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徐志摩对母校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作为一首现代新诗,不同老师上课的侧重有所不同:从内容的解析的角度,我运用概念获取的方法,从文本到情感,体会作者的离别之情;从“三美论”的角度,我通过板块教学的方法,从“三美论”和《再别康桥》基本信息的介绍,到运用“三美论”赏析诗歌;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我通过把《再别康桥》分别与古典诗歌中的送别诗以及作者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来感受异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河畔金柳、河底青荇、榆阴清潭三景,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把握诗歌中的两次离开,感受诗人离别时内心的不舍和眷恋。
3.通过三次诵读,解读诗人离别的惆怅与无奈。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这首诗的诗境之美。
2.领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3.感悟《再别康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一、导语
序幕——离别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离别自古就是一个伤感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折柳相赠,还是今人的临行合影,离别总是带着不舍;无论是微笑祝愿将要远行的友人前程似锦,还是含泪挥别家乡故园的一方热土,离别总是带着心酸;无论是怀着再次重逢的期盼,还是明知不复再见的伤感,离别总是带着悲伤。
但这就是人生,离别总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总是我们躲不开的成长之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再别康桥》,感受这离别的滋味。
二、讲授
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三、课堂活动
第一篇章——康桥旧景依旧在
诗人徐志摩在作别康桥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仅仅是在首尾两段提到的“我走了”,而更多的篇幅则是在描绘他脑海中的康桥。二四段起始一个“那”字仿佛带领我们置身其中,手指划过之处就是那其中的一草一木。
那同学们找一找诗人都带我们看到了康桥的哪些景物呢?
明确:河畔金柳、河底青荇、榆阴清潭
那这些景物都有什么样的特色,在诗人的笔下又被赋予了什么深层的含义呢?
河畔金柳:从色彩上,金柳是西落的阳光洒在柳树上形成的视觉效果,从手法上,作者通过暗喻将金柳比作新娘,除了色彩和形态上的相似,更是暗指自己是新郎,强烈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康桥的热爱。就连波光里的影子都让人心生荡漾。
河底青荇:通过对青荇“油油的”这一状态的描写,体现了青荇的生机勃勃,通过“招摇”这一动作的描写,体现了青荇自在逍遥的。并通过青荇联想到了自己,若能留在这柔波中,哪怕作一条“水草”也甘愿。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不舍。
榆阴清潭:那一潭清泉之中沉淀这的是诗人彩虹般的梦。而彩虹即使将抽象的梦化作了具体可感的事物,同时也点明了,这梦虽然美丽却是转瞬即逝。在康桥的生活可谓就是诗人心底的一个梦,这个梦中带有着对康桥的眷恋,要静静地呵护,不愿惊醒,也不愿离开。
所以在随后的两节中诗人的寻梦之旅虽然收获满满,却又不敢放声高歌,只能沉默着离别。一个“但”字,写出了诗人内心情绪的起伏,也蕴含着诗人离别的悲伤和无奈。
教师总结:再美好的地方都不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总有一天需要我们挥手告别,我们需要在心底默默埋下的不是离别的悲伤,而更应该是相聚时的那人、那物、那景、那情。
离别便要留下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第二篇章——挥手作别心怀念
诗人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到了“轻轻的我走了”和“悄悄的我走了”,这是两次向康乔正式的道别。
第一节中诗人用的是“轻轻的”,而最后一节中诗人用的是“悄悄的”,这两个形容词看似近义,却又略有差别,“轻轻”一词表达的是动作的轻柔,而“悄悄”一词更想体现的是内心的不忍打扰。都表现了诗人想要将这一份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
在第一节中作者写“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这一物象本就是飘忽灵动的,而诗人选择向云彩作别,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洒脱。而最后一节中“不带走一篇云彩”,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爱的纯粹,也突出了作者的洒脱和飘逸。
教师总结:离别不需要大张旗鼓,人尽皆知,只需“轻轻的”“悄悄的”,让这里保持它原本的样子。离别也不需要泪眼婆娑,费尽心思带走些什么已寄思念,只需挥挥手,洒脱转身,奔赴未来离别便是要潇洒告别转身离开。
第三篇章——真情诵读感离别
真正的离别总是悄无声息,真正的离别诗也总是娓娓道来,温柔婉转。
第一次诵读:放慢语速,感知诗歌本身的音律节奏,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第二次诵读: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诗人离别时淡淡的忧愁,却又潇洒作别的内心起伏
写作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第三次诵读:想象自己便是即将离开的诗人,面对渐行渐远的母校,读出内心的眷恋
四、尾声
未来的脚步永远都不会是停滞的,我们要不断地向前走,所以也就要不断地告别一些原来的东西。离别不乏悲伤,却又不仅仅是悲伤,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不舍和眷恋就停在原地,拒绝前进。你要相信,最好的那个你永远在未来!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感知新诗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第一板块:识记板块
一、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二、写作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三、“三美”论
闻一多在1926年5月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诗理论主张,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
第二板块:识记板块
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学生回答)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仔细观察第一节,大家发现第一节有什么特点啊?
明确:
短短的四行诗中就有三个“轻轻的”,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云彩”也就是本诗的第一个意象,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另外,诗人连康桥上空的一朵浮云都要告别,可见他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一节的意象是“金柳”,“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通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
诗人运用暗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象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华美,撩拔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的走进康河,走进自然。本节诗虽然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却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如痴如狂的爱。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哪一些动词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人此时的情感?
“招摇”、“油油”(学生回答)
明确:“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分析此句运用的手法?
比喻。(学生回答)
将“榆阴下的一潭”比作了“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其中“榆阴下的一潭”是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夏天走在绿荫大道上,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倾泄而下,星星点点,丝丝缕缕,如同幻境,而当它照到水面上,因为反射和折射,就会五彩斑斓,恰似天上的彩虹。何况康桥是诗人曾经游学的地方,这里有着诗人逝去的年华,有着诗人曾经的梦想,还有着他那欲说还休的爱情,“那榆阴下的一潭”可不就是诗人彩虹似的梦吗?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明确:诗人接着梦的出现,进入了另外一个意境,抒写梦的追寻,这时,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从第二节的视金柳为新娘,写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到第三节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写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再到第四节的诗人心中的梦,最后,第五节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四节诗写出诗人对康桥情感的步步升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明确:在这一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离情别绪涌上心头。消失的梦已经无法追回了,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归于寂然。“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一节与开头回环呼应,它和第一节诗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句变成“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是无声,悄悄是无声加无言,无言是内心的感受,情感的内涵更多。悄悄的来时,欣喜兴奋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压抑的喜悦;悄悄的走时,悲伤难过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压抑的哀伤。感情的两个极致并列在一起,诗人内心的感受,需要我们自己去慢慢领会。诗的第一节,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理智的告别,淡淡的忧伤;诗的最后一节,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挥一挥衣袖,动作比轻轻的招手有力,可却是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来就不可能带走,把不可能的事偏说成可能,语言的不合常情,恰恰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康桥是诗人生活的梦,爱情的梦,艺术的梦,诗人像呵护自己的情人一样,不忍心打扰她,同时诗人也清楚,康桥带走了诗人的一切,也带走了诗人的灵魂。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诗人曾经的梦想,这美好的一切,永远地留在了康桥。
第三板块:识记板块
一、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轻轻”“悄悄”等叠字的仿佛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
二、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字数6—8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境摇摇,美不胜收。
三、绘画美
(一)读了很多遍课文 ,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也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课堂小结
“三美论”是新月派的新诗主张,它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