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试题讲评:诗歌结构之起承转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2.重点掌握“转”的几种常见类型,明确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借助“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读懂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转”的几种常见类型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试题再现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韩元吉
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
杨载有言,“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试简析本诗颈联“转”在何处?
2.典型试卷,问题大家谈。
展示批阅时的典型试卷,并让学生理解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二、预习检测
1.何谓“起承转合”?
明确:
“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景、事、物。往往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等作用。
“承”句承接起句而展开,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同时,它往往对后面的内容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等的思路上的转换。
“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感发意志”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合”句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2.理解下面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明确:首联点题,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颔联,承接首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写声写色,均骇人听闻,使得境界幽深险僻。颈联,转写幽静、安谧的夜景,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尾联写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看到桑柘树和炊烟,内心感到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
三、课堂任务
诗歌中如何“转”?“转”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小组合作探究,之后派代表发言,任务如下:
一组:例1和例2;
二组:例3;
三组:例4和例5;
四组:例6;
五组:例7和例8;
六组:例9和例10;
七组:例11和例12;
八组:例13;
九组:例14和例15。
明确:由景及情;
由景及理;
由事及景;
由事及情;
由事及理;
由物及人;
由实及虚,由静及动;
时、空;
反转式:抑扬、情感悲喜。
四、小结:“转”的艺术效果
明确:“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转”是指诗词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的转换。简单说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要制造些波澜。
“转”句在全篇中最为关键,须“转” 得有精神,有变化。虽然是“转” ,但与“起”“承” 也必须有一定内在的关联,上下勾连的要紧之处。要出人意料,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上下互相照应方为杰作。整首作品能不能成篇,尾句合拢够不够力,转句最为关键。
“转”不仅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作者的情感和诗作的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转”宜跌宕转深,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五、试题再现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韩元吉
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
杨载有言,“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试简析本诗颈联“转”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转”在内容(时空、实虚)。前四句抒写眼前两人依依惜别时的感慨,颈联转向描写设想的福建来年春茶和红梅一片。
②“转”在手法(由情及景)。前四句为抒情,抒发今昔对比,时光流转的人生感触,颈联转为写景。
③“转”在情感(悲喜反转)。前面四句写依依别情、离阔之思,写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遗憾,而颈联笔锋一转,借美景抒壮怀,见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对未来的展望。
六、实战演练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湿,衙退庭中立雁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注]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B.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16.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第三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明确:【参考答案】
(1)在意境上,由萧瑟孤寂,转为祥和热闹;
(2)在情感上,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欢愉快乐;
(3)在思想境界上,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