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2课时
16 朱德的扁担
复习旧知
毛泽东 朱德 扁担 同志 队伍 会师 红军 敌人 根据地 整夜
战士 打仗 心疼 不料 敬爱 山高路陡
看视频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围绕扁担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怎样的故事呢?
初读课文
1
2
3
4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
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
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
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
大家
用扁担挑粮食
藏扁担
写上“朱德的扁担”
时间。
人物。
地点。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周围环境险恶。
点明了井冈山周边敌我斗争的严峻形势,为下文的艰苦挑粮做了铺垫。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关键地。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
当时的红军遭到敌人的围攻,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不仅要加紧练兵,从军事上做好准备,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储备足够的军粮。
历史背景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根据下面的停顿划分,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红军为什么要下山挑粮?
粮食不多
需要粮食
挑粮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难走”说明从井冈山到茅坪挑粮困难重重,一是路程长,二是路难走。
往井冈山挑粮有哪些困难?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路途遥远。
道路难走。
不怕困难。
不容易,又远又陡,十分难走。
如果早上六点钟出发,不停地走,大概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
“五六十里”有多远呢?
山高路陡
读出山势之高,路途之险。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挑粮困难重重,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 ?
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团结互助的大无畏精神。这为后面朱德同志也争着挑粮埋下伏笔。
陡坡 陡立
dǒu
陡
你是否见过或走过陡峭的山路?
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根据下面的提示,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强调,突出下山挑粮非常困难
略作停顿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外貌描写。和战士们一样艰苦朴素。
一块儿挑粮
一块儿爬山
朱德
同甘共苦以身作则
草鞋
斗笠
挑着 穿着 戴着
草鞋 斗笠 粮食
文中还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找一找,看能找出几个呢?
带领队伍、巩固根据地、储备粮食、藏起扁担
照样子,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
拓展
打着雨伞、穿着雨衣、弹着钢琴
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朱德比战士们更辛苦。
加一加:亻+丈=仗
日以继夜的劳累,万分辛苦。
朱德同志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军长。白天,他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晚上,战士们都休息了,他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有时一工作就是一夜啊。
资料补充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战士们关心、爱戴朱德同志。
表明他挑粮的决心和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自己的扁担找不到了,朱德同志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
“不料”是没有想到的意思。
词语比较
不想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
例: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
1. ,不料 。
2. 。
早上还是晴空万里
午后下起了暴雨
我正要打开书包写作业,不料停电了
词语运用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重读强调,凸显朱德同志的夜以继日、万分辛苦。
重读,彰显朱德同志与大家同甘共苦。
朗读指导
讨论交流:你觉得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德同志
不搞特殊
以身作则
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一定会劝他不要去挑粮了,你就是战士,你来劝劝。
口语交际
挑粮山高路陡,朱德同志你不要去了;
朱德同志的年龄比我们大,你好好休息;
朱德同志,你肩上还有更重的担子……
想一想,战士们为什么不再藏朱德的扁担了?
因为朱德同志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意思是说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不得拿走。战士们看到朱德这么坚定,决心要挑粮,便不好意思再藏扁担了。
朱德同志不仅在战争年代做到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优良作风。
1958年,已经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自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大家对朱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越发爱戴朱德同志了。
资料袋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战士们被朱德同志的人格所感动。
战士们理解了朱德同志的良苦用心。
朱德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坚持下山挑粮,表现了他作为革命领导者的崇高风范,也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16 朱德的扁担
山上缺粮
茅坪挑粮
战士关心
朱德辛劳
扁担
用
藏
写
更加敬爱
本文讲述的是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优秀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他的关心和敬爱。
小结
朗读课文,说说大家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课后练习第1题)
朱德同志不管什么事总是身先士卒,坚持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不愿搞特殊。为了防止自己的扁担再“丢”,他就在自己新找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 五个字,展示了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所以,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朱德同志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因为他想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所以在扁担上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以这种委婉的方式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表明他想跟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
学习准确使用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的构成——动词+名词。比如“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这样的动宾短语,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高大形象。如“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的朱德”让我们看到了朱德身先士卒的形象。
朱德的扁担长又长
挑起民心与发展
挑起一个新中国
“两个务必”沉甸甸
站为擎天柱
横着是栋梁
重担压不弯
风吹色不变
战争和平一杆旗
永立世上闪金光
朱德的扁担光又光
照亮前途与理想
照出一个强中国
让人体壮心里亮
立地郁葱葱
根须紧相连
汗为防腐剂
热血染旗鲜
继往开来一付担
风中雨里永向前
朱德的扁担
拓展延伸
爱护人民的好军长
1929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飕飕的北风卷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朱德军长带领部分红军在古城宿营。把大家安顿好后,朱德走进一旁的土墙矮屋里,打着手势与房东聋婆婆亲切地交谈。过了一会儿,聋婆婆有事出去了,朱德走进她家的厨房,发现两只缺了口的破瓦缸里一点儿水也没有了。于是,朱德拿起扁担,挑起水桶,打开
后门,顶着雪花,到水井边挑水,把瓦缸和水桶里都装得满满的。朱德挑完水,就把门关上,回到自己屋里了。聋婆婆回来后,到厨房做饭时发现缸里、桶里都装满了水,心想一定是刚才那个和她聊天的“伙夫”挑的。后来,聋婆婆听说挑水的“伙夫”竟是大名鼎鼎的朱德,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暗暗想:“啊!原来是敬爱的朱军长,难怪他这样爱护人民!”
朱德带头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号召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延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开荒种地中,朱总司令像小伙子一样,苦活累活抢着干。每到干活时,年过半百的他,总是首先抢一把最大的镢头,同志们想给他换把小的,总司令说啥也不干,还笑着说:“别看我年纪大,可我的身板结实,骨头硬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