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18:17:08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高三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23.1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
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
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
越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
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
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
时代的永恒性。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有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儒学中几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
精华;不是精华,早就被历史淘汰了。对于整个传统丈化来说,也是如此。这样说对
吗?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
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
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
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
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森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
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
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是“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
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
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①对
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
是阅读和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不仅共产党人这
样做,历朝历代都在这样做。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
而已。②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筛选又有保留和增加,像流动着的水一样。
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毛泽东早就说过,传统
文化中有助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因素就是精华,与之相反的就是糟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
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所谓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性发展,就是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思想资源。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其实都是解读者的解读。能读出什么,取决于解读者。而解读
者都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他有自己的立场、学术背景或见解。因此,从什
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
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超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
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
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
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对于当代人而言,优秀传统是思想土壤,是营养剂,而不只是可以食用的果实。我们要在
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高三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C(C项以偏概全,故错误)
2.A(原文是为了论证对待传统文化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标准)
3.D(根据原文“以西释儒、以儒释儒”都是不可取的,所以D项不正确)
4.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标准;
②区别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做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
④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与研究要与时俱进,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每条1
分,共4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5.①用“咀嚼”和“肠胃的消化”来比喻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和理解,阐明对待传统文化不可
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
②用“流动着的水”比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筛选又有保留和增加”,阐明了文化
的时代性特征。
(每条3分,共6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安贫乐道、满足现状”错误)
7.B(A没有心理描写,C“闲来无事、安然平和”错误,D不是实写)》
8.表现了阿张老伯对“两间房”及过往生活难以割舍的情感,(2分)“最后”一词凸显了阿
张老伯的伤感情绪,(1分)“挂上”一词表达了阿张老伯封存过去、告别以往、走向新生
活的释然心态。(1分)
9.文章从“搬家”写起,使用倒叙手法,设计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领起下文,引出阿
张老伯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将三代人的生活连缀在一起,突出主题;“心绪便难以平复
下来”与下文的“阿张老伯返老还童般手舞足蹈”“少言寡语”相呼应,表现了阿张老伯
的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CG
11.B(《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致”意为“求取,获得”与文本中“致”词义不同)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12.B(“匡正成帝的用人失误”错误)
13.(1)中等才能的人苟且屈从世俗求得保全,下等才能的人心怀恐惧顾全自身,谋求私
利的人增多了。(落实“苟容”“怀危内顾”等关键词语的解释,保持语意通顺。共4分)
(2)现今诸大夫有才能的很少,应该预先储备培养能够做出成就的人,那么士人就
会奔赴国难而不吝惜死亡。(落实“蓄养”“爱”等关键词语的解释,保持语意通顺。
共4分)
14.看重人的才器并能宽容过失;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作者和友人已痛苦难抑”有误)
16.使用对偶的句式和比喻的修辞,(2分)通过对友人内心纯一、保持名节的赞赏,表明了
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2分)也表现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1)朝闻道,夕死可矣。(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
春心托杜鹃。(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共6分)
三、语言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18.①不仅保留了悠久历史的宝贵记忆②作为乡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
(每句2分,切合句意且要连贯。共4分)
19.①“提振人们的满足感”搭配不当,应修改为“增强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提振人民的
精气神”。②“不仅…更能…”逻辑顺序不当,应修改为“不仅能增强人们文化上
的满足感,提振人民的精气神,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指出一处
语病1分,修改2分。共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20.B(3分)
21.句式整齐,铺排有力,直观形象地表现了江流掀天揭地、排山倒海的气势;(2分)突出
强调了江流带给“我”的震撼力。(1分)
22.语气上是祈使句,结构上是倒装句:(2分)提醒呼吁人们去“读这条江”,强调了应该从
历史和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感受“这一条江”。(2分)
四、写作(60分)
23.(略)。参照2023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参考译文】景公问晏子任用人的事情,晏子回答说:土地有不同的性能,而不同性能
的土地只能栽种某一种植物,要求它什么都能生长是不可能的;人有不同的才能,而不同
才能的人只能任用他办某一个方面的事,不能苛求他什么事都取得成功。要求没有穷
尽,即使聪明的人也做不到;要求没有止境,天地也有不能满足。
汉哀帝刚刚即位,想要匡正成帝的政事,多有变动。王嘉上疏说: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的功绩在于得到人才。即使不能够全都贤能,天子可以替他们
挑选大臣,策立命卿来辅佐他们。据有这个封国,历代尊敬士人重视贤才,然后众多的士
人才会归附他,因此教化施行而治理的功绩建立。现在郡守的地位比古代的诸侯还重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