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生物与环境
(共23题)
一、选择题(共17题)
(2019·重庆荣昌区·期末)在调查校园生物的活动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甲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他没有记录
B.乙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C.丙拨开草丛,一只蝗虫跳出来,很快蹦到了校园外,把它也记下了
D.丁的调査记录中有蛐蛐,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没有,决定删掉它
(2019·天津南开区·单元测试)下列各项中的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是
A.猫头鹰和鼠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狗和水草
(2018·广东广州市·期中)按照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可分为
A.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B.水生生物、陆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D.可以食用的、不能食用的
(2022·同步练习)红藻在距海面 米以下很难生存,是由于
A.得不到氧气 B.温度过低 C.得不到阳光 D.缺少二氧化碳
(2021·单元测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词对青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做了生动的描述。然而现在在许多稻田里已经听不到蛙声了,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农民过度使用农药破坏了青蛙的栖息环境
B.青蛙个体之间的竞争
C.人类的乱捕滥杀
D.水域污染影响了青蛙的繁殖
(2021·单元测试)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穿越了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者优化施工方案,通过缩短工期、减少桥墩数量等措施,做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这样做的生态意义是
A.增加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B.打造观光旅游新亮点
C.提高白海豚对新环境的适应 D.减少对白海豚栖息环境的影响
(2021·单元测试)北方的冬季,渔民通常在自家鱼塘的冰面上凿许多孔洞,其目的是
A.提高鱼塘的水温 B.提高水塘水中的含氧量
C.减少鱼塘水的压力 D.利于给鱼喂食
(2021·单元测试)可从下列哪种环境中采集到水绵
A.小河的浅水边 B.大西洋的海底 C.潮湿的土坡上 D.海边的洼地
(2021·单元测试)下列选项中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仙人掌的叶变为刺
C.沙漠里的植物种类稀少 D.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
(2021·单元测试)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且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并能主宰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环境也能适应生物
C.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021·单元测试)调查显示,生长在岩石上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高于生长于平地、土坡、路边的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这说明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生物 D.环境影响生物
(2021·单元测试)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选项中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生活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
C.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土壤中缺少含硼的无机盐,会影响油菜结果
(2021·单元测试)水温影响鱼类生长,通常水温升高 ,鱼类生长速度增加 倍;但过高的水温可能会使鱼类死亡。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021·同步练习)桦树皮颜色呈浅灰色,生活在桦树林内的桦尺蛾,其体色大多与桦树皮颜色相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只繁殖与桦树皮颜色相似的桦尺蛾
B.与桦树皮颜色相似的桦尺蛾不易被天敌发现
C.与桦树皮颜色相似的桦尺蛾味道不好,食蛾鸟不喜欢吃
D.与桦树皮颜色相似的桦尺蛾运动能力强,不易被捕捉
(2021·同步练习)当你仔细观察身边的树木,你会发现同一根枝条上相邻的叶片是互不遮挡的,每个叶片都能接收到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表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不影响生物
C.环境能适应生物 D.生物不影响环境
(2021·同步练习)以前北京每年只有在夏秋季节才能看到小 (pi) (ti)在湖面上筑巢、育雏,近些年全年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关于上述现象推测不合理的是
A.水面筑巢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B.其迁徙行为受到环境影响
C.水面筑巢的行为受基因控制 D.留在北京是因为与人类亲近
(2021·同步练习)海豹是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四肢变为鳍状,适于游泳。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环境能适应生物 D.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
二、综合题(共6题)
(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桃蚜是多种植物的害虫,对蔬菜、果品等生产会造成重大损害。研究人员在桃蚜寄生的枝条上常发现有黑毛蚁活动,同时发现化学物质反 法尼烯()能够吸引异色瓢虫等多种桃蚜天敌。科研人员研究了 释放对黑毛蚁、异色瓢虫二者行为的影响,从而为桃蚜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人员发现,黑毛蚁喜欢取食桃蚜产生的蜜露作为自身糖分的来源,同时能够驱赶桃蚜的天敌,防止桃蚜被捕食。由此推测,黑毛蚁和桃蚜的关系是 (选填字母)。
A.捕食 B.共生 C.竞争 D.寄生
(2) 科研人员将饥饿处理的异色瓢虫分别接入不同处理的菠菜植株上,每组菠菜植株上均有等量的桃蚜和黑毛蚁。在异色瓢虫接入后,记录 小时内的实验结果如下。
注: 无 释放处理; 异色瓢虫接入前 天释放 ; 异色瓢虫接入当天释放
i 据图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有 。
ii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为更好地促进生物防治效果,建议使用 的时机是 。结合图 、图 的实验结果陈述理由: 。
(3) 与利用杀虫剂治理蚜虫相比,利用异色瓢虫进行生物防治的优势是 (写出一条)。
(2019·唐山市乐亭县·期末)洗衣粉中含有去污剂、表面活性剂及助剂等,助剂作用是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去污能力,按助剂是否含磷洗衣粉可分为含磷洗衣粉和无磷洗衣粉两种。因为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因此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某同学欲探究“含磷洗衣粉中的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获得藻类:从富营养化的池塘中取水,静置 小时,倒去上淸液,留下藻类;再静置 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重复 次。
②分组编号:将藻类先加水 毫升搅匀,平均倒入 只 毫升烧杯中,标号为 ,。
③分别处理: 烧杯中加入 克含磷洗衣粉, 烧杯中加入 克同品牌不含磷洗衣粉。
④培养观察: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天,观察藻类的数量。
(1) ①中重复 次的目的是 。
(2) ③中 烧杯加入不含磷洗衣粉而不是加入清水,原因是 。
(3) ④中“适宜条件”具体为 、 条件适宜。
(4) 实验前,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对该实验做一个假设,你的假设应该是 。
(5) 你预测藻类数量较少的烧杯应该是 。
(6) 该实验有一不足之处是 。
(2021·北京·同步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到 时才会出汗。荒漠中的骆驼刺(一种植物)为了生存,不断地生长根系,以至于根系深达一二十米,辐射范围宽达几亩大。
材料二:海豹是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四肢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海豹有一层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并提供食物储备,产生浮力。海豹身体均呈纺锤形,适于游泳,头部圆圆的,貌似家犬,全身被毛,前肢短于后肢。
材料三: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不仅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能分解土壤有机物,提高土壤养分转化效率。
(1) 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生物能够 环境;材料三说明生物能够 和 环境。
(2) 材料一中,影响骆驼和骆驼刺生活的关键非生物因素是 。
(3) 生活在南极的海豹和企鹅都是以一些海洋鱼类为食,因此它们之间具有 关系。
(2021·北京·同步练习)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着生物,生物也不断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 骆驼刺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的十多倍,适宜在 环境中生活,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 鲸是哺乳动物,但是它的体型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4) 茂密的森林,空气远比喧嚣的城市清洁、新鲜、湿润,这说明 。
(2021·北京·同步练习)下列事例体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 屎壳郎在牛粪成堆的地方生活,它们不仅吃牛粪,还能滚粪球改良土壤,这分别体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根据上述资料可知,屎壳郎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答某一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2) “南橘北枳”体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2019·宁波市北仑区·期末)宁波某校学生于 月 日至 日在我国甘肃敦煌硏学,研学时拍摄了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照片,如图所示。
(1) 形成图示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2) 研学期间宁波地区昼夜长短的特点是 。
(3) 骆驼的耳孔内布满绒毛,睫毛长而密,可以防止风沙的进入。驼峰中的脂肪分解能供给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水分。这些结构和生理特点是对沙漠环境的 。
答案
一、选择题(共17题)
1. 【答案】C
【知识点】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答案】D
【知识点】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3. 【答案】A
【解析】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即根据形态结构,把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水生还是陆生,可以将生物划分为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按照生物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可以分为实验生物、经济生物、野生生物、观赏生物。故选:A。
【知识点】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4.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5. 【答案】B
【解析】两栖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大,因此环境污染是造成两栖动物减少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青蛙个体之间的竞争,不是现在听不到蛙声了的原因,B符合题意;人的大量捕杀,必然导致两栖动物数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两栖动物的受精和发育过程都离不开水,因此栖息地和繁殖环境的改变与破坏是造成两栖动物减少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知识点】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内关系
6.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7.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8.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9. 【答案】A
【解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仙人掌的叶变为刺”“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体现的是生物适应环境;“沙漠里的植物种类稀少”体现的是环境影响生物。
【知识点】生物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10. 【答案】D
【解析】“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且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属于生物适应环境;“蚯蚓的活动又能改变土壤结构”说明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知识点】生物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11. 【答案】D
【解析】生长在岩石上的青蒿与生长于平地、土坡、路边的青蒿所处的环境不同,青蒿素的含量也不同,说明环境能响生物。
【知识点】生物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12.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13. 【答案】D
【解析】水温适宜时鱼类生长速度快,水温过高又会引起鱼类死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知识点】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14. 【答案】B
【解析】与桦树皮颜色相似的桦尺蛾的体色是一种保护色,不易被天敌发现,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知识点】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15. 【答案】A
【解析】“同一根枝条上相邻的叶片是互不遮挡的,每个叶片都能接收到阳光的照射”,这样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这种现象表明生物能适应环境。
【知识点】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16. 【答案】D
【解析】小 在湖面上筑巢是适应环境的表现,其迁徙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小 的筑巢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即受基因控制,属于先天性行为。小 留在北京不是因为与人类亲近。
【知识点】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17. 【答案】B
【解析】从题干的描述可知,海豹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和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知识点】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二、综合题(共6题)
18. 【答案】
(1) B
(2) i 有无 释放以及 释放的时机
ii 异色瓢虫接入前 天;异色瓢虫接入前 天释放 与异色瓢虫接入当天释放 相比,黑毛蚁驱赶异色瓢虫的次数减少,从而有利于异色瓢虫对蚜虫的捕食(合理即可)
(3) 减少环境污染;蚜虫不易形成耐药性;更能保证食品安全(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间关系
19. 【答案】
(1) 排除池塘水中磷元素等其它物质对实验的干扰
(2) 排除洗衣粉中其它物质对实验的干扰
(3) 阳光;温度
(4) 含磷洗衣粉中的磷对藻类繁殖有促进作用
(5)
(6) 没有多次重复
【解析】
(1)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含磷洗衣粉中的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磷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①中重复 次的目的是排除池塘水中磷元素等其它物质对实验的干扰。
(2) 烧杯与 烧杯对照,实验变量是否含磷的洗衣粉,不加入清水原因是排除洗衣粉中其它物质对实验的干扰。
(3)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④中“适宜条件”具体为阳光、温度条件适宜。
(4)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岀假设:含磷洗衣粉中的磷对藻类繁殖有促进作用。
(5) 由于含磷洗衣粉中的磷对藻类繁殖有促进作用, 烧杯不含磷,因此, 烧杯藻类数量较少。
(6) 设置重复组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该实验有一不足之处是没有多次重复。
【知识点】设计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新情境下的探究实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重复性原则、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0. 【答案】
(1) 适应;适应;影响
(2) 水分
(3) 竞争
【解析】
(1) 骆驼生活在沙漠上,沙漠干旱缺水,骆驼很少出汗、排尿量很少,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 毫米,脂肪保暖有了利于保持体温维持正常的生长,胸部皮下的脂肪厚可以保护胸内的器官心脏避免冻伤,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蚯蚓在土壤中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蚯蚓能富集养分,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试验证明,有蚯蚓栖息的周围土壤中,许多无机盐的元素,如磷、钾、钙、镁等增加数倍。因此蚯蚓对环境有影响。
(2) 骆驼和骆驼刺生活在沙漠上,沙漠干旱缺水,骆驼很少出汗、排尿量很少,(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可以吸收沙漠深处的水分,说明影响骆驼和骆驼刺生活的关键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3) 海豹和企鹅都是以一些海洋鱼类为食,因此它们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知识点】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1. 【答案】
(1) 环境影响生物
(2) 干旱;生物适应环境
(3) 生物适应环境
(4) 生物改变(影响)环境
【解析】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山寺中的桃花由于受温度的影响而晚开放的现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骆驼刺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的十多倍,适于在干旱环境中生活,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3) 鲸虽然是哺乳动物,但是它却生活在水中,为了适应水中生活,鲸的体型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是对水中生活的一种适应。
(4) 茂密的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粉尘,使得空气变得清洁、新鲜;能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释放水蒸气,是空气变得湿润,这说明生物改变(影响)环境。
【知识点】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2. 【答案】
(1)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分解者
(2) 环境影响生物
【解析】
(1) 屎壳郎在牛粪成堆的地方生活,它们吃牛粪,表明屎壳郎已经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屎壳郎能滚粪球,把粪球埋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增加,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屎壳郎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屎壳郎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2) 南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南橘北枳”,反应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知识点】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3. 【答案】
(1) 风力
(2) 昼长夜短
(3) 适应
【解析】
(1) 沙漠中,形成图示凸凹不平的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风力。
(2) 正处于夏季最炎热季节,昼长夜短是宁波昼夜长短的特点。
(3) 骆驼的耳孔内布满绒毛,睫毛长而密,可以防止风沙的进入。驼峰中的脂肪分解能供给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水分。这些结构和生理特点都是对沙漠环境水少干旱,食物匮乏的适应。
【知识点】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