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7 21: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材分析】
本课对学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内容的学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以及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相关内容,下启抗日战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内容。从结构上看,本课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从中国革命发展的角度看这三个子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可以作为新民主主义发展的背景来看待。因此,第一子目体现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第二子目体现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使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第三子目红军通过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三个子目在逻辑上以“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发展”为主线展开。课标要求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学情分析我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于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初中阶段已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道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有初步了解,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长征等重要史实已有初步认识,同时也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但是,他们对于重要史实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对于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关系的认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化教学,引导其深入探究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内在原因、过程、影响等,采取多种类型史料进行补充和讲解。
【素养目标】
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解读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特点及影响。
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的斗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评价工农武装割据。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及意义、知道红军长征的过程。
难点: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并体会长征精神;理解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必然性。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史料解读。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讲述: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随后,西方列强为掠夺原料和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先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中国主权一步步丧失,已处于被瓜分的境地……中国危机,中华危机,谁来挽救近代中国?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李大钊……都是挽救中华危机的好男儿……
创设情境:请结合视频与图片思考:这些人分别属于哪个阶级?都进行了哪些具体的探索?(历史事件)
过渡语: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华好儿女有没有救国成功呢?请看专家给我们的答案。救国之路漫漫兮,到底谁能真正挽救中国呢?
教师讲述:我来救国,蒋介石很自信的大臂一挥。我也来救国,毛泽东很激情的声音,也引起了人民的注意……中国人民又选择了谁呢?就让我们共同进入本课的主题:国民党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教师讲述:在学新课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本课的素养目标,教学的重难点……
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我们把本课的历史史实放在时间轴上,时空定位一下,再看一下本课的基本线索。
蒋介石是如何救国的?政治方面:蒋介石调和了国民党内部矛盾,实现了宁汉合流,继续北伐,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7年,汪精卫与蒋介石达成协议,促成了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同时,为讨伐张作霖,国民党继续进行北伐,也被称为二次北伐。日本政府为了阻止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 P126页,了解一下济南惨案的概况。日本政府,看到张作霖大势已去,再加上与张作霖的矛盾日益加深,所以在皇姑屯将其炸死,这就是著名的皇姑屯事件。
1928年,张学良背负国恨家仇,宣布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师生互动: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阀林立……所以,国民政府只能算是形式上统一全国。经济方面: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较快健康发展?
教师提问:果真如此吗?过渡语: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史。
创设情境:1927年到 1936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请同学们结合课本 P137页,小组讨论: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一会儿找同学回答。
教师总结:民族资本在 1927到 1936年确实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受到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挤压,发展非常艰难,并不是健康发展。
外交方面:国民政府通过改定新约,收回关税主权?请同学们阅读PPT9上的这两则材料,并思考外交效果?
教师总结:国民政府虽然通过改定新约运动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能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过渡语: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中国仍然受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谁来救中国?毛爷爷说,我们要跟着大哥学:武装起义、攻打城市……为何要武装起义?合作不是更好吗?大家看一下这两个时间,1927年 4月和 1927年 7月,你会想到什么?对,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教师讲述:面对国民党的屠杀,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随后,中国共产党在 1927年 8月 1号,进行了南昌起义;1927年 8月 7号,召开了汉口会议;1927年 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1927年 12月,张太雷,叶挺,叶剑英领导了广州起义;为了更好的回顾和纪念历史,让我们欣赏南昌起义纪录片……
教师引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攻打大城市,很显然,我们走的是俄国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论。
问题驱动: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为什么走俄国的路?
师生互动:因为俄国是榜样,俄国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俄国有共产国际……问题驱动:同学们,请接着思考问题
:俄国的路走得通吗?
小组探讨归纳总结,学生先讲,师生互动:
到 1928年,我们发动了近百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这些最为著名的起义也是很快失败,这证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城市中心论是行不通的。
问题驱动:请同学们接着思考问题
:俄国的路为什么走不通?教
小组探讨归纳总结,学生先讲,教师总结:
教师引导:因为当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大,而此时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小。再加上当时特殊的国情,俄国参加一战,城市敌人力量虚弱,而中国处于两半社会,城市敌人力量集中,由此分析,俄国的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问题驱动: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走自己的路是指什么路?
小组探讨归纳总结,学生先讲,教师总结:
教师讲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还要从秋收起义说起。1927年 9月,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5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攻打长沙,即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打的非常困难,损失惨重……无奈之下,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部队由城市迁向农村。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诞生了。革命根据地发展很快,到 1930年夏天,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建立,并且在 1931年 11月,在江西瑞金还成立了中华苏埃共和国。由此,我们中国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也被称之为井冈山革命新道路。
问题驱动:同学们接着思考问题
:走自己的路走的通吗?
小组探讨归纳总结,学生先讲,教师总结:
我们不但走得通,而且还走的还很火……在根据地,我们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问题驱动:结合课本概述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农民得到土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农民参加中国革命的热情,红军队伍迅速壮大。
问题驱动: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井冈山道路有何历史意义?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问题驱动:同学们,看史料再接着思考问题
小组探讨归纳总结,学生先讲,教师总结。
:井冈山道路走的顺吗?
小组探讨归纳总结,学生先讲,教师总结:从中国共产党党史材料和当时党内领导人阅历来看,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城市,这也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被迫进行长征,由此拉开了艰难的长征之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这一幅图片的变化?思考: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进行小组探讨。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请同学们看一下长征之路之过程。
三、红军长征
教师讲述: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冲破敌人 4道封锁线之后,从 8.6万人减到三万人,损失巨大!危急关头,毛泽东带领部队向贵州进军,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依据课本 P130页和遵义会议视频,找一下遵义会议核心内容及意义?小组合作探究展示……
教师总结: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熟?为什么?
教师引导:因为在遵义会议上,中国红军独立自主结合国情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
教师讲述: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中央红军于 1935年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 10月,三军会师于甘肃会宁,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依据材料,说一说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意义: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保存了革命火种,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欣赏红军长征视频,谈谈“什么是长征精神?”
小组讨论,找同学回答。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师讲述: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程:国民革命失败与八七会议,使我们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使我们认识到,“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走不通,于是我们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我们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过渡语:长征结束了,但似乎又还没有结束…………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创设情境: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弘扬长征精神?请欣赏当代人的长征之路。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统治以及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过程、意义。我们要深刻体会长征的意义及精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青少年应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板书设计】
第 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新方向—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确立
2.经济: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3.外交:通过改定新约运动,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
二、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之路
2.工农割据之路
3.独立自主之路
【问题探究】如何理解习主席的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危机、中华危机,作为课堂导入。首先讲述了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统治,中国人民很显然是不满意的!与此同时,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从最初走俄国人的路,到井冈山建立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是这条道路走的并不顺当,在 1934年被迫进行长征,长征之路上,我们遭受巨大的磨难,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形成了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永垂不朽!
【反馈评估】
1.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 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 80%,实行 5%到 80%共 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C.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D.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
2.国货运动发端于 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
A.是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B.体现了中国人盲目排外的一面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D.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积蓄力量,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倾向
C.有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 D.全面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
4.1928年,中共六大提出,本党目前在农村军事工作的根本路线应当是蓄积和准备力量以实行将来的革命斗争。农民的武装暴动只有在都市中革命潮流高涨并受工人阶级指导的时候才可取得胜利。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认为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5.1930 年,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发文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认为它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材料反映当时(  )
A.党内一些人坚持城市中心道路 B.党内“右”倾错误严重
C.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D.马克思主义无法本土化
6.1931年 11月 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一些学者对其褒贬不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如图)文中谈及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  )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达到高潮 B.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7.下图是近代中国农民革命热情演变的示意图。对图中态势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国共两党合作推动了革命发展
B.土地革命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C.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D.红军长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8.美国作家哈里森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表明了长征(  )
A.翻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B.传播了中共革命的精神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开辟的道路,并分析开辟的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原因。
参考答案
1-8 ACCDA CBA
9.(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原因: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进攻城市受挫;农村敌人力量较薄弱,有一定的群众革命基础。(2)原因:毛泽东开辟革命根据地,并取得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长征初期损失惨重;毛泽东及时提出进军贵州的正确建议,取得成效,也得到红军广大指战员的认可。
【教学反思】
通过对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第 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作业设计,使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学无止境。知识是无穷的,世界是未知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才可能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可能取得进步,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要求。
二、依据课标制定素养目标,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时空观念: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解读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特点及影响。家国情怀: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的斗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评价工农武装割据。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非常有效。针对学习中的难点、重点,可以由学生课前自主去图书馆或者浏览网页去收集资料,课堂上合作探究发表见解。虽然看起来有些麻烦,但是效果很好。本课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收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资料,在课堂上参与并展示的效果来看,是非常有必要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记忆比较深刻。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整节课师生互动较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育教学理念应该大力倡导。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充当了主角,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课堂气氛压抑,学生积极性不高,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引导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其余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整节课,教师引导、重点讲解、总结大概 20分钟,用视频吻合知识点约 15分钟,学生思考、合作探究约 5分钟,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布置很合理。从效果来看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效果好,自然教育教学效果也不错。
五、多采用影视法、图片法,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初高中学生的特点,学生很愿意通过直观观察去获取知识。教师可以播放微影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让学生找出要所学的知识点。这节课,播放 6个微视频,去吻合本课当中的重难点,请专家讲、请历史当事人讲党史、国史效果更佳。从学生的双眼紧盯大屏幕来看,课堂效果很好!学生积极主动、乐观的学习、思考、交流、讨论与总结,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课特“设”,适合才是最好的。由于地域差异,学生性格、特点的差别,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适合才是最好的。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本校的教学设备,积极主动的利用所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针对教材的特色,新授课的课型,知识点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学情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