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评价
错题
阳春二三月,书香满校园。某校开展主题为“悦读经典,传承文化”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一、积累运用(27分)
【畅谈阅读之美】
小语: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的过程。品读隽永的经典著作,我们能领略历代大师的深刻哲思,为我们huì暗的思想注入光亮;倾听他们解读 (人情世故 世态炎凉),我们能获得人生的启迪和向美而生的力量。阅读,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吸引我们探寻。
小文:你的话使我想起了我们学习的那些经典课文。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们和迅哥儿同看一台好戏;在黄土高原上,我们感受了一场不容束fù、不容闭塞的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令人 (拍手称快 叹为观止)。
1.阅读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huì暗( ) 束fù( )
皎洁( ) 闭塞( )
2.请从所给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依次填写在横线上。(4分)
3.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4.(2022·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期中)《傅雷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期望。小金读之,深受感动,于是他做了一份手抄报,整理了自己获得的阅读启示,但还有些问题需要解决,请你帮帮他。(5分)
(1)参照板块①③,给板块②拟一个小标题。(2分)
(2)在书信中,傅雷是以哪些角色教育傅聪的 请结合手抄报的内容和阅读积累谈谈你的看法。(3分)
【领略非遗之美】
5.成都漆艺是四川省成都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八(3)班同学为了了解成都漆艺,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组织了下面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2分)
(1)同学们在网上查阅了成都漆艺的相关资料,请你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成都漆艺的三个特点。(3分)
成都生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 000多年前的古蜀时期;战国时,成都漆器遍及中国各地,当时成都漆艺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成都漆艺以“平绘描线,拉刀针刻,堆漆工艺”等稀有技法而自成流派,在漆器工艺中独树一帜,风格独具。成都漆艺只能通过手工劳动制出成品,同时也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这使得传承难度非常高。
(2)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同学们决定派一个小组前往漆艺公司考察学习。下面是这次考察的活动安排,请根据框架图向同学们介绍此次活动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
(3)下面是对中国现代漆艺的介绍,请在横线处补写空缺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中国现代漆艺主要包括漆画艺术和① 。中国的漆画是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漆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可以属于工艺美术范畴,也可以作为绘画的一个新品种,具有工艺美术和绘画的双重属性,是② 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立体漆艺造型,是在我国传统漆器的基础上,受到国外漆艺的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又被称为“漆雕”;除了它的使用性能之外,更强调它在环境艺术中起到的装饰作用,用漆的语言来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
二、阅读理解(33分)
【品味风俗之美】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16分)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 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散发出悠悠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意林》,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用童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抒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7.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 请结合文章第②—⑤段的内容概括原因。(4分)
8.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2)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9.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草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4分)
(二)(2022·山东青岛市高新区期末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7分)
三月三,荠菜胜灵丹
舒飞廉
①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望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我父母如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又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姐姐在表扬了我弟媳妇做的柠檬鸭之后,说:“要是有一盘麻油炒地菜多好。”我妈跟着说:“在南宁过年,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吃不到地菜包饺子。”
②是啊,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湖北的故乡过年。正月,吃过了大鱼与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埂上的地菜。有时候,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的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去野外挖地菜。田园里,去年的积雪都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的地菜,将一点一点的喜悦汇聚起来,达到“乃盈顷筐”,总得花小半天的工夫。
③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荠菜。王磐编《野菜谱》,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为将这些藏在作物与荒草间的灰姑娘们请出来穿水晶鞋(包成饺子,做成春卷),大锄、小锄、长镰刀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打猪草的小镰刀,姐姐她们称作“挖”地菜、“撬”地菜、“挑”地菜,而不说“割”与“采”,也是因采集它们的不容易。
④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为什么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地菜呢 以我的猜想,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阳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乡下人将之加入到饺子、春卷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因此。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更讲究一些的祖母与外婆,还要在地菜煮鸡蛋的沸水里加入一杯童子尿。地菜也好,鸡蛋也好,童子尿也好,都在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
⑤地菜的这种“神话学意义”,不仅为它换来了“地”这个厚重的名字,也让“挑地菜”这种活动,由乡下人的农家乐变为节日,词客骚人,也愿意为它写诗。“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城市之外,习习春风里,文人们描述的“挑菜节”的情形是:“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苏轼)、“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郑谷)、“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张耒)、“草色拖裙,烟花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史达祖)。地菜也因此与故园、与游子们的舌尖联系在一起。
⑥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是否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和地菜煮饺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0.初读本文后,小语认为标题“三月三,荠菜胜灵丹”的说法不妥,小金却不以为然。他从文章第②—⑤段中筛选出了四点理由: 、采集不易尤显珍贵、 、 。(3分)
11.新风向 迁移教材《社戏》“思考探究”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请根据你的理解,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5分)
表达方式 摘抄语句 表达效果
(1) 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望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 写三家人去弟弟家探望父母,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对“荠菜”的描写
(2) 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
联系全文,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是否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和地菜煮饺子。
13.语文老师将这篇文章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外阅读推荐篇目,请你根据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和目录,说说老师这样安排的合理性。(5分)
单元导语 单元目录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1 社戏 2 回延安 3 安塞腰鼓 4 灯笼
三、写作(40分)
【定格节日之美】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一次与它们相遇,我们心中都会荡起涟漪。
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叙事感情真挚、朴实、自然;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答案
1.(4分)晦 缚 jiǎo sè(每空1分)
2.(4分)人情世故 叹为观止(每空2分)
【解析】第一空,“人情世故”意为为人处世的道理;“世态炎凉”指有钱有势时就有人巴结,无钱无势时就被人冷淡的世俗人情。结合语境,应选择“人情世故”。第二空,“拍手称快”多形容看到事情有称心如意的结局而高兴痛快的样子;“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处表示赞美民俗风情,应选择“叹为观止”。
3.(2分)可在“探寻”后加上“世界”。
4.(5分)(1)(2分)如何对待生活(或如何生活)
(2)(3分)①父亲的角色:在如何做人问题上,教导傅聪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等;在生活与成长上,关心傅聪理财、劳逸结合等问题。②朋友的角色:傅雷像朋友一样理解傅聪,劝慰他泰然面对感情的创伤,他们更像是生活中的朋友。③导师的角色:傅雷在音乐艺术上悉心指点傅聪,在傅聪取得巨大成功时,教导他保持谦卑、不骄不傲,并勇于攀登艺术的巅峰。(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第(1)题,由手抄报内容可知,板块②主要讲述的是“恋爱和婚姻”“劳逸结合”“理财”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些都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小标题围绕“生活”拟写即可。注意仿照板块①和板块③的格式进行拟写。第(2)题,作答时,认真阅读手抄报内容,调动对重点人物及情节的记忆,结合积累作答。在如何做人和生活与成长问题上,傅雷教导傅聪要待人谦虚,遇困难不气馁,学会理财,劳逸结合等,这是站在父亲的角度给儿子提出建议;傅雷在信中劝慰儿子泰然面对感情的创伤,教他如何正确处理婚姻与恋爱的关系,像朋友一样理解傅聪,这是以朋友的角色教育傅聪;傅雷始终关注傅聪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在他取得巨大成功时,教导他保持谦卑,并勇于攀登艺术的巅峰,这是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5.(12分)(1)(3分)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传承困难。(每个1分,意思对即可)
(2)(5分)示例:本次考察成都漆艺公司共需七天,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漆艺概况,并准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及公司实习,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层次结构清晰且内容全面3分,说明顺序合理1分,语言流畅1分;字数不符合要求可酌情扣分)
(3)(4分)①立体漆艺造型 ②工艺和绘画(每空2分)
【解析】第(1)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解答此类试题,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即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成都漆艺的三个特点读材料,划分材料层次,明确各层次大意,从中挑选关键词根据题干要求规范概括。第(2)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此类试题,仔细观察框架图。【注意】框架图一般采用总-分结构分支分层体现看清组织结构解说时,找准说明顺序,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也可按照主要和次要的关系说明厘清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根据关系选用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连缀。本题中,首先把握框架图结构,然后按层次依次进行解说。第(3)题,考查句子补写。解答此类试题,通读语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根据补写的位置,判断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的联系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补写,并通读语段进行检验。本题中,此语段介绍的是中国现代漆艺,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漆画艺术,二是立体漆艺造型。结合上下文可判断出,第①空应填写“立体漆艺造型”;根据“它既可以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具有工艺美术和绘画的双重属性”可判断出,第②空应填写“工艺和绘画”。
妙招技法
解答图文转换题的注意事项
①徽标、图画类。要明确该图设计的背景,观察构图要素,按照一定顺序描述画面内容,围绕主题和设计背景进行合理想象,由表及里描述寓意。
②漫画类。观察构图要素,抓住画面中的文字及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按照一定顺序描述画面内容,准确表达画面寓意。
③图表类。整体把握图表信息,明确图表内容和作答角度;重视图表的整体走势、数据变化和图例、注解等细节;若有不同图表,关注其具体区别和联系。
④思维导图、流程图类。抓住中心要点,明确图中文字、箭头等内容的位置和作用,厘清层次关系,选择过渡词语或关联词,做到不遗漏任何关键环节。
⑤框架图类。看清组织结构,找准说明顺序,厘清每一个概念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概念间的层次关系。
⑥路线图类。弄清具体方向,明确出发地和目的地,合理规划路线。
⑦词云图类。词云图是对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的视觉化的展现。要抓本舍末,根据词语的位置和大小,把握其中反映的生活现象或比较其发展变化。
6.(4分)B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B项,第②段主要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来写艾草,突出艾草的清香,并没有从“味觉”角度描写艾草,且后文将艾草比作“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并不是实写少女;D项,“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表述错误,应为表现了母亲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我”的牵挂。
7.(4分)①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②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让人难忘;③艾草充满活力,身姿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脱俗;④端午节清晨,母亲亲自采艾草缝香包,充满疼爱和温情;⑤艾草有药用功效,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作答时,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划定的答题区域,找到关键语句整理概括即可。根据第②段中“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可概括出答案第①点;根据第②段中“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可概括出答案第②点;根据第③段中“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可概括出答案第③点;根据第④段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可概括出答案第④点;根据第⑤段中“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可概括出答案第⑤点。
8.(4分)(1)(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艾草比作乡村少女,(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艾草的美妙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艾草的喜爱之情。(1分)
(2)(2分)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1分)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爱惜以及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表现出母亲对家人的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1)题,首先由“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分析其表达效果,即表现了艾草的美妙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艾草的喜爱。第(2)题,首先判断句子中所运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采”“洗”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乐得合不拢嘴”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然后结合具体情节,分析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即看到劳动成果的满足与喜悦,表达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9.(4分)①对故乡的眷恋;②对浓浓母爱的赞美;③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④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作答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语句进行情感分析。第①段写“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第④⑤两段写母亲采艾草、缝制香包、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第⑥段写“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表达了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美好愿望。据此作答即可。
10.(3分)挖荠菜时汇聚点滴欢乐 象征生命的“阳气”和“热力” 承载乡下人的节日欢乐(或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或与游子们的故园情相连)(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时,审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根据已给出的内容锁定答题区间,提炼关键词句,概括作答即可。“采集不易尤显珍贵”对应第③段,再根据题干“第②—⑤段”的提示信息可锁定第一空对应的答题区间为第②段,第二、三空对应的答题区间分别为第④⑤段。第②段写了在故乡过年时挖荠菜的欢乐。第④段写故乡用荠菜加工的各种食物,表现荠菜顽强的生命力,突出它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第⑤段写故乡“挑地菜”这种活动由农家乐变为节日,承载着人们的欢乐;也可从文人多愿意为其写诗,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游子的故园之情的角度作答。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1.(5分)(1)(1分)记叙
(2)(1分)描写
(3)(3分)示例: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或用“嫩嫩的”“簇拥”等词语),(1分)写出荠菜外形的纤弱,(1分)表达作者对荠菜的怜爱(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把握和句子赏析。第(1)题,对应的语句是对文章起因的叙说和交代,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第(2)题,对应的语句是对荠菜外形的描绘,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第(3)题,要求赏析句子。根据句子中“披”“簇拥”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根据“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可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根据“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突出了荠菜的瘦弱,表现出作者对荠菜的怜爱之情。
12.(4分)这句话写出作者不知后代能否记得故乡、记得祖辈的感慨,(1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传统习俗淡去的伤感和遗憾,以及对现存的美好传统习俗能否被延续的担忧。(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解答时,从文章主旨入手分析句子深层含意。结合第①段“母亲跳五行健身操……有模有样了”可知,此句中“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即指代故乡的祖辈们;“麻油炒地菜和地菜煮饺子”是故乡特有的食物,此处指代故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子孙慢慢远离故乡,去到世界各地,不敢确定他们是否还能想起故乡的亲人、故乡的食物、故乡的习俗。这句话中隐含了作者的担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的这些美好传统习俗有可能会被后代遗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伤感和遗憾之情。
13.(5分)本文以荠菜为对象,写了老家挖荠菜、吃荠菜的习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2分)第一单元主题重在展现各地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习俗,(1分)如在阅读《社戏》《灯笼》等文章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故乡风土人情、民俗风尚的深情眷恋。本文和第一单元课文一样,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对比。解答时,从内容和主题入手进行课内外对比分析。第一单元的文章体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文化习俗,让读者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等。本文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向读者展现了挖荠菜、吃荠菜的习俗,以及有关荠菜的诗歌等,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故乡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习俗的眷恋。因此这篇文章符合第一单元的主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适合作为第一单元课外阅读推荐篇目。
14.(40分)【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自命题作文题。首先,审题。根据所给材料可知,所写内容应与“传统节日”相关;而“结合生活经历”这一要求又在提醒考生:最好选择记叙性文体进行写作。然后,拟题。题目既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又要新颖别致。就本题而言,考生可以在选定传统节日后,在节日名称的前后添加恰当的词语组成标题,如“元宵喜乐会”“端午节,请等等我”“奶奶过重阳”等。
舞龙闹中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月饼、赏明月是这个传统节日里的固定“节目”。如果你在中秋节来到我的家乡,你还可以看到一种热闹且有趣的节目——舞龙。
每到中秋,我家乡的年轻人就会凑到一块儿,舞龙闹中秋。既然是舞龙,必然要有“龙”,这“龙”其实是由各种材料扎制而成的。【点评】引出下文对扎制“龙”的各种材料及不同分工的介绍龙身框架是由一根根麻油秆搭建而成的,其他部分则用一把把玉米秆捆扎编制。制作时,我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人负责拧麻绳做龙身,有人负责将玉米秆绑在竹竿上用来做龙头,有人负责编龙的“鳞甲”和“尾巴”。龙头、龙身、龙尾都做好了,再盖上一块黄布,龙也就做好了。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大家的忙碌终于有了成果,龙头高高在上,看起来霸气十足,威风凛凛,龙身健硕有力,龙尾灵活多姿。看着扎好的龙,大家都十分喜悦。
安静的龙看起来十分威严,而舞动起来的龙更是威风无比。【点评】本段为过渡段,承接上文中“静态的龙”,引出全文的重点——舞龙表演
天色暗下来,锣鼓敲响,舞龙仪式正式开始了。一条金黄的游龙在村庄中缓缓移动,引来阵阵喝彩。威武的龙头左摆右摇,似乎在呼风唤雨,一旦站定,龙头就会“鞠躬作揖”。龙时走时停,时而拱起,如凸起的小山坡,时而凹下,似流水过后形成的沟壑。有时龙头站定,龙尾就会做出各种动作,剪,扫,劈,动感十足。而当龙尾静止时,龙头会花样频出,时而昂首期盼,时而瞪眼凝视,时而低头沉思。周围的观众发出阵阵叫好声,中秋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舞龙完毕,舞龙队伍就会挨家挨户道喜赐福,主持人则兴高采烈地在旁边说道:
“八月十五月开花,龙王滚滚到你家。
你家立起金狮子,两边栽起摇钱树。
摇钱树上七个字,幸福生活奔小康。”
【点评】引用祝福语,喜庆祥和,具有节日气氛,也揭示了舞龙的民俗意义
每喊完一句,周围的人就跟着叫“有”。这种随口编的祝福语,家家户户各不同。舞龙卖力,送福精彩,主人就会格外慷慨,以感谢乡亲的精彩演出和诚挚祝福。
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夜里近十二点。当大家都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整个村子分外寂静。舞龙队伍就会来到一片空地,准备最后的仪式——化龙。大家小心翼翼地将龙安放好,用香烛点燃,熊熊的火焰照亮了夜空,转眼间龙就化成了灰烬。眼看着龙消失,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但家乡的规矩就是这样,龙不能留到第二天,所以大家也只好不舍地和龙告别了。
舞龙闹中秋,好玩吧 如果你在中秋时来到我们这儿,我一定邀请你一起参加!【点评】作者的盛情邀请,使文章余韵无穷,令人回味
【名师总评】 叙述清晰,乡味十足。作者运用饱含真情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家乡舞龙闹中秋的传统民俗,让读者体会到家乡风俗的无限魅力。文章以时间为序,从上午到傍晚再到深夜,详细记叙了舞龙的整个过程,字里行间满溢乡风乡情。详略得当,描写生动。扎龙、舞龙、赐福、化龙,作者选择了舞龙闹中秋时的几个场景。其中文章对舞龙场景的描写十分精彩,展示了舞龙人的高超技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