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作业(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作业(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20:3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3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作业)-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 瑞恼 销瘦 重阳
B.凄惨 沙厨 东篱 冷清
C.次第 憔悴 堆积 相识
D.梧桐 黄昏 将栖 难堪
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憔悴损:枯萎凋零。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3、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二、语言表达
4、—位女老板创办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她特意请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为新公司命名。老师接到这个任务后,将其命名为“易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请你写一段文字,说明“易安”这一名称的意义,150字左右。
三、默写题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声声慢》中开头有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写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叠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慢》中写词人晚年愁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皆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3)《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了词人不能自抑的凄苦。
(4)《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身世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如何是一个愁字能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对下列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是若有所失、彷徨不安的样子,这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这种心理,诗人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
B.“冷冷清清”是指环境的空寂无人。寻觅而无所收获,精神上失去了寄托,使她越发感到环境的空寂,这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心情。
C.“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直接表白诗人的心理,写出了诗人的孤独、空虚和哀愁。
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人不容易保养身体,这也引起她的哀愁。
7、对下列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三句写风急引起她的哀愁,借酒御风御寒,借酒浇愁,却愁多风急,忧愁难以消解。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写雁群飞过引起她的伤心,为什么呢?因为这雁是“旧时相识”。原来诗人认得,这群飞雁是过去栖宿在她老家屋檐下的,现在来寻旧主人了,而物在人亡,怎不引起诗人的悲伤呢?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写菊花引起她的哀愁。地上一丛丛的菊花,却枯萎憔悴了,看到了花的憔悴,诗人就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时日难熬引起了哀愁。“守着窗儿”是因为孤寂翘首盼望有人能来解闷的情景,可是半天也没有人来,“独自”一人怎么样才能熬到天黑呢?
8、对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9、“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这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0、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B.作者紧紧抓住重阳时候的气温变化、西风起、菊花盛开等自然现象,突出了秋天的时令特点。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使得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本词总体风格朴实、绚丽,词人通过对长日、半夜、黄昏等的描写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独自生活的空虚、无聊,以此表达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11、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B.词的上片描述了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起来,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13、有人评论:下片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瑞恼”中的“恼”,应改为“脑”;“销瘦”中的“销”,应改为“消”;B.“沙厨”,应改为“纱橱”;C.正确;D.“将栖”中的“栖”,应改为“息”;故选:C。
2、答案:D
解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次第:光景,状况。译文: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故选:D。
3、答案:D
解析:A.诗人在黄昏时“东篱把酒”,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情感婉转含蓄,是婉约风格。B.诗人的愁情太重,害怕“双溪詐猛舟”都载不动自己绵绵不断的愁绪,是婉约风格。C.诗人选取“细雨”“梧桐”的意象,细雨滴打梧桐,缠缠绵绵,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愁情,是婉约风格。D.诗句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诗人笔下的景象恢弘雄放,是豪放风格。故选:D。
4、答案:“易安”,从字面上看有两层意义:一是房价合理,容易安家;二是居住平安,非豆腐渣工程。此外还有联想意义:它能让人想到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名句,家不在大,容膝即可,叫人知足常乐;而“易安”又是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号,刚好求名的老板也是一位女中豪杰(女能人),让人顿生好感。
解析:本题“说明‘易安’这一名称的意义”,需要结合题干提示内容“创办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分析,说明“易安”的意义。既要分析好“易安”这个公司名字的表面含义,还要分析好深层含义。“易安”,安适、舒服。可以说明房子的质量好,在此可以生活的舒服,房子价格不贵等。还可以写出“易安”的联想意义,如结合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句子分析;还可以结合“易安”是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号等分析。此题,言之有理皆可。
5、答案:(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注意正确书写。
6、答案:D
解析:
7、答案:B
解析:
8、答案:D
解析:
9、答案: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想当年,在都城开封,生活富足,夫妻成双,饮酒赏菊赋诗,何等畅游风雅,而今夫死国亡,思之令人怆然。
解析:
10、答案:D
解析:本词总体风格含蓄、委婉。
11、答案: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解析:抓住“菊花”形象的特点,从词人与菊花的相似点角度思考作答。
12、答案:A
解析:“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的芭蕉,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13、答案: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导致的不惯。
解析:此题要求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来简要分析,首先抓住关键词“北人”,“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李清照此时已是漂泊沦落之人,“北人”正切合此时的身份和心境。词人通过长夜孤枕难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