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7 20: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运用书本图文资料进行实证并解释秦的统一,理解战国末期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秦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了解秦朝大一统国家制度创新和巩固措施,利用地图查看秦朝郡县分布和疆域范围,通过史料研习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
利用图文史料探讨秦朝速亡的原因,总结秦亡的教训,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秦朝统一、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教学导入
展示秦兵马俑图片,提出设问:通过图片大家可以看到什么?它与中国历史上哪一王朝有关?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你了解它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与重大意义吗?为何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会短命而亡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3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通过逐步加深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跟随教师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秦的统一
1.客观条件:政权分立中蕴含统一趋势
图1 春秋列国形式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列国纷争,争霸兼并,导致诸侯国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由图得出,诸侯国数量减少,控制区域扩大,有利于区域性的统一,随着兼并迁移,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观念加深,促进了民族交融。
阅读教材第15页导言和第一自然段,分析战国中后期出现了哪些利于统一的条件。
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孟子提出了“定于—”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定于一”、“乱莫大于无天子”体现了思想家的“统一”主张以及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图3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得出,战国中后期各国经济都获得了发展,秦国粮食富足,齐国有鱼盐之利,燕国盛产羊马,各国经济特色和优势不同,他们希望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实现更便利的经济贸易往来,这是各地域经济发展对统一的迫切要求,也是统一的客观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文献史料、地图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秦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在教学中渗透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多样的图片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培养学生从中获取线索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通过回答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2.秦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阅读材料1、材料2。课本第15页学思之窗和图4,概括秦国能够完成统一的原因。
材料一:(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荀子·强国篇》
材料二:以人事论,则能用法家之说,实为其一大端。盖惟用法家,故能一民于作战,其兵强而且多。亦惟用法家,故能进法术之士,而汰淫靡骄悍之贵族,政事乃克修举也。
——吕思勉《先秦史》
材料一为荀子访秦的感受,材料二为史学家的著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及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出秦国完成统一的原因有:
(1)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3)运用法家思想治国
(4)商鞅变法使国家日益强盛
图4 秦灭六国形式图
观察图4,可以从中获取哪些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秦灭六国时间的先后对应的是空间的近远,说明秦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
3.巩固统一:秦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面对统一后的庞大帝国,秦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呢?
阅读教材第16页第2自然段,思考秦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1)政治措施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概括出秦维护统一的措施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教师通过对比之前学过的西周分封制,带领学生从行政机构、人事任命等方面来分析。
从统治的顶层和核心来看:西周为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实际上与诸侯共同管理国家;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统治者拥有最高决策权。
从行政机构来看: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对地方的管理是间接式的;三公九卿构成秦的中央政府,对皇帝负责,地方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受中央直接管理,形成皇帝—中央—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从官员产生方式来看:西周为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秦郡县各级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调度裁撤。
西周→秦朝
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世卿世禄贵族制度→官僚制度
秦朝行政机构从上到下层层垂直管理,官员从上到下层层负责,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图6 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由图6可以看到,秦设立郡、县、乡、里、亭等基层组织管理民众和治安,结合课本第17页的秦朝形势图,加深对秦在其疆域内实行的郡县制度的了解。
(2)其他措施
阅读课本第16页里耶秦简户籍薄及相关史料,了解秦朝的户籍制度,感受秦管理民众的细致性。
观察课本17页的秦朝形式图,从中获取秦周边少数民族的情况以及秦的应对措施: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课本及教师补充,学生概括总结出秦维护统一的措施还有颁布法律、整顿风俗、迁徙豪强、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至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初现。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史料和课本资源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比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让学生更加明确秦朝制度的变化及特征,让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
(3)秦统一的意义
课前布置分组任务,学生课下自己寻找关于评价秦朝统一功绩的材料,课上分组展示,教师结合学生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引导学生体会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及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对同一历史事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设计意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并了解到由于主观意识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会产生不同的历史解释,在日后练习中要注意辨别不同史料的价值,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历史思维。
秦朝的暴政
阅读教材第17页、18页,概括秦始皇暴政的主要史实。
图7 秦朝大型工程分布示意图
图8 秦始皇巡行路线图
由图7可以看出秦始皇大兴土木、征发繁重,由图8可以看出秦始皇巡行之频繁,劳民伤财。结合书本中的内容概括出秦的暴政主要包括: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但他并未对秦的统治方法做出有效的改变。人们从最初脱离诸侯争霸的喜悦中逐渐感受到了秦政的严苛,暴政激发了社会矛盾,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农民起义最终爆发。
设计意图:借助丰富的史料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时刻保持到课堂中。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陈胜吴广起义
图9 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读图9,概述农民起义的过程。
由图可知,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有两只代表性的力量,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根据地图标注的空间路线和时间,预期学生了解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戍地的过程中遇到大雨难以如期而至,秦律严苛,对此会处以死刑,于是陈胜、吴广等人率众在今安徽宿州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天下响应。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刘邦项羽领导的反秦力量逐渐强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反秦起义结束了秦的统治,之后刘邦项羽又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皇权的楚汉战争。
楚汉之争
楚汉战争开始之初,项羽有很大的优势,在鸿门相遇时,项羽军40万,刘邦军10万,占尽优势,请思考:为何楚汉战争最终的胜利者是刘邦呢?
刘邦 项羽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
广纳贤才,势力壮大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依赖武力,实力削弱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楚汉之争不再是之前的农民起义战争,而是转变为争夺全国控制权的战争,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起初居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之不合理的用人和决策,将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刘邦则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形势,知人善任,最后打败项羽,取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
巩固拓展
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下列两则材料的认识。
材料一:秦王......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同学们可以通过评价的对象、得出的结论、评价的原因等角度,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史实对以上两则材料进行分析。
两则材料对秦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贾谊抨击秦朝的暴政,暴政的背后有秦始皇的个人原因,以及“道”、“政”等字眼体现秦夺天下治天下都使用法家思想,在诸侯争霸时代,法家思想体现出了极大的价值,但是统一后法家思想不再适合国家治理,加之司法严苛,被贾谊评价为废王道而不施仁义。柳宗元对秦的评价则是积极正面的,“始”字体现了秦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官僚制度的开创之功,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材料三,感悟后人对秦朝的评价。
材料三:秦王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成为此后中国历代王朝沿袭的基本模式。“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书同文,行同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自此形成国家统一为众心所向、分裂为历史逆流的大一统历史传统。秦皇汉武开疆拓土,莫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中国从此以东方大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组: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设计意图: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感悟多统一民族国家形成历程,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本课教学评价水平划分
水平一:能够认识到秦完成统一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能够辨识秦朝疆域、秦末农民战争和材料中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在解答问题时,能够依据史料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能够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同其他历史时期的统一措施建立联系;能够辨别教学中对秦朝统一的历史解释,能够将这些历史解释与自己课前的认识相比较;能够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认识本课学习价值。
水平二:能够认识到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秦完成统一是本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能够利用示意图和材料对秦统一的原因加以描述;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秦巩固统一的重要性;能够认识不同史料的不同价值;在论述问题时,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促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水平三: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及其意义。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能够分辨对秦朝功绩过失的不同历史解释;尝试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增强对民族交融的认同感,正确对待古代民族交流。
水平四: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及其意义。在对秦灭六国、秦末农民战争的过程的分析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对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作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能够辨识历史文本作者的原意,并能将这种理解在自己的历史叙述中表现出来。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阐述以往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秦朝暴政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历史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