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内容主旨】
历时近四百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统一多民族的秦汉,下启开明开放的隋唐。这一时期在政治上无疑是分裂和动荡的,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却并非停滞不前。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尤其是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均衡。民族间的融合更是这一时期具有时代特色的主题,在此过程中,华夏文化获得广泛认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汉化的典型代表。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孕育着重新走向统一的因素。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基于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空背景,借助历史地图、图表等疏通这一时期政权更迭之脉络,理解更迭之原因;能从诗歌、绘画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习得图像、诗歌证史的基本方法,体会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以及历史在曲折中进步的时代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难点:曲折中的进步。
【教学过程】
【环节1】播放材料1(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以学生耳熟能详的素材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环节2】结合视频和所学,思考三足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思考三足鼎立局面与汉末历史的因果关系。
【环节3】阅读课文,结合历史地图,梳理魏晋南北朝更迭的脉络。
设计说明: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的阅读、结构化图表使用等相关技能,形成魏晋南北朝400年时空的更迭脉络。
【环节4】借助环节3中梳理出的结构化图表指出:西晋在实现短暂的统一之后,中国古代历史重新进入一段更加动荡和分裂的时期——南北朝。
同时出示材料二(西汉至西晋境内编户和境外少数族对比图表),请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设计说明:学生提升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对此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
【环节5】在环节4的基础上,出示材料三(《史记》、《宋书》中关于江南开发的对比材料、北朝民歌《李波小妹哥》、绘画作品《北宋校书图》、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史料等不同类型史料)并发问:北方少数民族分布变化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设计说明:从地图、诗歌、绘画作品提取有效信息证史,并以此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特点。
【环节6】提出问题:“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黑暗时代,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阅读第7、8两课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制度与文化相关内容,打通单元内容,理解历史之曲折中的进步。
【环节7】教师小结
设计说明:在环节6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本课内容作出简要小结,帮助学生形成对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客观评价。
【结构板书】
【教学策略】
注重本单元与第一单元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并注重本单元内部第5-8课之间内容的整合与打通。
【作业设计】
民族间的交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请根据本课所学举例说明两种方式的差异。
【资料附录】
材料1: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略。
材料2:西汉至西晋境内编户和境外少数族对比图表。
材料3:《史记》、《宋书》中关于江南开发的对比材料、北朝民歌《李波小妹哥》、绘画作品《北宋校书图》、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史料等。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活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魏书》李波小妹歌
——《北齐校书图》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 ——《魏书》
【推荐书目】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序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