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7 17:33:26

文档简介

六安市裕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合计48分)
1.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B.土地世代享用,可以买卖
C.奴隶主强迫奴隶、庶民耕种土地 D.它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
2.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探索治国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庄子 B.老子提出了中央集权的主张
C.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D.墨家代表墨子提倡隆礼重法
3.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对下图①地区少数民族采取的举措是( )
A.册封民族首领 B.设置羁縻府州
C.实行和亲政策 D.建立南北面官
4.下列文字记载符合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④“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在史学方面造诣颇高,出现了很多史学著作。下列属于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A.《史记》 B.《氾胜之书》 C.《三国志》 D.《汉书》
6.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
C.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D.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
7.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8.西汉初期,在“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影响下,汉高祖刘邦推行(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9.唐代楷书步入盛世,其代表人物有( )
①钟繇 ②王献之 ③柳公权 ④颜真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种方式甲骨卜辞
A.减少了商王决策的盲目性
B.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C.使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
D.旨在调和贵族间的利益矛盾
11.《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三公九卿制
12.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建议的实施
A.加强了地方的监察 B.削弱了丞相权力
C.有利于思想的统一 D.增加了政府收入
13.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A.自然经济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集体耕作方式的发展
14.“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它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为汉代国富民强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②政府减轻人民的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③举办太学;④重视以的化民;⑤推行儒家学说。
A.①②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5.“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扩大疆域
C.团结功臣贵族 D.巩固周王室统治
16.据史料记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征兵征粮经常达不到定额,民众对官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新法”中的(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厉行法治 D.焚烧诗书
17.佛教带给许多民族的不仅是宗教信仰和一套道德标准,而且还有文化体系、建筑式样等。下列建筑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是
A. B.
C. D.
18.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加快了中外经贸往来
C.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19.两汉之后,中华大地上一度政权变更频繁,战乱不断,素有“五胡十六国”之称。此时期( )
A.黄河流域得到开发 B.民族交融进程减慢
C.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D.北人迁往南方发展
20.学者论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处理庶政……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请皇帝裁决。说明秦朝实行“帝国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权力相互制衡 B.丞相专权
C.皇权至高无上 D.集体决策
21.有观点认为,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外,还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及已经发明文字(如图)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据此推知( )
A.夏朝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开始 B.甲骨文出现标志着我国文明已产生
C.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开启文明时代 D.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22.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迅速发展。下列有关唐朝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蕃会盟碑是文成公主和亲的历史见证
B.北庭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唐朝联手回纥和葛逻禄灭亡后突厥汗国
D.唐朝册封靺鞨粟末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23.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大变革时代 B.统一国家建立
C.社会繁荣与开放 D.民族关系发展
24.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众多的诏令起草任务为由,成立翰林学士院;唐宪宗时,国家的决策大计都由翰林院草诏,经枢密使宣付中书门下执行。这反映唐代
A.行政程序的简化 B.中枢权力的转移
C.文官地位的提高 D.中央官制的成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3大题,7小问,合计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共3小问,合计21分)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9分)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两小题,合计15分)
材料一 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观十,女观六,波斯寺二,胡袄祠四。
——宋敏求《长安志》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6分)
(2)上图说明唐朝的什么现象?并分析其原因。(9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小问,合计16分)
材料一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12分)
(2)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4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 C C A D
6~10 A D D C C
11~15 B C B A D
16~20 B B D D C
21~24 D A A B
二、论述题
25.(1)秦国商鞅;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2)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蜀吴东晋等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躲避北方战乱的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加上南方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3)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
【详解】(1)商君以及内容:依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得出是秦国商鞅;根据“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得出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2)现象:依据材料“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蜀吴东晋等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躲避北方战乱的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加上南方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3)措施: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
26.(1)佛教和道教盛行;广建寺庙和道观;外来宗教传入;中外文化交流等。
(2)现象:对外交通发达、对外联系加强。
原因: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②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吸引力。③唐长安是国际大都市。
【详解】(1)根据材料一内容当时各种寺庙道观众多,这说明佛教和道教盛行,广建寺庙道观;根据“波斯寺”、“胡袄祠”等可知还有外来宗教的传入,中外文化交流盛行等。
(2)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交通线路繁多,说明对外交通发达、对外联系加强。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对外政策、经济发展和长安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作答。
27.(1)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遏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
(2)原因:秦始皇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思想的统一。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遏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
(2)之所以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是因为废除了分封制,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他所开创设立的制度多为后世所继承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