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评价
错题
一、积累运用(24分)
八(1)班以“亲近经典,感受语文魅力”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汉字魅力】
1.小金与小语交流了牢记字形的秘诀,请你也参与进来,将对话补充完整。(4分)
小语:我在学习中发现了一种辨识字形的方法,就是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来判断。比如“悄怆幽邃”的“悄怆”意为凄凉,所以“悄怆”都是“忄”,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
小金:按照你这个方法,我很快记牢了“无人问jīn”中的“(1) ”,因为(2) 。
小语:我最大的困扰是古诗文名句默写时经常写错别字,如《蒹葭》中“蒹葭萋萋”的下一句,我就写成了“白露未稀”。
小金:意思理解对了,默写就不容易出错。“白露未xī”的“xī”应写作“(3) ”,因为(4) 。
2.方块字里隐乾坤。小语通过汉字溯源活动,积累了文言词语释义,请你结合示例,给汉字“从”做解析。(3分)
一个人挑着担子,肩膀处在担子的中间位置。“央”本义为“中间”。例如,《蒹葭》中“宛在水中央”的“央”即“中间”之意。 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跟在后面走。“从”本义为“ ”。例如,
【文化传承】
3.《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为后世诗歌所借鉴。请将以下资料分别投入相应的资料盒中。(3分)
4.新风向 情境化设题班级围绕“亲近诗文·创意小制作”话题进行讨论,请你将诗句补充完整。(6分)
小金:我们可以为教室布置“对话经典”贴贴墙。如:“① ,② ”(《蒹葭》),河边芦苇郁郁葱葱,晶莹透亮的露水已凝结成霜。这是诗,这是远方,这是经典。“③ ,④ ”(柳宗元《小石潭记》),无一笔写水,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深远。
小文:这个创意不错,还可以制作“小书灯”。比如,我们将“⑤ ,悠悠我心”(《子衿》)、“气蒸云梦泽,⑥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古诗文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暮色四合时点亮灯,给人雅致的感觉。
小语:好棒!我赞同将古诗文与生活关联起来,这种创意很好。
5.老师设计了“古诗苑漫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应任务。(8分)
(1)【任务一】同学们想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蒹葭》,他们对此展开了讨论。请你加入并完成对话。(3分)
小语:我认为这首诗非常适合演唱,因为它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
小金:这首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我认为用话剧的形式去表现主人公对意中人的不懈追求和强烈的思念之情会更好。
小文:我认为还可以用 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因为
(2)【任务二】在“声情并茂诵古诗”活动环节中,为了让评委更好地评价选手,组委会拟制订一份评分标准,请你完善表格。注意语言简明。(2分)
项目 分值 评分标准
仪表形象 10 穿着得体大方,举止从容端正,精神饱满积极。
语言表达 30 ①
姿态神情 20 ②
吟唱效果 40 感情充沛,感染力强,富有韵味,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3)【任务三】为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同学们计划举行“古诗风采展演”活动,请你仿照示例,为展演撰写一篇宣传文案。(100 字左右)(3分)
【示例】 我们怀念那些悄然远去的书信传统, 我们流连那些尺素寸心所承载的时光。8 位当红明星,12 场跨越时空的温馨会面,带你重回历史场景,亲历山河岁月、人情流变。每周四20:00,我们在腾讯视频与您相约! ——《见字如面》(第一季)宣传片文案,有删改 【链接资料】《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它希望以书信的方式打开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
【宣传文案】
二、古诗文阅读 (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4分)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两个“悠哉”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7.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该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新风向 情境化设题(2022·河北定州市期末)为了更精准地理解这首诗,同学们准备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拍摄小视频,并设计了镜头脚本。请你根据提示,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2分)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
作者 拍摄方法 整体画面 预期拍摄效果
王勃 高处俯拍和远景拍摄相结合 长安城(送别之地)被辽阔的三秦之地辅卫着,风烟迷蒙的远方是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州
9.如果你的好朋友即将转学离开你所在的城市,你会选用本诗中哪两句作为临别赠言 说说你选用的理由。(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8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渔人甚异之”的“异”在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写出了渔人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了桃花林优美的景色。
B.“咸来问讯”中的“咸”是“全,都”的意思,表明桃花源人十分关注渔人的到来和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纯朴。
C.“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是“值得”的意思,表现了桃花源人纯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的意思,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和神秘。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千百年来,“世外桃源”一直寄托着读书人的某种理想,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张旭的《桃花溪》和鲁迅的《社戏》,我们会发现,这种理想会随着时代背景和文人追求的变化而变化。请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联系当下生活,谈谈你对“桃花源”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一】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链接材料二】
《社戏》——鲁迅的“桃花源”:平桥村,就是安乐生活的理想境界。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10 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④;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下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⑦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⑧。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节选自宋起凤《核工记》)
【注】 ①雉(zhì):城墙,这里指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fú):鼓槌。④应门:等门,候门。⑤度:揣测,估量。⑥卷帙(zhì):书籍,这里指佛经。⑦舣(yǐ):停船靠岸。⑧乃尔:如此,就这样。
13.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分)
文言句子 推断方法 词义
如延纳状 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
老松隐蔽三章 查阅词典法:①文章;②规章,章程; ③印章;④花纹;⑤量词,此处作棵 (2) (填序号)
雉历历可数 成语联想法:历历在目 (3)
1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 分)
山 顶 月 晦 半 规 杂 疏 星 数 点 下 则 波 纹 涨 起 作 潮 来 候。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16.甲、乙两文都介绍了一件微雕作品,它们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点 请具体分析。(3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10分)
游信州玉山小岩记
曾 巩
距寺西南隅四十步有奇,逾小桥,西北至于岩下,隆然而有门,初若隘局①不可通者, 入其中,辟而益广。其道盘屈崄嶬②而无光明,隆超俯降③,登陟艰难甚。乃命仆人秉烛,破其晻翳昧默④,群而入焉。其石之异,有重碧耸翠,崛然本于下而起者; 有势依理合,峨然覆于空而存者; 有鳞累羽缀,委其旁而列者; 有壁峭刃攒,缭其隅而倚者。森然⑤巍然,瑰玮奇怪,与珉瑊⑥甚远。探其穴,犬牙交峙; 视其形,若圭璧联植。
行十余步,上下有水声潺然,若急鸣玉而趋者,非丝竹也,而听之者,心平气舒,⑦乎《韶濩⑧》之奏,有忘形绝累之趣。益知轩冕而荣者为其外,恬静而居者为其内。
【注】 ①隘局:狭窄。②崄嶬(xiǎn yǐ):险峭。③隆超俯降:指路高低起伏,人随之攀上爬下。④晻翳昧默:昏暗无光。 ⑤森然:众多的样子。⑥珉瑊(mín jiān):似玉的美石。⑦:大。这里表示赞美的意思。⑧韶濩(hù):韶,虞舜时乐名;濩,商汤时乐名。
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2分)
A.初若隘局不可通者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B.乃命仆人秉烛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恬静而居者为其内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有忘形绝累之趣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18.请任选角度品味下面的语言。(2分)
探其穴,犬牙交峙;视其形,若圭璧联植。
19.阅读文本,根据作者的游踪将下面导图中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20.选文与《小石潭记》都写到游览的景物,都触景生情,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读《论语》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鲁迅全集》才知他笔锋极冷,心肠极热;读《名人传》才知“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选择让你感受最深的一本书或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切忌笼统、空泛;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信息。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答案
1.(4分)(1)津 (2)“津”意为渡口,与水有关,所以是“氵” (3)晞 (4)“白露未晞”意为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晞”是干的意思(每空1分)
2.(3分)示例:跟随 《小石潭记》中“隶而从者”的“从”即“跟随”之意[解释本义1分,举例说明(不局限于所给答案)2分]
【解析】本题考查仿照示例解释汉字的意思。分析示例可知,应根据图中描绘的画面,分析汉字本义,然后从所学诗文中举例说明。
3.(3分)C A B(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观察题干可知,示例给出了《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分别对应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作答时,考生可根据对“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把握及选项中诗歌的理解作答。A项,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刘祯的《赠从弟》(其二),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运用了“比”的手法;B项,出自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开头的“唧唧复唧唧”可以理解为织布机的声音,也可以理解为木兰的叹息声,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运用了“兴”的手法;C项,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式微》,大意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你们,何以还在露水中 这是劳役者直言自身处境的悲歌,运用了“赋”的手法。
4.(6分)①蒹葭苍苍 ②白露为霜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 ⑤青青子衿 ⑥波撼岳阳城(每空1分)
5.(8分)(1)(3分)示例:绘画 绘画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出主人公访求“伊人”而难得的实际情景和想象之景(艺术形式1分,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
(2)(2分)示例:①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抑扬顿挫。
②姿态大方得体,神情自若,恰当运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3)(3分)示例:我们怀念安歇在历史长河里的绝美诗篇,我们流连那些错落诗句所承载的情感。43位同学,6个精彩绝伦的古诗节目,带你重回诗歌的王国,感受纯真情思、深厚底蕴。4月19日19:00,我们在校综合楼报告厅与您相约!(体现宣传主题及主要内容2分,内容不全可酌情扣分,仿照句式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联结的把握。诗歌与很多艺术形式都有相通之处,可以借助艺术形式【注意】可以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来表现诗歌内容,如可以把《木兰诗》改编成一个剧本,拍摄成短片或做成电脑动画。解答本题,在理解《蒹葭》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艺术形式演绎诗歌,并阐述相应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第(2)题,考查古诗朗诵评分设计。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表达,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第①空可据此作答。朗诵时,姿态、手势、表情、眼神能准确、自然地表达朗诵内容,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因此这些方面的设计要得体、自然、恰当。据此可作答第②空。第(3)题,考查仿写和语言表达。解题时,要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还要观察示例句式。参照示例,“我们怀念……,我们流连……”的句式点明活动原因参照示例中“8位……,12场……。每周四20:00,我们在腾讯视频与您相约!”的句式,结合图片的具体内容,写出演出人数、节目个数、演出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并表达出邀请之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6.(2分)示例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1分)突出了男子因思慕之深而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苦闷、焦虑。(1分)
示例二:“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1分)两个“悠”字加重了感彩,把男子的绵绵情意表现了出来。(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要明确“悠”的意思是“忧思的样子”,两个“悠哉”连用,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又强调了男子求而不得的苦闷心理。然后结合上下诗句,从修辞手法或心理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注意】要写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7.(2分)《关雎》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美好、喜悦而不过度,这就是“乐而不淫”;(1分)又写男子求之不得的苦闷、焦虑,但转而想象求而得之的美好情景,不过分伤感,这就是“哀而不伤”。(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首先,要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伤却不至于太过伤感。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关雎》是如何体现孔子这句话的即可。
8.(2分)表现长安的雄浑阔大和蜀州的风烟迷蒙;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及情感的把握。结合“整体画面”的内容来看,诗歌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绘出送别之地和友人赴任之地两个地方的景象,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因此拍摄的预期效果是要表现出送别之地的辽阔和远处的迷蒙,让读者体会诗中蕴含着的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意。据此作答即可。
9.(2分)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理由:这两句诗蕴含着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空间的哲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态度以及与友人深厚的情谊。选用它们作为临别赠言,既能表达积极乐观的心态,又能同朋友共勉,乐观面对离别。(诗句1分,理由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解答时,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把握,选择出适合作为临别赠言的诗句。根据好朋友即将转学的情境可知,应选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结合诗句内容,阐明理由即可。
10.(2分)C C项,桃花源人不让渔人与外人说起此处的原因是不希望宁静美好的生活被外界打扰,而非“纯朴谦逊、不喜张扬”。
11.(2分)这里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俨然”“属”1分,大意1分)
妙招技法
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方法
①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②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③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④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⑤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按照“留、替、调、补、删”的文言句子翻译方法,可归纳出以下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字词,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语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对照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2.(4分)《桃花源记》借写桃花源表达的是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和平和睦的生活的追寻;(1分)张旭的《桃花溪》表达的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1分)鲁迅的《社戏》表达的是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还表达出对无私有爱、纯朴善良的理想人格的追求。(1分)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桃花源”代表着我们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整个社会和谐安定的愿望。(1分)(结合现实社会,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拓展。作答时要明确题干要求,即根据所给材料分析“桃花源”含意的发展变化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桃花源记》借助渔人的探访,展示了一个安宁和谐的美好世界。《桃花溪》描绘了小桥流水的美景,结尾询问桃花源,意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社戏》中平桥村的生活淳朴美好,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天堂根据题意联系当下生活,说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无论哪一处分析,都隐含着对现实困境的不满,这也是最后联系现实作答的切入点。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一】一座高桥隐现在山野的云烟之中,站在岩石的西侧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13.(3分)(1)邀请 (2)⑤ (3)清晰的样子(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释义。作答时,根据提示的三种方法,结合句意确定词义。第(1)题,“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延”意为邀请,迁移至“如延纳状”句意通顺;第(2)题,“老松隐蔽三章”的意思是“隐藏着三棵古松”,根据“章”的义项,可推断出此处“章”作量词,意思是“棵”;第(3)题,由“历历在目”中“历历”的意思,可推断出“雉历历可数”中“历历”的意思是“清晰的样子”。据此作答即可。
14.(2分)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断对两处给1分,断对三处给 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联系上下文,疏通句意;然后找出标志性词语,如“山顶”“下”相对,表明叙述对象发生变化,故“下”前应断开。
15.(2分)黄庭坚用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如”“语”1分,大意1分)
16.(3分)甲、乙两文都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1分)甲文按照中间—船头—船尾—船顶的顺序介绍核舟,乙文按照由山脚到山顶的顺序介绍桃坠,都运用了空间顺序进行说明。(1分)同时两篇文章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先介绍主要部分,后介绍次要部分,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作答本题,通读两篇文章,梳通文章大意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关键词进行分析。两文中有大量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如甲文中的“船头”“舟尾”“船背”等,乙文中的“山坳”“山麓”“核侧”“山顶”等,可知两文都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甲文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然后介绍船头的三个主要人物,最后说船尾的陪衬人物舟子。乙文先写山坳这一主体部分,然后介绍核侧的景物,最后提及山顶部分。两文都是先介绍最主要的部分,后介绍次要的部分,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参考译文】
【乙】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了一座城,城墙垛子分明,可以清楚地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楼门)里面有一个人,他好像是一个更夫,手里拿着鼓槌与鼓,好像承受不住寒冷的样子。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在等着开门;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踉跄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是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舷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桌子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子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钟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几点星星。山下则是涨起的波纹,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两句。
17.(2分)D A项,动词,可以/副词,大约;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C项,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D项,均为助词,可译为“的”。
18.(2分)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岩洞中的石头比作狗牙、圭璧,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异。(1分)
示例二:运用长短句,(1分)使句式富有变化,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作答时,明确题干要求,本题未规定答题角度,故可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等角度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探索那洞穴,岩石像犬牙一样交错屹立;观赏它们的形状,好像美玉并排直立。从修辞手法来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岩洞岩石的形状,形象生动,突出了岩石的奇异。从句式来看,句子长短交错,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句子的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19.(2分)(1)见岩石奇异 (2)闻水声潺然(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首先根据导图找到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如“入其中”“群而入焉”“行十余步”;然后锁定答题范围。“其石之异……若圭璧联植”为“群而入洞”时看到的景象,描绘了岩石奇异的形状;“上下有水声潺然……恬静而居者为其内”为“行十余步”之后看到的景象,从听觉角度写水声。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0.(4分)本文写了作者游览时见到的奇异之景和听到的潺潺水声,令他心平气和,忘却世俗的烦恼,感悟到名利是身外之物,恬静淡泊才应是生活的追求。(2分)《小石潭记》以游踪为序,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等,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摆脱的凄苦落寞的心境。(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解题时,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本文写作者进入岩洞后看到奇异的景象,听到潺潺的水声,由此生发了对世俗的感悟,表达了对恬静淡泊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气氛,由景生情,触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寂寞凄苦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小山)距离寺庙西南角四十多步,过小桥,向西北到达山下,一个洞口高高隆起,入口好像很狭窄,无法通过的样子,进入洞中,开阔空旷,越来越宽广。道路盘旋曲折,十分险峭,并且没有光亮,道路高低起伏,人随之攀上爬下,登上去特别艰难。于是命仆人举着火烛,驱除昏暗,我们簇拥着一块进入。岩石奇形怪状,有的岩石颜色青绿,重叠耸立,从地面拔起;有的岩石互相依托,纹理连接,高高地覆盖在上空;有的岩石鱼鳞鸟羽般层叠连缀,放置排列在一旁;有的岩石像陡峭的山崖,像聚拢的刀锋,环绕斜靠在一角。众石高耸,瑰丽宏伟,千奇百怪,与一种似玉的美石相差很大。探索那洞穴,岩石像犬牙一样交错屹立;观赏它们的形状,好像美玉般并排直立。
走十多步,上下有潺潺的水声,好像人快步走时佩玉撞击发出的急促声响,而不是乐器奏出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的人,心平气和,赞美它是《韶濩》之乐,产生忘却形体存在、断绝世俗牵累的乐趣。越发懂得高官显位带来的荣耀是身外之物,恬静淡泊的生活才是内心的需要。
21.(40分)【写作指导】 本题要求写读后感。这种感想,可以是原作基本精神的升华,也可以是从原作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某个警句中引发出来的。写好读后感,首先应找准切入点,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印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富,从而获得读者认同;此外还应注意感受力求深入,给人以新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考生熟悉原著,并能从中提炼出独到的观点。
【佳作示例】
祥子,堕落的奋斗者
何为经典 经典可以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内容绝不是空洞乏味的。它可以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却字字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它可以是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却洋洋洒洒地写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骆驼祥子》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长篇小说,虽然是很早之前看过的,但这部经典中的各色人物形象仍停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尤其是小说的主人公祥子。
年轻力壮的洋车夫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独立赚钱。他风里来雨里去,攒了三年钱,终于买了第一辆洋车,却被大兵无情地抢走了。【点评】本段略写祥子第一次买车和丢车的经历。“风里来雨里去”表明祥子拉车的艰辛,“无情地抢走”表明匪兵的残暴本质
可他没有放弃,又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但这辆车却因为要给难产而死的虎妞办丧事被卖掉。接连的打击让他心中最后的希望破灭了,他开始颓废,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前善良实诚的祥子最终沦为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我为祥子感到惋惜与无奈,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祥子好不容易买来的洋车以及美好的梦想都化为乌有。我由此明白“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句经常用来勉励人们的话,原来并不总是适用。【点评】由祥子的经历引发“我”的感悟,令人联想到祥子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
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北平的天桥、街道,以及小巷里祥子奔跑的身影,他一步一步地朝自己的梦想奔去,可谁知道他磨破了多少双鞋子 谁又能理解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 【点评】采用反问句,强调祥子的勤劳和曾经的积极进取,表达“我”对祥子这个人物的同情,引发读者的思考尽管他努力打拼,但仍然挫折不断,希望不断破灭,难免最终沦落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积极向上的心就如玻璃,一旦打碎了,就很难再修复,就算一片一片拼起来,可还是有裂痕在。正如祥子,他虽肯努力,但难以摆脱自身贫穷落后的处境,再加上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环境,原来那个实诚、坚毅的祥子再也回不来了,他一步步迷失在北平的胡同里……
现代社会,多少学子梦想着考入理想的大学,时间记录着他们的坚持与汗水,可结果并不都尽如人意。但正值青春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明向上的社会里,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因此,我依然相信,努力一定会成功,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努力拼搏,一步一步朝成功奔去。
我相信,在人生的路上,堕落的祥子一定会时刻鞭策着我,促使我不断前进。【点评】结尾段深化主题,写出祥子对“我”的影响,画龙点睛
【名师总评】 文章切入准确,分析深入。《骆驼祥子》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可写的角度很多。本文作者把祥子奋斗的历程作为切入点,深刻地分析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实诚肯干的劳动者变成一个行尸走肉,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并将新旧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了祥子堕落的原因,点明了现代社会充满光明与希望,我们都应努力拼搏,不断前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