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含义; 2. 通过对初中定理的再认识,理解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之间的关系; 3. 体会常用逻辑用语在表达数学内容中的作用,逐步提升逻辑推理的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必要条件及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7 分钟 复习引入 一.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与命题相关的知识 1. 命题:初中阶段称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为命题. 数学中的命题是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2. 真命题与假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是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是假命题; 3. 数学命题的一般形式:“若 p ,则 q ”的形式是数学命题的一般形式.其中称 p 为命 题的条件, q 称为命题的结论. 二.提出问题:下列“若p ,则 q ”形式的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 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 若两个三角形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若x2 4x + 3 = 0 ,则 x = 1 ; (4) 若平面内两条直线 a 和b 均垂直于直线 l ,则 a / /b.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学相关知识,进行如下分析: (1) 由菱形的判定定理可知命题(1)是真命题. 追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否一定是菱形?结论是肯定的;即平行四 边形的对角线只要满足互相垂直的条件,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菱形; (2) 举一个反例:如果有两个三角形,第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为 3 ,4 ,5 ,周长为 12;第二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边长为 4 ,周长也为 12 ,这两个三角形显然 不全等,命题(2)是假命题; 说明:两个三角形周长相等并不一定能推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 (3)解方程x2 4x + 3 = 0 ,得 x = 1 或x = 3 ,即若 x2 4x + 3 = 0 ,则一定有 x = 1 或 x = 3 的结论,所以命题(3)是假命题; (4)由垂直定义可知直线a 和b 与直线l 夹角都是 90。,由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 者同旁内角互补一定可以证明a / /b ,所以命题(4)是真命题.
1
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
3 分钟 定义概念 理解概念 一.定义概念: 一般地,“若 p ,则q ”为真命题,是指由 p 通过推理可以得出 q ,称由 p 可以推 出q ,记作 p q ,且称p 是 q 的充分条件,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若 p ,则 q ”为假命题,是指由 p 不能通过推理得出 q ,称 p 不是 q 的充分条 件,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二.理解概念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概念的含义; 结合上面的思考题,命题(1)(4)是真命题. 命题(1)条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是结论“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的 充分条件,结论“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是条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 的必要条件; 命题(4)条件“平面内两条直线 a 和b 均垂直于直线 l ”是结论“ a / /b ”的充分条件, 结论“ a / /b ”是条件“平面内两条直线 a 和b 均垂直于直线 l ”的必要条件; 2.关于“必要条件 ”的理解 当“若p ,则 q ” 形式的命题是真命题时,称 p 是q 的充分条件,这点学生易于 理解;但“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这点学生可能会产生困惑,“为什么命题的结论又成为 条件了呢? ”对此问题做如下分析: p 和q 是两个语句,对于“若 p ,则 q ”形式的命题,无论其是真命题还是假命 题,都称 p 为命题的条件, q 为命题的结论. 当该命题为真命题时,即由 p 能推出 q ,也就是若 p 成立,起码 q 成立;如果 q 不 成立,那么p 也就不成立了,即 q 成立是p 成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称 q 是 p 的必要 条件,它刻画了p 和 q 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对“充分 ”“必要 ”的进一步理解 学生结合具体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含义. 说明: 日常生活中“肯定 ”“足以 ”等也用于表达“充分 ”的含义;“至少 ”“起码 ”等 用于表达“必要 ”的含义.
13 分 钟 举例分析 例 1 下列“若 p ,则 q ”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p 是 q 的充分条件? (1) 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 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 若四边形为菱形,则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4) 若x2 = 1 ,则 x = 1 ; (5) 若 a = b ,则 ac = bc ; (6) 若x, y 都为无理数,则xy 为无理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断: (1) 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可知,四边形满足“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的条件就一 定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是 “这个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 ”的充分条件;当然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例如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即“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的充分条件不唯一; (2) 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可知,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 所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 ”是 “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充分条件,两个 三角形相似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判定,即“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充分条件也不 唯一;
2
(3) 由菱形的性质定理可知,菱形的对角线一定互相垂直,所以“ 四边形为菱形 ” 是“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的充分条件;但“ 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 直 ”的充分条件并不唯一; (4) 若x2 = 1 ,解得 x = 1 ,即由 x2 = 1 一定有x = 1 ,而不是 x = 1 ,因此“x2 = 1 ” 不是 x = 1 的充分条件; (5) 由等式的性质若 a = b 一定有 ac = bc ,所以“ a = b ”是“ ac = bc ”的充分条 件;但对于任意实数 a, b ,且 a b ,若 c = 0 ,则 ac = bc ,可见“ ac = bc ”的充分 条件也是不唯一的. (6)可以举一个反例:若 x = y = , x, y 都为无理数, xy = 2 , x, y 的乘积不是 无理数,即由“ x, y 为无理数 ”推不出“ xy 为无理数 ”,因此“ x, y 为无理数 ”不是 “ xy 为无理数 ”的充分条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同伴交流,通过具体问题理解充分条件的含义. 反思小结:“若 p ,则 q ”形式的命题是真命题,命题中的 p 是 q 的充分条件,但 q 的 充分条件不一定是惟一的. 例 2 下列“若p ,则 q ”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 q 是p 的必要条件? (1) 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2) 若两个三角形相似,则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 (3) 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四边形为菱形; (4) 若 x = 1 ,则 x2 = 1 ; (5)若 ac = bc ,则 a = b ; (6)若 xy 为无理数,则 x, y 都为无理数. 教师引导学生基于例 1 的分析,思考例 2. (1)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可知,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一定分别相等,所以“ 四边 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是 “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的必要条件,两组对角如果 不满足分别相等的条件,则这个四边形一定不是平行四边形;同时,“四边形是平行四 边形 ” 的必要条件并不唯一,例如“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的必要条件也可以是“两 组对边分别相等 ”或“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等等; (2)由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定理可知,两个相似三角形一定是三边成比例,所以“两个 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 ”是 “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必要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三边不 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不相似;同样,“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必要条件也不唯一,“对 应角相等 ”也可以是“两个相似三角形 ”的必要条件; (3)由菱形的判断定理可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菱形,而对角线互 相垂直的四边形,如图所示不是菱形,所以“ 四边形为菱形 ”不是“这个四边形的对 角线互相垂直 ”的必要条件;
3
(4)由x = 1 一定有x2 = 1 ,因此“ x2 = 1 ”是“ x = 1 ”的必要条件;“x3 = 1 ”也是 “ x = 1 ”的必要条件; (5) 由等式的性质,若 ac = bc 即 c (a -b) = 0 不一定有 a = b ,所以“ a = b ”不是 “ ac = bc ”的必要条件; (6)可以举一个反例:若 xy = ,即 x, y 的乘积是无理数, x, y 的取值可以是 x = 1,y = 即 x, y 不都为无理数,即由“ xy 为无理数 ”推不出“ x, y 都为无理数 ”, 因此“ x, y 都为无理数 ”不是“ xy 为无理数 ”的必要条件. 反思小结:“若 p ,则 q ”形式的命题是真命题,命题中的 q 是 p 的必要条件,但 p 的 必要条件不一定是惟一的.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 1 与例 2,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含义,体会性质定理 与必要条件、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具体说明: 1. 命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的判定定理,其中“ 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的充分条件, 由此体会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之间的关系; 2. 命题“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是平行四边形 的性质定理,其中“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 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之一,是一个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必要条件,由此体会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
3 分钟 巩固提升 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可再通过具体的例子不断体会加深理解. :练习 1:命题“对顶角相等 ”写成“若 p ,则 q ”的形式为“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 这两个角相等 ”这是对顶角的性质定理,“两个角相等 ”是刻画两个角是对顶角的必须 满足的属性,如果不满足这个属性,这两个角就不是对顶角,“两个角相等 ”是“两个 角是对顶角 ”的必要条件; 但是“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是假命题,“两个角相等 ”不足以推 出“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的结论,“两个角相等 ”不是“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的充分条 件. 练习 2:“若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则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这是矩形的判定定理, 在对角线相等的条件下一定能推出平行四边形为矩形的结论,“对角线相等 ”是使平行 四边形成为矩形的一个因素,当然改变这个因素也可以使平行四边形成为矩形. “若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也是一个矩形的判 定定理,说明使平行四边形成为矩形的充分条件不唯一.
2 分钟 课堂小结 1.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含义; 2. 体会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必要条件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方式梳理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理解其逻辑关系. :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基于初中对命题的认识,当“若 p ,则q ” 形式的命题是真 命题时,称p 是 q 的充分条件, q 是 p 的必要条件.在新的语境下,用充分条件和必要 条件的知识重新审视、分析一些数学命题,不仅对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更加 清晰,同时也很好地梳理了初中的一些重要数学知识,这对从初中到高中数学学习的 顺利过渡是非常必要的.
4
在理解抽象概念的过程中,采用不断举例的方式,这种调用原有的学习经验和知 识储备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思考中,逐步提升数学抽象和逻 辑推理的学科素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