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重点】重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难点】
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原因
【核心素养】
1.旧石器时代的含义,代表性遗址,生活特点。(史料实证)
2.新石器时代的含义,特点,代表性遗存及各遗存的分布位置、特征。(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原始社会社会组织的演变历程,比较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不同特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的基本特征。(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5.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地位,政治特征,夏文化遗存,灭亡时间。(时空观念)
【新课讲授】
导入:
什么是文明?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是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国家是在一定社会发展基础上形成并出现的
请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中断的文明。那么,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又有何特点以及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了那些早期国家。带着这些问题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换成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阅读课本第一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考古学家将原始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来区分这两个时代?
(2)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有哪些?
(3)原始社会组织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什么?
1.中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
观察下图,分析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2.石器时代的区段划分
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旧时期时代)
表面光滑,打磨结合方法制作而成(新时期时代)
显然两种时代的区分主要是根据石器制作技术。由打制到打磨是一种进步。
旧石器时代起止时间大约从距今约300万年开始到1万年左右结束。在旧石器时代有哪些人类化石点遗址。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呢。
(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及特点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发现两颗人类门齿,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绝对地质年代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上山洞里发现遗址堆积层,1929年发现第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测定其生活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史料实证)
特点: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及特点
距今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关于新石器时代,我们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其中距今约1万年前至7000年—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中期;
距今5000年—晚期。
代表性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 农作物为粟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红陶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技术
那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其分布及特点又如何: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 分布在山东济南
红山文化:辽河下游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红山与良渚:精美的玉器 祭坛和神庙);
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先来看一下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的大致状况)
特点: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分布广 每个又不一样 比如有种水稻的 有种粟 有的有彩绘陶器 有的有蛋壳陶 体现了多元化 多样性 同时有共同组成的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化。
所以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多且分布广泛,且朝着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
【知识拓展1】石器时代有代表性文化遗存的文明成就
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由上可知,从使用工具的角度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那么从社会组织形式这个角度我们又可以把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又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3、原始社会组织
阅读课本P4,分析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之不同
母系氏族: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师:国家出现之前经历了部落,部落联盟 一般都是靠血缘关系为纽带。
部落及部落联盟时期又称为三皇五帝时期 该时期非信史,无法考证,都是一些神话传说。这些为华夏文明的起源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些让华夏文明的起源多了一些神秘色彩。
【小结】
【拓展思维】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古国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
【史料实证】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既然国家的诞生是文明产生的标志,因此夏朝作为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中的第一个国家,其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的产生。在中华文明产生的后的早期国家中,除了夏朝还有商朝和周朝。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夏朝作为早期国家其发展概况如何
二、从部落到国家
阅读课本第二目“从部落到国家”,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具有浓重的(神话色彩)。
(2)什么是禅让制?这种继承制度流行于什么时期?他的标准是什么?
(3)为什么说禹建立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
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的历史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禅让制”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这种继承制度主要流行于尧、舜、禹所在的部落时代。“禅让”的标准一般为传贤。禅让制记载最早见于《尚书》,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为什么说禹建立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是按地域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联盟首领,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再单纯的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另外: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2.早期国家的产生
(1)夏朝的建立
①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
传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首领,防风部落酋长迟到,被大禹处死,这说明大禹时期已经形成凌驾于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
(2)夏朝的传承
材料一: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四: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记》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3)夏朝的国家管理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①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③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④确立王位世袭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国家性质: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观察夏商周疆域的变化并结合课本知识,思考他们是如何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统治的?又创造了怎样的经济文化成就?
三、早期奴隶制国家——夏朝(约BC2070年-BC1600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1.建立者:禹
2.时间:公元前2070年
3.政治:①实行王位世袭制 ②国家结构:夏王/中央/地方管理
4.文化:二里头遗址.夏历《夏小正》
三、早期奴隶制国——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商朝的文化
(1)文字:甲骨文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2)青铜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考古学家张光直
四羊方尊
司(后)母戊鼎
3、商朝的国家管理
(1)中央官僚制度: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王事:多宰、小臣
神事:巫、祝、卜、史
民事:小藉臣、司工
军事:多马、多射、师、旅
(2)地方行政制度:
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动脑思考】
1.商王与外服的附属国是什么关系?
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
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有何弊端?
随着外服(附属国)力量的强大,会逐渐威胁到内服的统治。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三、早期奴隶制国——西周(BC1046年——BC771年)
1、西周的建立
①背景: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
②概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2、西周的统治
重点探究
(1)分封制
观察并思考:
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对象是谁?分封的同时得到什么?
a、含义: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
b、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c、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d、诸侯权利:土地和人民,在封国内世袭统治、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e、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f、特点: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①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同姓诸侯国主要集中在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战略要地
③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④同姓不婚
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利。
g、评价:
阅读两段材料,试评价分封制。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传播了周文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里认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
消极:
封国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a、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b、原则/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c、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d、实质:按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利的政治制度。
e、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家国同构;
③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f、影响:
对当时:①完善和巩固分封制;
②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享受世卿世禄),有利于凝聚家族,强化王权);
③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主要是宗法观念
(3)礼乐制
a、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b、作用:加强了人们的等级观念,有利于稳定及巩固统治。其实质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合作探究】
3、西周的灭亡
(1)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史称 “共和行政”。
(2)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神秘色彩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5)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如何理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97%E6%B3%95%E7%A4%BE%E4%BC%9A / 334691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B6%E5%9B%BD%E5%90%8C%E6%9E%84 / _blank )的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9%A9%E5%A4%A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B6%E5%9B%BD%E5%90%8C%E6%9E%84 / _blank ),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97%E4%B8%BB"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B6%E5%9B%BD%E5%90%8C%E6%9E%84 / _blank )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辍,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同样,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不仅国君如父,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简言之,父为“家君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B6%E5%90%9B"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B6%E5%9B%BD%E5%90%8C%E6%9E%84 / _blank )”,君为“国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B%BD%E7%88%B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B6%E5%9B%BD%E5%90%8C%E6%9E%84 / _blank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评价: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世官制 —贵族政治)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与团结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如何理解贵族政治?
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政治权力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古希腊的斯巴达国家是奴隶制时代贵族政治的典型,国家机构由国王、长老会议和监察官和人民大会组成。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从商周时期一直沿用到战国。秦始皇提出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进入官僚政治时期。
弊端:血缘关系日久疏远,封国一旦强大,威胁中央统治。
5、商周的社会经济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农业:
①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②生产方式—集体劳动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3)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业,青铜文化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料。
工商业:工商食官政策,官府垄断
小组合作探究: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中华文明的组成是多样的,既有来自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文明。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域的文明、不同民族的文明,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
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分支分裂出去,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
据文献记载,夏朝大约存在了470余年,商朝存在了600余年,西周存在了275年,合计约存在了1300余年。三个朝代的文化传承,有继续,有发展,有创新。三个朝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为后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其思想道德和政治制度更是被后代许多帝王、政治家和学者奉为圭臬。事实也的确证明,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而商周两代又是三代文明最兴盛的时期。
【结语】本节课主要掌握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及西周的两大政治制度
宗法制在商朝就已经存在,西周只是进一步完善。准确来讲,此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