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20:1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斟酌字句,积累词语,品评古诗词之味,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 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探究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感情力量,获得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
3.把握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其当代价值,认识古诗词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明确城市兴衰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
研读赏析两首古诗词,品味咀嚼其中丰富的意蕴,提高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永的《望海潮》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直接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词,南宋姜夔自度曲《扬州慢》也是直接以城市为题材的词。这两首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宋词,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尽管内容不同,意趣相异,但都是怀古伤时的城市主题佳作。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两首经典宋词。
二、文本研讨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圈画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1.放声朗读这两首词,读后交流:你的阅读感受是怎样的?
朗读指导:诗歌有和谐律动的声韵之美,不同的韵脚可以帮助表达不同的情绪。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请找到《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韵脚,并朗读体会。
⑴《望海潮》压ua韵,韵脚是:华、花、娃、霞、夸——这些音是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表达自由、繁华、百姓安乐、喜气洋洋的感觉。
⑵《扬州慢》压 ing韵,韵脚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面对劫后孤城的深沉喟叹。
2.学生分享感受,完成下面表格。
3.这两首的感情不同,意境迥异,这是什么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入学习活动二。)
学习任务二:比较意象,探讨意境
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所呈现的意境也截然不同。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品味,比较词人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1.概念阐释、回顾知识,探讨意象和意境的涵义。
意象,是蕴含主观之“意”的客观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景物(象)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意),由此抒发感情、寄托思想。
意境,即由多个意象连缀而成的完整画面,是诗词中描绘的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既包含诗人笔下描绘出的不同景物组成的具体图景或环境氛围,也包含诗人寄托在这图景或氛围中的思想与情感。
意象的选择是写作诗歌的基础,将不同意象进行组合搭配,构成浑然统一的意境,从而表达具体的思想情感,就是作者写作诗歌的过程。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2.对比阅读《望海潮》《扬州慢》,找出词中的意象,完成表格,体察意境之差异。
学习任务四:探讨《望海潮》和《扬州慢》中的虚实相生
分组研讨《望海潮》和《扬州慢》中的“虚”与“实”,以及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1.两首词的“虚”“实”:
⑴《望海潮》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
⑵《扬州慢》中,昔日的扬州是虚写,“春风十里”、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眼前的扬州是实写,“尽荠麦青青”、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课堂总结
学习任务五:知兴亡,担家国。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宋词遇到江南,真可谓诗情词意满江南。宋词中有杭州如烈火烹油的兴盛喧闹,也有南宋末期站在扬州古桥如泣如诉的亡国悲音。在《望海潮》和《扬州慢》的比较阅读,我们看到城市的繁华没落折射处于时代的兴亡更替,无论是积极用世还是关怀国家志意,都是生命感发的力量,都有城市文化的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