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19: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包身工》里的“苦难”史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包身工》教学设计
【微专题解释】
本单元的主题是“苦难与新生”,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以及夏衍的《包身工》都是纪实作品,两位作家分别从爱国进步青年和十五六岁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女孩的角度切入,为我们铺展了一幅幅流血牺牲、苦难前行的历史画卷。
《包身工》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上海建立的纱厂里的包身工的情况。《包身工》里记述的苦难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史,是旧中国亿万农民、工人苦难家族史的一部分。了解并记住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预习任务】
1. 阅读资料,了解“报告文学”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要求真实,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地,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事件及时的传达给读者大众。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件事,所以“报告” 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地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摘自茅盾《关于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和文学结合的散文题材,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纪实性、文学性三个基本特点。
——摘自《高考调研》
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这个特点蕴含在“报告”二字之中,它意味着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创作,即它必须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夏衍在回顾创作《包身工》的创作时,就说:“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另外,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要求报告文学具有一定时效性,虽然不必如新闻通讯那样快速,但也应与社会热点、社会现象保持一定的时间关联度。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文学性是报告文学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例如《包身工》中作者对包身工“芦柴棒”称呼的使用,以及对这个人物的集中描写,都体现了文学化的写人记事的笔法;再如《包身工》在叙述的关节处,常常直抒胸臆,将强烈的爱憎之情抒发出来,这也是一般的新闻报道中所没有的。
——摘自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师用书》
2.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全文,初步体会作者笔下的包身工形象。
【学习任务】
任务一
感受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1. 根据课文,以“包身工的一天”为线索,聚焦他们的苦难生活,制作一张图表。
2.选择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或几个词或一个片段,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任务二
阅读补充材料,理解本文的新闻事实和文学笔法。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资料一: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
——节选自《夏衍谈<包身工>》
资料二:
《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节选自《选择性必修中册》单元研习任务2
1. 请找出文中“不带虚构”“如实”的新闻材料。
从材料中的提示可知,文中的事件、环境、人物及其劳动强度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都是如实的新闻材料。包身工的起身、早餐、工作,恶劣的居住饮食条件及糟糕的工作环境都是当时包身工生活状况的如实反映,没有虚构和夸张,体现了报告文学中的纪实性的特点。
2. 文中的文学手法体现在何处?试举例分析。
(1)典型性。报告文学中的“文学性”,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文中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典型人物:作者从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沙厂工房区域的强圈里住着的两千个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包身工里选择了“芦柴棒”和“小福子”这两个人物作为典型。“芦柴棒”手脚瘦的像芦棒梗一样,连门口的“抄身婆”都怕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她生病了,缩作一团,喉咙早已哑了,请求带工老板的怜悯,此时正值冬天,外面刮寒风,但带工老板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抓住她的头发,狠命地往地上摔,还泼了她一盆冷水,因为带工老板差不多有自由生杀的权利,包身工的身体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小福子同样是老板“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的机器,是拿莫温们发脾气使威风的对象,她被揪耳朵,被顶皮带盘子等,正如作者说的那样,“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悲惨命运是千千万万个包身工的缩影。
②典型语言:为了深刻地揭露带工头们、拿莫温们、东洋婆子等人的残酷压榨、丑陋肮脏的灵魂,作者引用其典型语言,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他们用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一根金条的嘴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花言巧语,口蜜腹剑的形象。“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山上吗?”“瞧!还不是假病!一盆冷水就医好了。”“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尽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这些话语,让我们看到了带工老板冷酷无情,唯利是图,视生命如草芥的豺狼形象。文中的包身工,像尘封的奴隶,默默无言,寂然无声。表达了作者对一切压迫剥削者的愤恨和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控诉。
③典型环境:文章对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反映,选取了日常的三个场景——住、吃、做。“蜂房般的格子铺”“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等表现了包身工暗无天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几十只碗,一把竹筷,胡乱地放在桌上”“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厂家除了遭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和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包身工们与世隔绝,永远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这些环境描写,再现了包身工们在极端恶劣的情形下生活工作的情形,使我们对包身工制度有了更直观的印象,也揭露出资本家的歹毒用心。
④典型细节:晨起时,包身工们“打呵欠,叹气找衣服,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地起来开门,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因遭受非人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此外还有老板娘是如何对待那些轮着揩地板、倒马桶而连一碗粥都分不上的包身工的细节描写,反映了了老板娘的吝啬、残忍,也激起人们对包身工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点面结合。
“面”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作者速写式地描写出包身工这个群体,从整体上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点”是作者选取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如“芦柴棒”“小福子”等。
(3)直抒胸臆。
文中最后三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强烈思想感情。
任务三
了解新闻背景材料,认识“苦难”的根源
资料补充:
新闻材料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具有及时性的特点,而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背景材料或是把笔触伸向历史,介绍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历史情况,或是介绍与新闻事实相联系的环境条件,并不要求及时性。识别背景材料的表达方式:作者总是在介绍新闻事件的过程中, 用一个过渡词语或者一个过渡句、过渡段来导入背景材料,如介绍完包身工起床的情形之后,用“但是,她们的正式名称却是包身工”来引入包身工的来历,衔接得非常自然, 而且,作者一般是用插叙或补叙的方式来引入背景材料的。
——摘自黄开科《浅析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作用》
1.文中穿插了不少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标注出来。
2.如果你是夏衍,请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穿插在文中。
纵横交错,穿插有致是本文的文本特色之一。作者以纵向叙述包身工的一天为主线,从横的方面分散穿插这些背景材料,写一段活动,穿插一种材料,相互补充,在议论、说明中,层层推进,既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后果,揭示了事件的深层内涵,又强烈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富有表现力。在叙议结合中,既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又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与此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只有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改变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意义所在。
任务四
写作训练(选择其一)
1.就《包身工》所体现的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2.夏衍原想用包身工的素材写一篇小说。如果要把《包身工》改写成小说,你会怎么设计人物,安排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