一思想罢了。
甚至于如果有了“ 自知之明”,其实也可以“ 闭目塞听”的。但丁有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爱因斯坦曾说,如果相对论是错的,不需要100个人,一个人证明就足够了。就是这么自信!至于平凡如你我,做事不妨“ 三听而后行” !
实战演练
“虚假论敌”分析:要求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引入“假想敌”:
①学习太忙,劳动太占时间,没空劳动。
②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就交给人工智能。
③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如何反驳:
①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学习固然重要,但劳动也不可或缺。在劳动中我们锻炼意志,增强体魄,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也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丰富课余生活,两者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素质得以提高。
②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体现人类智慧的脑力劳动依然重要,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经典,那些沁人心脾的阳春白雪是机器人永难创造的财富。“用进废退”,假如人人都不劳动,人类的机能难免逐步退化,未来的世界难以想象。
③的确,劳动难免辛苦,可也是我们发展自身的重要手段,劳动成果取得时的快乐也是花钱买不了的啊!
驳论文写作
陈望道
学以致用
尝试写驳论文
就论证方式而言,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直接阐明论点,与之对应的是“立论文”; 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
一、驳论的形式
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主要有三种形式:
1.驳论点: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
2.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3.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1、驳论点
示例:
小明:你知道吗?科学证明腿越少的动物就越聪明!
我:怎么说?
小明:比如,人就比猫啊狗啊要聪明,猫啊狗啊就比蜘蛛蜈蚣等等要聪明!
我:
那一定是水里的鱼类最聪明了,他们没有腿!
驳论点: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指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
1、驳论点
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牛刀小试--试反驳下列观点
1、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2、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3、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4、俗话说:礼轻情谊重。
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可俗话又说:近水台先得月!
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2、驳论据
示例:唐僧带领徒弟化缘,敲开了一员外家的门,唐僧:“阿弥陀佛,施主,给点吃的吧!”
员外:“你们比我有钱,怎么还向我要吃的 ”
唐僧:“我们是和尚,身无分文,怎么可能比您老人家有钱呢
员外:“身无分文 哼!
唐僧……
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你骑着的宝马比我家的牛值钱;你身边的那个瘦子穿的皮草,比我穿的绫罗绸锻值钱;你挑担子的挑夫还烫着卷发,就连你身边的那头猪都比我家的肥。凭什么要施舍给你吃的!
3、驳论证
示例:
前几天有人上我家推销净水器,一个劲的说他们的净水器如何如何的好,像人的肾一样(比喻论证),能过滤掉那些脏物质。
我老妈神叨叨的来了一句: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论点不攻自破。
“肾过滤完剩下的不是尿吗 ”
二、驳论的要点
(1)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文,首先要摆出对方错误的观点,竖起靶子。怎样竖起靶子呢 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性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遍,并且还要强调敌论的弊端。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
(2)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错误的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3)要注意分寸。对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4)要有破有立。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