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
唐·李贺
开元二十六年,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壹·教材分析
《燕歌行(并序)》是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诗歌诵读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后面三篇课文依次为《李凭箜篌引》《锦瑟》《书愤》。本单元选入的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在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准确地断句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通过鉴赏对比、衬托、用典等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训练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带领他们品味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贰·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解决最基本的鉴赏问题是很容易的。但是,他们对于边塞诗的了解可能并不多,要准确地把握住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易的。故而,本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诗歌的思想感情,还要教会他们情感体悟方法。
叁·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掌握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2.能够用已学的知识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主旨。
3.能感悟边塞戍卒生活的艰辛苦楚,明白战争所带来的苦难,树立爱国精神、和平意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与探究复杂情感和主旨。
肆·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歌曲《燕歌行》
2.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旧唐书》评价他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3.边塞诗介绍
⑴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⑵边塞诗的主要内容:①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②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③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④表达对现实不满或仕途不得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⑤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对战争的厌恶,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昏庸无能。
⑶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⑷边塞诗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⑸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二、 感知
1.解题:“燕”,读 yān,古国名,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
“燕”是“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诗前小序主要交代了什么信息?
作诗缘由,和朋友之诗,感征戍之事。
【补充介绍】“元戎”即张守珪
张守珪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高适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3.全班配乐朗诵诗歌
(正音、掌握节奏、明确停顿点)
三、探究
(一)诗歌结构
问:这首诗讲了哪几件事?
确:辞家——出征——作战——被围——思乡——守边——悲叹。
(二)把握诗意
1.辞家出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问:出征的将帅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
确:男儿本自重横行。【(1)注释中“横行”作“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解,那此处可理解为战士们骁勇善战、所向无敌;(2)又有“横行”语出《史记·季布传》。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高适此处用“横行”,恐还有恃勇轻敌之意。】
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问:诗人描写出师有着怎样的气势?
确:透过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得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反衬下文。
问:“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确:“飞”字体现了军事形势的紧张,而“照”表现了敌人的来势凶猛,超出将士们的预期。
问:诗中“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确: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再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作战被围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问: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
确:(1)“萧条”的自然条件;(2)敌人“凭陵”,来势凶猛,战力强;(3)“风雨”天气之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问:赏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确:战士与美人的对比。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战前如此轻敌,焉能不败?“犹”即“还”,表明将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问:此处写了什么?
确:战斗前线的艰苦环境;将帅好大喜功,不顾顽敌硬要死战,竭尽全力也不能突出重围。
问: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确: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矛盾:士卒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国捐躯;将帅好大喜功,贪生怕死,不体恤士卒。
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3.思乡苦斗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问: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确: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玉箸,即泪流如注,绝望。)
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
【补充阅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问:被困之后战士们是如何苦斗的?请你写一段话来描绘边塞将士苦斗的场景。
(提示: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动荡不安,蓟北征人有家难回,浴血奋战,如今战败被围,白天见到的是战云密布,晚上听到的是单调的打更声。)
4.悲叹主旨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问:引李将军的典故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确: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帅。
问: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确: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问:此句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确: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赞美士兵视死如归、奋力迎敌;
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板书:昂扬出征———作战失利———思乡苦斗。
三组对比:将和士、思妇和征人、将帅和李将军
主旨总结:本诗描写了边庭士卒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同时又以同情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离家远戍的痛苦。诗篇还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这首盛唐诗歌,虽是一场惨痛的战役,但却能看到唐朝磅礴的浪漫气质,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三)情感探究
1.这首诗从唐朝这一方来看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事?
天子:天子非常赐颜色
将帅: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摐金伐鼓下榆关、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至今犹忆李将军
思妇: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2. 分别说说作者对这几类人的情感态度的描写。
确:
(1)天子:
天子给予出征军人特别的丰厚的赏赐,希望他们不负重托,驱除人侵者,收复失地,安定边疆。然而将帅的骄傲轻敌、荒淫失职使得这场战争归于失败,这种结局与天子用人不当有很大关系。作者委婉地批评了天子的用人失察。
(2)将帅:
前线战况惨烈,将帅却远离阵地在军帐中听歌欣赏美人翩翩起舞。他们轻视强敌,自认不必亲临战场指挥,手下士兵足以击败敌人,因而一味沉溺于寻欢作乐,毫不关心士兵的死活。“犹”耐人寻味,是“还”的意思,表明将帅一贯如此,经常生活荒淫、狂妄自大、临战失职。战时将帅如此作为,唐军焉能不败?作者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导致唐军这场反侵略的战争失败,使广大上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3)士兵:
士兵们在战场拼死杀敌,死伤过半,将军却帐中荒淫,士兵与将帅作了对比,点出了唐军伤亡惨重的根源。出征时的金鼓齐鸣士气高昂与“斗兵稀”的惨烈形成对比,士兵是勇猛无畏的,主要败在了将帅的失职其次是自身的轻敌上。士兵抱怨的不是战争,而是将帅的无能。这里把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的李广和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不问士兵死活的将领进行了古今对比,突出了士兵对良将的渴求。作者既有对士兵的同情,又有高度的赞扬。
(4)思妇:
在丈夫离家戍边后,妇女每天思念、担忧丈夫,整日以泪洗面,不知还有没有重逢的那一天。这里对妇女的描写是士兵的猜想,从“玉箸应啼别离后”的“应”可以体现,所以这是虚写。对士兵的描写则是实写,则写士兵与少妇的互相思念构成虚实结合的手法。虚与实互相补充,描写思妇是对士兵的补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让我们不禁体会到士兵的情感之苦,而且感受到远离战场的思妇的离愁,作者寄予她们深深的同情,谴责了战争的罪恶。
四、拓展
学写诗评: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