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涯”,理解本诗中“曲”“簸”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借助多种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 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抓住关键词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感悟诗人积极乐观、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体会刘禹锡诗词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浪淘沙)
2、齐读课题。
3、《浪淘沙》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黄河)《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4、播放黄河的视频:呈现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现在你能尝试用一个词描述黄河吗?
(波澜壮阔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惊涛骇浪、胆战心惊......)【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黄河视频导入和拓展延伸,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黄河,体会诗中描绘的黄河的雄伟气势。】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此基础上尝试读出节奏、韵味。
2.读准字音,理解关键词九曲黄河浪淘风簸天涯牛郎织女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曲、簸” ,引导学生据义定音。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九曲黄河”、“浪淘风簸”的意思。
3.指导写“涯”字
(1)认真观察字形。
(2)交流书写要点:“涯”字右边的“竖撇”要穿插,“厂”里面是两个“土”,四个横间距要均等。
(3)师范写“涯”。
(4)学生描红、仿写。
(5)评价反馈。
(6)再写改进。
4.指名读古诗正确、流利是第一步,有节奏是第二步。
5. 疏通诗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结合画面理解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一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弯弯曲曲的黄河卷来万里泥沙,波涛汹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适时板书:景象:气势磅礴)
【设计意图: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
三.精读古诗,悟诗情
1.精读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抓住关键词“九曲黄河”“万里”“浪淘风簸”等词体会黄河的绵延万里,气势磅礴。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读出黄河的气势磅礴,注意引导学生读时语速放慢,语调沉稳有力。
2.精读第3、4句
(1)抓住关键词“直上”体会诗人逆流而上、积极乐观的情感。适时交流“张骞寻找黄河源头的典故”,适时补充诗人写作背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读出诗人直上九霄的豪迈之情,注意引导学生读时语速稍快,语调激昂。)
(适时板书:情感:积极乐观)
3. 配乐读全诗
【设计意图: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四.总结学法,拓展古诗
通过对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品读《浪淘沙》(其二)、《浪淘沙》(其七)浪淘沙(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五.作业
课下吟唱《浪淘沙》(其一),感受诗歌的魅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8.浪淘沙(其一)课后反思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这首诗借助夸张和想家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拭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这节古诗教学,我改变了以往“解诗题,知作者,晓诗意,悟诗情”的教学思路。上课尹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黄河的录像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初读古诗,让学生把古诗读流利,通顺。接着是就熟读,开展“挑战自己”活动,引导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时,我先让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描绘黄河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刘禹锡此时想的什么?然后让学生体会到想象写法的妙用,进而理解淘金者的辛苦,理解刘禹锡写这首诗的原因,出示分享孩子们搜集的刘禹锡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来达到走进诗人内心目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读与思,讨论与交流,从中感受到黄河的雄奇、浩瀚、动荡、伟大,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生命力,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最后,我组织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浪淘沙(其二)》、《浪淘沙(其七)》,学生能从中了解到作者描写的景象,从读中悟出作者表达的情感,课堂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