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2地貌的观察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2地貌的观察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17 07:4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他在勘测八达岭线路段时,发现该路段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图4.20),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人”字形设计是怎样降低线路坡度的 我们在观察地貌时还应关注哪些方面呢?
地貌的观察
Observation of Landform
第四章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新课标人教版
2 019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某种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重点)
2.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体会地貌观察的原则和方法(重点)
3.能够分析地貌特征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难点)
地貌观察的顺序
观察的内容
01
02
目录
02
地貌观察的内容
1. 基础补充
Basic supplement
1.1基础概念
地貌: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例如,在高原上,可能既有连绵的山脉和低缓的丘陵,也有宽广的盆地;山脉中可能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深切的河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1.1基础概念
地貌:整体形态(可以从形态、形成动力、形成原因等来分类(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
地势:走向与起伏大小
地形:局部结构(洼地、山丘、山岭)
1.1基础概念
地貌分类(从形态上):
①大规模的地貌类型:
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
②微小规模地貌类型:
山岭、河谷、山丘、洼地、山峰、河岸、陡崖等
1.2大规模的地貌类型
①平原:
亚马孙
平原
海拔200m以下;地势平坦开阔,起伏不大。
(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东北
平原
1.2大规模的地貌类型
②高原:
海拔500m以上;顶部宽阔平坦的高地,边缘陡峭。
(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青藏高原
巴西高原
1.2大规模的地貌类型
③丘陵:
海拔在200 m以上,500 m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 m的高地,(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东南丘陵
哈萨克丘陵
1.2大规模的地貌类型
④山地:
海拔在500 m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峭,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等高线密集)
东南丘陵
喜马拉雅山脉
安第斯山脉
1.2大规模的地貌类型
⑤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
(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刚果盆地
塔里木盆地
平原 海拔在200 m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丘陵 海拔在200 m以上,500 m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 m,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山地 海拔在500 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 m,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
高原 海拔高(1 000 m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海岸线 海岸线海拔为0 m
1.3微小规模的地貌类型
知识拓展
等高线:地面上海拔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特点: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曲线闭合(但图幅内不一定完整)
4.可重合(陡崖),但不会相交
5.等高线越密集,地势越陡峻;
等高线越稀疏,地势越平坦。
中间高,四周低
中间低,四周高
1.3微小规模的地貌类型
山顶(山峰)
盆地(洼地)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平的地方
鞍部
1.3微小规模的地貌类型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合
1.3微小规模的地貌类型
1.3微小规模的地貌类型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凸低为脊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凸高为谷
1.3微小规模的地貌类型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凸低为脊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凸高为谷
1.3微小规模的地貌类型
知识拓展
部位 地形 判读方法(等高线特征)
A 山顶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
B 盆地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低外高
C 山谷 等高线向高值弯曲,谷线低于两侧
D 山脊 等高线向低值弯曲,脊线高于两侧
E 陡崖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F 鞍部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A
B
C
D
E
F
2. 地貌观察的顺序
The sequence of geo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2.1地貌观察的选址
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观察点:
光线沿直线传播,因此观察地貌要选择一个相对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障碍物比较少。
地貌观察者的视野范围
2.1地貌观察的选址
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观察点:
考虑这两点之间是否有山脊、山峰的阻挡;
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凹形坡可通视,“凸形坡”容易阻挡人们的视线。
是否穿越沟谷。
等高线高密低疏
等高线高疏低密
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
2.2地貌观察的顺序
选择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观察: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
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
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2.3地貌观察的辅助工具
选辅助观察工具: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需要观察的范围过大,观察的区域难以到达等原因,需要借助地形图、无人机、遥感影像等进行辅助观察。
某区域遥感影像等高层成像图
地形图
无人机
3. 地貌观察的内容
The content of geo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3.1高度
高度: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地面上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高度
1.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3.1高度
H=H甲-H乙 =885.4-879.0=6.4(米)
H=H最高-H最低 =885.4-790=95.4(米)
3.2坡度
①坡度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3.2坡度
①坡度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坡度越大,地势越陡峻;坡度越小,地势越平坦
0°~0.5°为平原,
>0.5°~2°为微斜坡,
>2°~5°为缓斜坡,
>5°~15°为斜坡,
>15°~35°为陡坡
>35°~55°为峭坡,
>55°~90°为垂直壁。
3.2坡度
②坡度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耕作:坡地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在一些山地丘陵地区,为了保持水土及增加耕地面积,大力发展梯田种植。
3.2坡度
②坡度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交通线路设计:受机车牵引动力的限制,公路、铁路的选线均受到坡度的限制,通过增加线路的长度,来降低线路的坡度。
3.3坡向
①坡向
阳坡VS阴坡:阳坡光照强,阴坡光照弱。
迎风坡VS背风坡: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4高度与坡度组合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
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陡峻
陡峻
平缓
3.5其他要素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因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课堂检测
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观察地貌时选择合适地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据此回答1、2题
1、观察山地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A. 山顶 B.深谷 C.山坡 D.陡崖下部
2、地貌的正确观察顺序是( )
① 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 ② 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③ 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
A. 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A
D
课堂检测
读下图,完成1~2题。
1.在观察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2.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A.①—山坡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山脊
B
B
课堂检测
读图,回答1~2题。
1.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
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2.下列关于“人”字形铁路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缩短线路长度
B.降低线路坡度
C.连接更多城市
D.增加线路密度
C
B
课堂检测
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周末对学校附近某地进行地貌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该地地貌简图。据此回答1~3题。
1.观察图示地区地貌,最佳观察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示区域内的宏观地貌为(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3.图示区域内次级地貌是(  )
A.山峰、河流地貌
B.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C.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
D.山峰、喀斯特地貌
B
A
D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