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寄我情——赏析高中语文《琵琶行》中的月亮诗句
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诗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所选诗文跨越魏晋、唐宋,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顶流,浓缩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同时,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个诗歌单元,起着初高中语文诗歌学习过渡的重要作用。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诗词的音韵之美,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品读诗词的语言,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感受生命的诗意的同时,进行文学短评的写作尝试。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接触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且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有自己的见解,能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提供知识迁移的跳板,但思维方式大多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如何带领学生理性而又不失个性地鉴赏诗歌,以同一文化现象作为议题展开探究,是课堂环节设置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琵琶行》五处月亮诗句抓住诗歌的情感线索,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 知识迁移,体会文人对月亮的特殊情感。
3. 核心素养: a.思维发展与提升 b.审美鉴赏与创造。
教材方法
合作探究法、以读促写法、问答法
教材准备
1.学生:自读《琵琶行》疏通诗意、积累月亮诗句。
2.教师: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琵琶行》作为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对其文本的解读从来都不缺乏,甚至可以说,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关键是作为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如何推陈出新寻找新的思路,让教学内容比较容易地被学生感知理解。如何找准诗歌教学中有“特征”的东西,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异常重要。本课以“月亮”这一典型意象作为切入口,试图让学生能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来更好的理解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这堂课具有探究性质,又有群文阅读的穿插,课堂切入点尽量要生活化、趣味性,通过课前积累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思维迁移,以诗解诗,感受自我探究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诗人们咏叹的对象。举头望明月,或思念家人,或寄托相思,或感悟人生,或抒发志趣。在诗人那里,月亮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成为内涵丰富的情感载体。
今天,我们不妨以月为题来一个飞花令。“飞花令”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一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寄托了古人的诗词之趣。古为今用,《中国诗词大会》后来也引入了飞花令。
(明确规则:①月亮诗句;②七言诗;③“月”字轮换出现在不同位置;④采取学生抢答)
示例:
月落乌啼霜满天 (张继《枫桥夜泊》)
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无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虞美人》)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杜牧》)
环珮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不同的月亮诉说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琵琶行》中那轮深情多情的月亮。
明确: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优秀成果展示: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两句诗出现在了全诗的开头,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色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正如柳永所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如此这般,白居易与友人的内心凄楚可想而知,眼看这份浓重的悲愁已经进入高潮之时,此情此景早已无言以表,诗人的神来之笔一下转换到景物描写上,推出“别时茫茫江浸月”,李白的“酒缺月不味,景不月不美”所言极是。即将分别之时,一弯清冷的月亮倒映在茫茫江水之中,恰有以景结情的功效,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异曲同工,江水与秋月早已饱含主客双方的所有情绪。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月亮既是这场友人分离的见证者,又成为不可或缺的情感点缀。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是琵琶女演奏完后,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皎洁的月影。本来听得如痴如醉的众人,突然一下子沉静下来,但诗人在此处并没有拘泥于写人的反应,而是将笔触伸向江心那弯明亮、清冷的秋月,月亮的清寒仿佛正像琵琶声中那幽咽的声音。清冷的秋月照映在澄澈的江心中,与琵琶女的愁绝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凄冷的氛围。同样是描写音乐,与《李凭箜篌引》《赤壁赋》不同的是,白居易没有锁定动态物象的反应,而是将情感定格在静态的物象上,这恰是他的高明之处,毕竟静态物象要想写活,实在比动态物象困难得多。而月亮也成为这个故事的聆听者。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两句是琵琶女自叙身世,商人离开了以后留下她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她作伴,绕船的江水凄寒。她在江边期待丈夫早日归来时的场景,身为商人的丈夫一去无音讯,只留琵琶女一人在江边孤独地等待,身世漂泊,晚景凄凉,独自在江口“守空船”,一轮清寒之月又映照在水中,愈发凄冷,正如琵琶女那凄苦的心境。这一处月亮的描写,和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情感用途是一样的,都是渲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孤楚与愁苦,多了一种今昔对比的沧桑感。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月亮不只是给人一种冷清感,它还可以作为一种美好事物、欢乐场景的代表。古代诗词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及南唐词人李煜《虞美人》中也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多么的美好,这些美好总能勾起词人对往昔的回忆,但往后的繁华早已不再,越回忆只能越心痛。他将春风秋月作为生命中美好事物的代表,并且认为他们还能够引起人无限的思绪。
《琵琶行》中的“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及“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两处的月亮都是作为美好事物的代表出现。
前一句写琵琶女回忆往昔的热闹与繁华,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就这样白白消磨。秋月与春风正是这种热闹和繁华的典型概括,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将琵琶女青春年少的繁华与现如今孤苦飘零的寂寞进行对比,愈发能深切体会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感。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这一句写的是白居易谪居浔阳,虽有春花和秋月这些美好事物的陪伴,却依然孤苦愁闷,只能自斟自酌,这与李商隐《春日寄怀》中的“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的落寞感受又何其相似。
纵有诗酒作伴,无故被贬内心的苦闷与悲愁更与何人说?这不得不让我们追溯到《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上来。
白居易本胸怀天下,心向朝廷,却被扣上了“越职论事”莫须有之罪名,因此被贬,先被贬为江表刺史,后又立即追贬为江州司马,官职一降再降,并且担任的还是一个闲职。处江湖之远,功名理想不再,漂泊异乡,孤寂与愁苦跃然纸上,两人的“天涯沦落”之感一呼而应,相互补充,交织成一曲凄然悲怆的乐章。
教师补充:
一个是才貌双全、名动京城,而今年老色衰、委身商人的歌女,一个是才华横溢、胸怀苍生,而今无辜被贬、谪居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却共同谱写了一部文学、音乐与人生的交响曲。最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慨叹。月亮既是诗人与友人这场离别的见证者,又是音乐的聆听者,美好的经历者以及孤独的陪伴者。
《琵琶行》中五处月亮意象贯穿于全诗的始终,将白居易送别友人的凄清之感,琵琶女演奏音乐后给众人的清冷之感,琵琶女回忆往昔繁华时的落寞之感,琵琶女当下的寂寞之情及白居易当下谪居的愁苦之思巧妙地串联起来,营造出让人难以忘怀的艺术情境。
而一千多年前的那枚月亮,聆听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也让那个平凡的夜晚变得不平凡。月亮不只陪伴了谪居九江的白居易,还陪伴了谪居黄州的苏轼。
知识迁移
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多处月亮的描写:
天上的皓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历史的明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哲理的水月——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问题: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苏轼的《赤壁赋》,如何看待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明确:
中国文人善于从自然山水中寻求消解现实苦痛的良药。当他们政治上遭受打击, 生活上遇到困难时, 有的人颓废厌世, 极其消沉, 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 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说。苏东坡就总结出一条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大自然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的好去处, 此时的明月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象, 它成为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了。
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里, 没有外界的纷扰, 只有大自然的宁静, 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 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成为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 实际上是诗人自己, 大自然被人格化了。月光衬托着诗人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 月亮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虚静, 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现心的虚静。
我手写我心
苏轼在融融月色中学会和自己握手言和。白居易以月诉说与琵琶女的萍水相逢之缘,朱自清也在那一夜的荷塘月色中找回了片刻的宁静。
你又会以月寄托什么样的情感?请写一段文字,来抒发你对月亮的情感。
教师作品展示:朗诵原创月亮小诗
月
一个圆
月娥因你着魔
一个梦
万户为你疯狂
挂在天上
你是梦
跳入酒中
你是诗
苍狗觊觎你的美味
将你一口吞下
稚童伸出食指
对着星空比划你的模样
布置作业
咏月的名篇佳作灿若星辰,滋养着你我的心灵。白居易因月生情,苏轼寄情于月。而滞留加拿大1028天的孟晚舟不久前回到祖国,在归国途中,她满怀深情地说:“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杨振宁百岁演讲也说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对月亮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请结合相关的文化现象,探究“中国人的月亮情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