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高一年级 新授课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它在本单元中是最后一课。汉在秦完成统一,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体制的基础上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对封建制度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本课内容梳理:第一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首先,教材概括了西汉建立;然后介绍了汉初的“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第二目,西汉的强盛。这一目是教材重点,用两大段文字来叙述,分量较重,并配了文献和文物图片。内容涉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措施;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意义。第三目,东汉的兴衰。主要内容:光武帝强化政治权力、重视经济和儒学;东汉的政治经济问题;两汉的农民起义与其灭亡。第四目,两汉的文化。涉及主要内容包括董仲舒的思想、《史记》、《汉书》、文学及科技等内容。
2、学情分析
初中教材这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还是比较详尽,用了5课时学习。高中要用1课时学习这部分内容,从时间上来看,肯定是比较紧张。高一是为高考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教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历史思辨能力培养方面。
3、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汉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和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汉朝疆域的四至,说明汉朝时期我国的疆域。明确汉朝的时空观念。
探讨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治世局面的出现与西汉、新、东汉的衰亡的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古代“利民安邦、损民国败”。
概述两汉文化的成就,能够从中认识到文化成就是汉代大一统国家的盛世景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和睦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条件。
4、重点、难点: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的衰败。
5、教学思路:本节课将教材知识点整合为四部分,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模式
二、教学实施
(一)新课导入: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材料二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汉书·董仲舒传》
在新课之前先介绍大一统的含义和出处,并解读董仲舒关于“大一统”的认识。
设计思路:引入大一统的史料,说明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符号,也说明在古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 新课讲授:
目录一 重现大一统——西汉建立
1、给出这部分的探究题,继秦而起的汉王朝,如何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
2、通过两则材料,了解西汉初期经济发展的变化,说明汉初调整统治政策的效果。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刘邦)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3、根据材料和所学归纳西汉初期的现实残局和秦朝统治教训
设计意图:1.通过对比汉初调整统治政策,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和亲匈奴羁縻百越出现了“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生产恢复但豪强矛头,王国问题,匈奴侵犯,百越游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具有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素养。
目录二 巩固大一统——武帝更张
1、出示材料,概括董仲舒对汉初问题的总体认识和解决方案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无有邪气间其闲者,王道终矣。
——董仲舒《天人三册》
2、小组合作,根据董仲舒的解决方法,分角度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01更张意识形态:独尊儒术(儒表法里)
02强化中央集权:设中朝、分刺史、推恩令
03推行经济垄断: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04积极开拓边疆: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西——通西域凿空丝路
东——灭朝鲜、开发西南夷。
3、播放视频《丝绸之路》,通过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联系到今天我们实施“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
4、总结升华:引用电视剧《汉武大帝》开篇序幕词,认识汉武帝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大贡献。
材料: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历史上的汉武帝虽然有过失,也酿成了大祸,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可与秦始皇比肩的皇帝。
尽管汉族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有整体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利益。因此汉族是多元一体。汉代是我国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汉族形成于汉代,汉族不是一个单一血统的民族,而是包含了众多民族血脉的民族。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新版)》
设计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汉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和重要意义。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汉朝疆域的四至,说明汉朝时期我国的疆域利用视频,了解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世界意义,说明国家实力对国际地位的重要影响,从而认识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力和源泉。
目录三 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
1、展示西汉后期世系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认识西汉后期政治统治日趋黑暗,社会问题丛生,矛盾激化,导致了政权衰亡。了解处于过渡时期短暂的王莽政权, 师生共同分析王莽新朝灭亡的原因。
2、教师解释“中兴”含义。
增强尚书台作用,削弱相权;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腐;清田、清户;释放奴婢;重视儒学。
3、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小组讨论,结合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概述封建社会治世局面的共同因素。
设计意图:将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汉王朝的兴衰原因, 得出“利民则国兴、损民则国衰”的结论,进而认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国家强盛的意义。
目录四 回望大一统——两汉文化
出示“熹平石经”的图片,提问从“熹平石经”中,我们能够搜集到哪些历史信息?
官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书写字体是隶书;儒家经典规范了范本;拓经有利于文化传播;启发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小组合作探究:两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的核心素养,先整体介绍汉代史学,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课下阅读相关篇目,逐步培养史料阅读、鉴别、阐释等能力。同时通过对两汉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大一统国家兴盛的表现,大一统国家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小结:以史为鉴
讨论升华: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学习,你从这段历史中得到怎样的启迪?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民族团结、民族和谐促进国家发展;开放和交流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
教学板书:
统一多民族封建 政治大一统
疆域辽阔
国家的巩固
文化繁荣
课后作业
从下列人物中选择1人,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他的事迹,为他写一段颁奖词。(司马迁、霍去病、张骞、苏武、班超)
设计意图:感悟历史杰出人物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学习评价
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为原则,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
评价目标:介于本节课是高一教学内容,完成学业质量水平1和水平2的程度即可。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描述史实,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理解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能够感受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