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甸区江夏区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1.(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此题选A。
2.(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今天,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里,仍能看到仅存的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这为我们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档案文书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题干“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里,仍能看到仅存的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反映的是圆明园遗址,属于实物史料,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入西北郊的圆明园。他们抢去了园中的金银财宝,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为了掩盖罪行,额尔金命令纵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遗址属于实物史料。
3.(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日本绘制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D项正确;
日本没有占领中国,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日本制图技术高超,排除B项;
材料不能反映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4.(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副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梁启超 B.孙中山 C.陈独秀 D.洪秀全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由对联可知,该历史人物最大功绩为废除两千年帝制。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此历史人物是孙中山,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另外还要求学生对历史人物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洪秀全进行评价。
5.(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哪一副反映了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意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 “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不符合题意;
B.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不符合题意;
C. “学生一日不释,本店意日不开。”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是要求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等,从选项D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可以看出,国贼被罢免,学生复课,商店开门,这就实现了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看懂备选项的含义。
6.(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近代南京”一词,显示的信息可能有( )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签订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宣告成立
③“双十协定”在此签订
④渡江战役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渡江战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于南京,①正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②正确;渡江战役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④正确。可见,①②④与“近代南京”有关,B项正确;
“双十协定”签订于重庆,③错误,A项和C项均包含了③,排除A项、C项;D项中没有②,缺少正确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
7.(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报刊、图片、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如图所示的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A.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答案】B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史实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此时国共内战,毛泽东提出“星火燎原”,B项正确;
国共合作是国民国民时期,排除A项;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排除C项;
抗日烽火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相关知识的掌握。
8.(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下图是有关毛泽东早年革命经历的时间轴,空缺处应填( )
A.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
B.秋收起义、遵义会议、长征胜利会师
C.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
D.南昌起义、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长征胜利会师
【答案】A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军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A项正确;
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长征胜利是1936年,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早年革命经历相关知识的掌握。
9.(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武汉是见证中国历史发展的英雄城市,在近代历史上,武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有关武汉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
A.李鸿章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促进武汉近代化
B.文学社、共进会等维新组织谋划并发动武昌起义,于1911年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C.陈独秀在武汉创立了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
D.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D项正确;
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是张之洞创办的,排除A项;
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不是维新组织发动的,排除B项;
陈独秀在上海创立了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八七会议”相关知识的掌握。
10.(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瓜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没漫的掀进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一“行军”中发生的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重大事件是( )
A.遵义会议 B.加渡赤水 C.强渡乌江 D.会宁会师
【答案】A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可知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结合课本所学,红军长征途中,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军扩大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符合题意;
BC项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但不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
红军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遵义会议相关内容的掌握。
11.(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以下为抗日战争简表。表中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
消灭日军 消灭伪军 军民伤亡 经济损失 (按1937年的币值折算)
150多 万人 118多 万人 3500多 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 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A.直接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国家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C.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中国抗战所消灭的日军,以及中国军民的伤亡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B项正确;
中国主要是抗日,没有直接打击德意,排除A项;
材料的数据不能反映得到支持,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理解。
12.(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地区指挥百团大战
B.百团大战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C.百团大战共作战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
D.百团大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答案】D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根据“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是对百团大战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D符合题意;
ABC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点的认识。
13.(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纪念章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下列纪念章见证了( )
A.北伐铁军的胜利进军 B.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C.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纪念章纪念的战役都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战役,C正确;
纪念章纪念的战役与ABD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相关史实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14.(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中山装蕴含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上衣四个口袋代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礼、义、廉、耻,下身是西裤,这起源于近代欧洲军服。”中山装的设计体现近代中国社会( )
A.对侵略者的厌恶 B.中西交融的特点
C.全盘西化的理念 D.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山装蕴含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上衣四个口袋代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礼、义、廉、耻,下身是西裤,这起源于近代欧洲军服。”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山装即融合了西方文化又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西交融的特点,B正确;
材料中的礼义廉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并没有全盘西化,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对侵略者的厌恶、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内容,排除A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15.(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光辉奋斗路,青春正当时。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荣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一大的十二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动。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二十八年后,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并开始建设新社会的实际探索。这个事实有力地表明:凡是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新事物,尽管最初力量很小,尽管在成长进程中,难以避免种种困难和挫折,会经历一些迂回曲折的道路,但它终究是任何陈腐力量阻挡不住的。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青年英雄简表(部分)
时期 青年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 左权、赵尚志、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
解放战争时期 董存瑞、刘胡兰、江竹筠(江姐)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黄继光、邱少云、毛库英、杨根思、罗盛教
——改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思考,这一大批觉醒的先进青年参与的五四运动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一大内容说说“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3)材料三中所列举的青年英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
(4)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案】(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或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或建立一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意近即可)
(3)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必须立足实际,迎难而上,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可归纳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根据材料二“一大的十二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所以“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或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或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3)根据“左权、赵尚志、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邱少云、毛库英、杨根思、罗盛教”“董存瑞、刘胡兰、江竹筠(江姐)”可归纳出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4)今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青少年必须立足实际,迎难而上,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或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或建立一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意近即可)
(3)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必须立足实际,迎难而上,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影响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年英雄人物身上具有的精神力量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16.(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盛,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美史诗。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某校八年级同学开展了一次关于党史的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任务一【日出东方红色小船】
中共一大会址: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
一轮红日照东方,辉映神州广宇疆,中共宣言泛波起,南湖画舫启航扬。提纲挈领明方向,辟地开天有主张。革命重来新面貌,风雷激荡遍城乡。
——《七律》中共“一大”会议
任务二【时空观念——党的成长之路】
任务三 【图片解读——党的革命任务】
任务四【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探索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宝贵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 内涵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 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A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敢于吃苦
B 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 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任务五【以少胜多胜利法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多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说说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图示内容填出序号①处对应的地名。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新道路
(3)图一中的战役发生在哪个战争时期 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4)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B对应的红色精神的名称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取得最后的胜利
【答案】(1)①中共-大的召开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①井冈山②开创了-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答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非冈山道路任何一点即可)
(3)①抗日战争②挺进大别山, 直接成胁到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A:井冈山精神B:长征精神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民心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上海”“浙江嘉兴南湖”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反映的中共“一大”的召开;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答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井冈山道路,任何一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图二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敢于吃苦”是A:井冈山精神。“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是B:长征精神。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能以少胜多,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民心。
故答案为:
(1)①中共-大的召开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①井冈山②开创了-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答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非冈山道路任何一点即可)
(3)①抗日战争②挺进大别山, 直接成胁到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A:井冈山精神B:长征精神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民心(任答2点,言之有理没有知识性错误即可,不用跟标答一模一样)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相关知识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井冈山革命道路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
(4)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7.(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线币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日本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可是日本政府却否认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日军攻克了中国首都南京。因为南京战是激战,两军死亡人数在10多万。当时,在南京有20万一般市民,这些市民几乎都逃到安全区避难,所以避免了大的受害。
东京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
历史不容遗忘,更不能任意篡改!同学们,请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谈谈你对日本教科书事件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看法。
【答案】史实: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1937年策划了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等。--列举史实部分任答2点与日军侵华相关的事件即可。
评价:抗日战争这些行为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日本教科书的行为是歪曲侵略事实,日本首加参拜站国神社是掩盖侵略罪行,都没有正视历史。我们应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争取友好合作而避免互相对抗,应谋求双赢等。表达观点正确,言之有理,没有反动言论即可。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日军侵华的史实主要有: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对中国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随后,占领东三省,掠夺中国资源,对东北人民进行殖民统治;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制造南京大屠杀,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线币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分析可知,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和国家的贫穷;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日军攻克了中国首都南京。因为南京战是激战,两军死亡人数在10多万。当时,在南京有20万一般市民,这些市民几乎都逃到安全区避难,所以避免了大的受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约30万人以上,而材料中此部分内容说明:日本否认历史,扭曲了历史真相。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东京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此外,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些行为充分说明:日本忽视历史,否认侵华罪行,是对被杀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不尊重。虽然现在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日本应正视历史,珍爱和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给中国人民以应有的尊重和歉意。
故答案为:
史实: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1937年策划了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等。--列举史实部分任答2点与日军侵华相关的事件即可。评价:抗日战争这些行为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日本教科书的行为是歪曲侵略事实,日本首加参拜站国神社是掩盖侵略罪行,都没有正视历史。我们应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争取友好合作而避免互相对抗,应谋求双赢等。表达观点正确,言之有理,没有反动言论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家国情怀。
1 / 1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甸区江夏区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1.(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2.(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今天,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里,仍能看到仅存的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这为我们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提供了( )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档案文书
3.(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4.(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副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梁启超 B.孙中山 C.陈独秀 D.洪秀全
5.(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哪一副反映了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意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6.(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近代南京”一词,显示的信息可能有( )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签订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宣告成立
③“双十协定”在此签订
④渡江战役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7.(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报刊、图片、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如图所示的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A.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8.(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下图是有关毛泽东早年革命经历的时间轴,空缺处应填( )
A.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
B.秋收起义、遵义会议、长征胜利会师
C.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
D.南昌起义、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长征胜利会师
9.(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武汉是见证中国历史发展的英雄城市,在近代历史上,武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有关武汉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
A.李鸿章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促进武汉近代化
B.文学社、共进会等维新组织谋划并发动武昌起义,于1911年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C.陈独秀在武汉创立了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
D.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10.(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瓜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没漫的掀进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一“行军”中发生的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重大事件是( )
A.遵义会议 B.加渡赤水 C.强渡乌江 D.会宁会师
11.(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以下为抗日战争简表。表中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
消灭日军 消灭伪军 军民伤亡 经济损失 (按1937年的币值折算)
150多 万人 118多 万人 3500多 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 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A.直接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国家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C.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2.(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地区指挥百团大战
B.百团大战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C.百团大战共作战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
D.百团大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3.(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纪念章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下列纪念章见证了( )
A.北伐铁军的胜利进军 B.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C.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4.(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中山装蕴含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上衣四个口袋代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礼、义、廉、耻,下身是西裤,这起源于近代欧洲军服。”中山装的设计体现近代中国社会( )
A.对侵略者的厌恶 B.中西交融的特点
C.全盘西化的理念 D.闭关锁国的政策
15.(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光辉奋斗路,青春正当时。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荣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一大的十二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动。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二十八年后,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并开始建设新社会的实际探索。这个事实有力地表明:凡是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新事物,尽管最初力量很小,尽管在成长进程中,难以避免种种困难和挫折,会经历一些迂回曲折的道路,但它终究是任何陈腐力量阻挡不住的。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青年英雄简表(部分)
时期 青年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 左权、赵尚志、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
解放战争时期 董存瑞、刘胡兰、江竹筠(江姐)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黄继光、邱少云、毛库英、杨根思、罗盛教
——改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思考,这一大批觉醒的先进青年参与的五四运动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一大内容说说“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3)材料三中所列举的青年英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
(4)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6.(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盛,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美史诗。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某校八年级同学开展了一次关于党史的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任务一【日出东方红色小船】
中共一大会址: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
一轮红日照东方,辉映神州广宇疆,中共宣言泛波起,南湖画舫启航扬。提纲挈领明方向,辟地开天有主张。革命重来新面貌,风雷激荡遍城乡。
——《七律》中共“一大”会议
任务二【时空观念——党的成长之路】
任务三 【图片解读——党的革命任务】
任务四【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探索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宝贵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 内涵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 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A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敢于吃苦
B 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 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任务五【以少胜多胜利法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多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说说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图示内容填出序号①处对应的地名。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新道路
(3)图一中的战役发生在哪个战争时期 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4)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B对应的红色精神的名称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取得最后的胜利
17.(2023八下·黄陂开学考)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线币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日本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可是日本政府却否认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日军攻克了中国首都南京。因为南京战是激战,两军死亡人数在10多万。当时,在南京有20万一般市民,这些市民几乎都逃到安全区避难,所以避免了大的受害。
东京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
历史不容遗忘,更不能任意篡改!同学们,请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谈谈你对日本教科书事件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此题选A。
2.【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题干“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里,仍能看到仅存的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反映的是圆明园遗址,属于实物史料,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入西北郊的圆明园。他们抢去了园中的金银财宝,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为了掩盖罪行,额尔金命令纵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遗址属于实物史料。
3.【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日本绘制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D项正确;
日本没有占领中国,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日本制图技术高超,排除B项;
材料不能反映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4.【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由对联可知,该历史人物最大功绩为废除两千年帝制。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此历史人物是孙中山,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另外还要求学生对历史人物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洪秀全进行评价。
5.【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A. “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不符合题意;
B.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不符合题意;
C. “学生一日不释,本店意日不开。”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是要求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等,从选项D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可以看出,国贼被罢免,学生复课,商店开门,这就实现了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看懂备选项的含义。
6.【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渡江战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于南京,①正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②正确;渡江战役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④正确。可见,①②④与“近代南京”有关,B项正确;
“双十协定”签订于重庆,③错误,A项和C项均包含了③,排除A项、C项;D项中没有②,缺少正确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
7.【答案】B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史实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此时国共内战,毛泽东提出“星火燎原”,B项正确;
国共合作是国民国民时期,排除A项;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排除C项;
抗日烽火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相关知识的掌握。
8.【答案】A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军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A项正确;
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长征胜利是1936年,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早年革命经历相关知识的掌握。
9.【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D项正确;
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是张之洞创办的,排除A项;
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不是维新组织发动的,排除B项;
陈独秀在上海创立了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八七会议”相关知识的掌握。
10.【答案】A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可知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结合课本所学,红军长征途中,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军扩大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符合题意;
BC项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但不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
红军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遵义会议相关内容的掌握。
11.【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中国抗战所消灭的日军,以及中国军民的伤亡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B项正确;
中国主要是抗日,没有直接打击德意,排除A项;
材料的数据不能反映得到支持,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理解。
12.【答案】D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根据“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是对百团大战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D符合题意;
ABC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点的认识。
13.【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纪念章纪念的战役都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战役,C正确;
纪念章纪念的战役与ABD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相关史实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山装蕴含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上衣四个口袋代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礼、义、廉、耻,下身是西裤,这起源于近代欧洲军服。”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山装即融合了西方文化又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西交融的特点,B正确;
材料中的礼义廉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并没有全盘西化,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对侵略者的厌恶、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内容,排除A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15.【答案】(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或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或建立一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意近即可)
(3)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必须立足实际,迎难而上,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可归纳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根据材料二“一大的十二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所以“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或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或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3)根据“左权、赵尚志、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邱少云、毛库英、杨根思、罗盛教”“董存瑞、刘胡兰、江竹筠(江姐)”可归纳出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4)今天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青少年必须立足实际,迎难而上,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或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或建立一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意近即可)
(3)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必须立足实际,迎难而上,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影响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年英雄人物身上具有的精神力量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16.【答案】(1)①中共-大的召开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①井冈山②开创了-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答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非冈山道路任何一点即可)
(3)①抗日战争②挺进大别山, 直接成胁到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A:井冈山精神B:长征精神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民心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上海”“浙江嘉兴南湖”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反映的中共“一大”的召开;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答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井冈山道路,任何一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图二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敢于吃苦”是A:井冈山精神。“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是B:长征精神。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能以少胜多,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民心。
故答案为:
(1)①中共-大的召开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①井冈山②开创了-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答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非冈山道路任何一点即可)
(3)①抗日战争②挺进大别山, 直接成胁到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A:井冈山精神B:长征精神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民心(任答2点,言之有理没有知识性错误即可,不用跟标答一模一样)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相关知识的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井冈山革命道路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
(4)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7.【答案】史实: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1937年策划了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等。--列举史实部分任答2点与日军侵华相关的事件即可。
评价:抗日战争这些行为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日本教科书的行为是歪曲侵略事实,日本首加参拜站国神社是掩盖侵略罪行,都没有正视历史。我们应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争取友好合作而避免互相对抗,应谋求双赢等。表达观点正确,言之有理,没有反动言论即可。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日军侵华的史实主要有: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对中国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随后,占领东三省,掠夺中国资源,对东北人民进行殖民统治;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制造南京大屠杀,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线币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分析可知,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和国家的贫穷;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日军攻克了中国首都南京。因为南京战是激战,两军死亡人数在10多万。当时,在南京有20万一般市民,这些市民几乎都逃到安全区避难,所以避免了大的受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约30万人以上,而材料中此部分内容说明:日本否认历史,扭曲了历史真相。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东京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此外,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些行为充分说明:日本忽视历史,否认侵华罪行,是对被杀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不尊重。虽然现在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日本应正视历史,珍爱和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给中国人民以应有的尊重和歉意。
故答案为:
史实: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1937年策划了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等。--列举史实部分任答2点与日军侵华相关的事件即可。评价:抗日战争这些行为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日本教科书的行为是歪曲侵略事实,日本首加参拜站国神社是掩盖侵略罪行,都没有正视历史。我们应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争取友好合作而避免互相对抗,应谋求双赢等。表达观点正确,言之有理,没有反动言论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家国情怀。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