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 第6讲 物体的质量 物质的密度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 第6讲 物体的质量 物质的密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4-02 19:5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讲 物体的质量 物质的密度
考点梳理
考点1 质量及其测量
1. 物体的质量
定义
 物体所含________的多少
单位
 国际单位:________
 常用单位:t、g、mg
测量
工具
 日常生活常用:案秤、台秤、杆秤
 实验室常用:____________
基本
性质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点拨] (1)要对质量有感性的认识:一枚大头针质量约80 mg,一个苹果质量约150 g,一头大象质量约6 t,一只鸡质量约2 kg. (2)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______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2. 质量的测量
(1)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看”:观察天平的________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__________.
②“放”:把天平放在__________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____________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__________,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 里,用镊子向 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__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点拨] 天平使用口诀:先水平,游拨零,横梁平,左物右码两边盛,增减砝码游拨动,横梁再平,防超保洁要记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在调节托盘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总是指向横梁下沉端,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天平翘起端调节.(即:指针偏左,螺母右调;指针偏右,螺母左调) www-2-1-cnjy-com
(2)测量分类:①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②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考点2 密度及其测量
1.密度
定义
 某种物质的物体,其________与________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ρ=________
单位
 国际单位:________
 常用单位:g/cm3
基本
性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
②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①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
②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点拨] (1)1 g/cm3=103 kg/m3.
(2)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2. 测量液体体积工具
名称
 量筒、量杯
用途
 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使用
方法
“看”
 量程、分度值
 单位:1毫升(mL)=1厘米3(cm3)
“放”
 放在水平台上
“读”
 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3. 密度的测量
(1)测固体的密度
原理
 ρ=
器材
 天平、量筒、水、细针(适用于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固体)
方法一
 ①用天平测得物体质量m;②把适量水倒入量筒,记下
V1;③放入物块,并用细针把物块压入水中记下V2,得V=V2-V1;④密度为ρ=
器材
 天平、量筒、水、细线(适用于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固体)
方法二
 ①用天平测得物体质量m;②把适量水倒入量筒记下V1;③再用细线拴住物体,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记下V2;④密度为ρ=
[点拨] 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是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2)测液体密度
原理
 ρ=
器材
 天平、烧杯、量筒、被测液体
方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 的质量m2;④液体的密度为ρ=_______
考点3 密度的应用
1. 用公式ρ=求密度,用密度鉴别物质.
2. 用公式m=________求质量.
3. 用公式V=________求体积.
4. 判断空心、实心,鉴别物质.
第6讲 物体的质量 物质的密度
一 、基础知识
考点一: 质量及测量
1. 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质量就是物体的形状???????? B. 质量是物体含有杂质的多少
C. 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D. 质量就是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下列几种情况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
A.一块冰块熔化成了水????? B.航天员从地球到月球
C.将泥团捏成小动物????? D.一支铅笔用去了一半
3. 现用托盘天平称量一物体的质量.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取下两侧的橡胶垫圈,指针就开始摆动。稳定后,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a所示.21教育网
(1)请从实验操作的角度,详细叙述接下来的调节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节完成后,将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通过移动游码,再次使天平横梁平衡.这时右盘中的砝码情况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_g.【来源:21cnj*y.co*m】
4. 用天平称一粒米的质量,下列说法中比较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是 ( )
A. 先称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
B. 把1粒米放在一只杯子里,称出其总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
C. 把1粒米放在天平上仔细测量
D. 把1粒米放在天平上多次测量,再求平均值
5. 在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如果所用砝码磨损,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如果砝码上沾有油污,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如果所用砝码生锈,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如果调节天平没有将游码放到左端“0”点,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www.21-cn-jy.com
(填偏大、偏小、不变)
考点二: 密度及测量
6. 冰的密度为0.9×103kg/m3,若质量为1kg的冰熔化成水,其______不变,体积______.
7.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测量一种矿石的密度.现有器材;小矿石块、天平(含砝码)、一个烧杯、足量的水、细线。小组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测量矿石密度的方案如下:2·1·c·n·j·y
(1)调节天平平衡后,小明用天平测量矿石块的质量,如图1,指出实验操作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的方法称矿石块的质量,平衡时放在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则矿石块的质量m0为______g;  21*cnjy*com
(2)在烧杯中倒满水,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3)将矿石块轻轻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矿石块沉入杯底,烧杯溢出水后,将烧杯壁外的水擦干净,放在天平左盘上,称出此时烧杯、杯内矿石和水的总质量m2;【出处:21教育名师】
(4)写出矿石密度的表达式:ρ矿石=_____________(用 m0、m1、m2、ρ水来表示).
8. 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                       
A.①②③④⑥ B.⑤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⑤①②④③⑥
二、针对训练
1. 国家标准打印纸为每包500张,小丽同学家里新买一包打印纸,她想练习刻度尺的使用,测出了打印纸的长和宽分别为29cm和21cm,总厚度为5cm,利用物理课上学过的累积法算出一张纸的厚度为______cm(外包装厚度忽略不计)。在测量过程中,他发现外包装上标着70g/m2.开始她以为这就是纸的密度,但后来经询问才知道,这是每张打印纸每平方米的质量是70g的意思。利用以上信息你帮小丽算出打印纸的密度_______g/cm3.【版权所有:21教育】
2. 关于密度公式ρ=m/V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 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C. 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D. 物质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大小无关
3. 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         (   )
A. 热水壶的手柄用胶木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
B. 划玻璃的刀头镶嵌有金刚石,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
C. 输电导线的内芯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电性好
D. 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
4. 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读数时可以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
C.使用电流表时,可以将它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D.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底部
5. 小伟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橙汁的密度,下列操作步骤中多余的是 (   )
A.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B.将橙汁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橙汁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橙汁的体积
D.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橙汁的总质量
6.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大约是(空气密度约为1.29kg/cm3) ( )
A.3.0kg B.30kg C.300kg D.3000kg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7.不漏气的橡皮氢气球由地面上升过程中,球内气体的质量与密度的变化情况 (   )
  A.质量增加,密度增加 B. 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D.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8.没有天平,只有量筒,要取0.2kg的煤油(煤油的密度是0.8×103Kg/m3),则 ( )
A. 用量筒取200ml煤油 B. 用量筒取160ml的煤油
C. 用量筒取250ml煤油 D. 用量筒不能解决问题
9. 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
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
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10.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把密度作为所选材料的主要考虑因素成之一,下面属于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是 (   )21*cnjy*com
A.用钨作为白炽灯泡灯丝的材料 B.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科
C.用铝合金作为制作飞机的材料 D.用橡胶作为汽车轮胎的材料
11. 一个空瓶子的质量是150g,当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是400g;当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瓶和液体的总质量是350g.则这个瓶子的容积是____cm3,液体的密度是____kg/m3.
12. 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________,所以热空气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13. 某同学利用“替代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①选择一粒饱满的花生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发现花生米下沉至杯底,如图(甲),此时花生米所受的浮力_______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②往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_______,随即停止加盐,如图(乙).
③取出花生米,用调好的天平测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丙),天平的读数为___g.
④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丁),量筒的读数为__________mL.
⑤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即为花生米的密度.
(2)实验中若加盐过量,可进行如下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遗漏了重要的一步,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小明利用塑料瓶、定滑轮、量筒和水设计了测量黄蜡
石密度的实验.如图甲所示,细线两端各系一个完全
相同的空塑料瓶,线的右端再系上黄蜡石,向左瓶中
逐渐加水至13毫升时装置恰好平衡;接着用排水法
测黄蜡石的体积,量筒读数如图乙所示,细线右端系
一个空塑料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实验更准确,黄蜡石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
(不考虑黄蜡石的吸水性和装置的摩擦).
15. 小明同学配制了一定浓度的盐水,帮妈妈筛选出饱满的种子,她想知道所配制出的盐水密度,就用天平和量筒来进行测量.2-1-c-n-j-y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___________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后,发现天平横梁左高右低,应将__________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1;
(3)把实力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得盐水体
积V, 如图甲所示;
(4)把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如图乙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帮小明同学把下表填写完整:
空烧杯的质量
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cm3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g
盐水的密度
ρ/g·cm-3
(5)以上方法测出的盐水密度值比真实值__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6)小明同学发现混杂在种子中的小石块也同饱满的种子一起觉入了盐水底部,她想尽快知道石块的密度究竟有多大,就选了一块大小合适且与其材质相同的石块,巧妙利用图乙所示的天平状态,按以下的步骤测出了石块的密度.21cnjy.com
①用细线栓着石块浸没在盐水中(石块未接触烧杯底且盐水未溢出),天平的读数增大△m1
②将石块缓慢沉入烧杯底部,放开细线,天平的读数再增大了△m2;
③石块密度的表达式石=_____________(用△m1,△m2及盐水密度表示).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
2.D
3.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46.2g
4.A
5.偏大 偏小 偏小 偏大
6.密度 变小
7.(1)增减砝码时未用镊子 (2)47.4g (3)
8.A
二、针对训练
1.0.01 0.7
2.D
3.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