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7 15:30:47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粟、黍被引入川西北高原后,迅速扩散至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
东缘,成为当地主要作物。此外,水稻引入后,在成都平原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都平原和云
贵高原北部的遗址呈现出稻、粟、黍的作物组合的状态。据此可知,当时
A,稻麦套种技术已经出现
B.区域交流影响农业格局
C.西南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D.四川农业生产体系完善
2.公元前40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86年,陈国妫姓田
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这些历史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的趋势
B.贵族群体的消失
C.诸侯纷争的加剧
D.周王权威的丧失
3.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
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
发、思想大爆炸。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黄金时代“外部条件”的是
A.政治集权制度形成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D.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4.表1所示是秦朝《岳麓秦简(陆)》“私挟县官兵令”的部分简文。据此可知,秦朝这些法令
表1
序号
简文
005
黔首有私挟县官戟、刃没(及〉弓、弩者,亟诣吏。吏以平贾(价)买,辄予钱
006
诣吏及已闻令后敢有私挟县官戟、刃、月、弩及卖买者,皆与盗同法
009
兵(也)而挟之,即与盗同法。诣吏有为自告,减罪一等
A.推动了统一局面的出现
B.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根植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D.弱化了民众的反抗力量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24-99A·
5.有论者通过对西汉官修史籍、学术专著、考古报告和出土文物等资料的考查,将西汉初期对树
奴的政策总结为“和亲”“赂遗”“互市”“征伐”“藩属“封赏”“朝觐”“质子”等并存的八种方式。
西汉初期对匈奴政策
A.体现出完整的制度体系
B.与国力强弱密切相关
C.以武力征伐为主要方式
D.开启了朝贡外交先例
6.有学者指出,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建康、长安等佛教中心不仪是士大夫阶层出身的僧侣最为
集中的地方,而且是大量真正来自社会底层的出家人聚集地,他们在此接触到了原有社会阶
层中无法获得的文化教育与社交网络。这表明当时佛教中心的形成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秩序
B.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C.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促进不同阶层的交流
7.图1所示是唐章怀太子墓的壁画《客使图》局部,壁画中,在
前导引的是三位鸿胪寺(主掌外宾,朝会仪节的机构)的官
员,他们身穿中原官服,头戴高帽,脚穿黑靴,人物形象高
大,神态自然大方,三人气度沉稳,雍容自如,神情肃穆。后
面三位为外国使节,拱手躬身,毕恭毕敬。该壁画内容可反
映出唐朝
A.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图1
B.繁盛大气的王朝气度
C.大一统局面日益巩固
D.厚重殷实的丧葬风格
8.表2所示是唐代642年至819年封驳制度实施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知,唐代封驳制度
表2
时间
事例
领域
结果
贞观十六年(642年)
刑部奏请反叛者兄弟连坐
刑狱
成功
景云元年(710年)
严思善因谯王重副的事牵连被捕下狱
刑狱
城功
开元二年(714年)
追赠崔湜亡父为吏部尚书
人事任命
成功
开元八年(720年)
赐百官九日射
礼制
成功
贞元元年(785年)
任卢杞为饶州刺史
人事任命
成功
元和四年(809年)
任孔戡为卫尉丞
人事任命
成功
元和十四年(819年)
皇甫傅请纳盐利拾高者
财政
成功
A.方式灵活多样
B.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C.均以成功告终
D.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
9.秦朝的小篆大小均一,用笔粗细一致,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的书法追求脱略世俗
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倡导自然情怀,毫不掩饰地把人性从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
个性解放。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高一历安第2页(共6页)】
·24-99A·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B【解析】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粟、黍和稻传入四川地区,使四川农业形成了稻、
粟、黍的作物组合的格局,这反映出区域交流对农业格局的影响,故选B项;当时四川并未出
现稻麦套种技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其他地区农业发展的数据,故不能得出当时西南地
区成为农业中心的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农业生产体系的完善,且“四川农业生产技
术成熟”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2,A【解析】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反映是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反映了社会转型的趋势,故
选A项,其他三项表述均不是对本质的反映,故排除B、C、D三项。
3.C【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内部压力和外部相对宽松的学
术环境,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故选C项;当时尚未形成政治集权制度,故排除A
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并未确立正统地位,故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
4,D【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对民间兵器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民间私藏兵器,这一法令削弱
了民众的反抗力量,故选D项;这一法令颁布于秦朝建立后,A项表述颠倒了因果关系,故排
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这一法令具有强烈的法家思想色彩,而不是儒家思
想,故排除C项。
5.B【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西汉政府对匈奴政策多以和平政策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主要是因为西汉建国初期,国力薄弱,故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等和平方式,故选B项,
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西汉对匈奴政策形成完整的体系,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
民族政策不属于朝贡贸易,故排除D项。
6.D【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建康和长安两座佛教中心,社会底层的出家人
接触到了他们原有社会阶层无法获得的文化教育与社交网络,这表明当时的佛教中心促进了
不同阶层的交流,故选D项;A项夸大了佛教中心形成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也不能
表明当时佛教中心形成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故排除B项;材料与儒家正统地位动摇没有直
接联系,故排除C项。
7.B【解析】据材料可知,《客使图》中鸿胪寺官员人物形象高大、气度沉稳、雍容自如,这一风
格可以折射出唐代繁盛大气的王朝气象,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往,而不是国内民族
关系,故排除A项;该绘画内容与大一统格局和丧葬风格无关,故排除C、D两项。
8.B【解析】表格中的唐代封驳制度涉及刑狱、人事、礼部和财政等不同领域,这说明唐代封驳
制度涉及领域广泛,且取得了成功,这表明君主专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未体
现封驳制度方式的信息,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列举了部分封驳事件,不能说明封驳均取得
成功,也不表明皇权得到强化,故排除C、D两项。
9.D【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与秦朝书法艺术存在很大差别,这一差别与当
时社会政治环境变化有关,故选D项;书法艺术风格的差别不能说明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愦,
故排除A项;这一差别与民族交融无关,也反映不出书法艺术日渐成熟,故排除B、C两项。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4-99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