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秀教案(表格式)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秀教案(表格式)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8 08:1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政治局势、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历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难点 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教科书、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笔记本、教材、习题
教学过程 热身活动 复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归纳选官制度、中枢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二、新课导入 引入材料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再度隋唐中央集权统一时期,这个过程是中华民族不断攀登文明高峰走向盛唐的过程,是中华文化不断内生传承创新及不断与世界其他文明互动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不断被各名族认同及中国统一国家的统一深度不断加强的过程。 ——贺云翔《分裂到统一 传承和借鉴 共生与融合》 教师:在前几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鼎盛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领域,教一起感受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三、新知探究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概况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分别找出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填写表格。 2、.佛教、道教发展的背景 教师: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在汉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何后来的佛道教会如此的兴盛呢?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人们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事实上,自汉帝国末期,佛教就已传入中国,但当时中国的社会秩序完全是按照儒家的规范来建立的……直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对老百姓来说,长期战乱,居无定所,使他们感到痛苦,不明白这样的现实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时候,一个关于寻找生命意义的答案,一种解脱痛苦的方法,一套令社会平稳安定的价值体系,自然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向往。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这比较符合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致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学生预期回答: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佛道可以弥补儒学的不足,为百姓提供新的精神慰藉;佛道的本土化;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年战乱,百姓生活困苦,儒学不能直接解决现实中的困苦,佛教中的轮回转世思想成为逃避现实的精神麻痹剂,从而得以广泛传播开来。从中可以得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决定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此外,佛教的本土化也是佛道盛行的重要原因。如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如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逐渐本土化。如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僧人提倡忠君爱国,中国寺院有称为护国寺、报国寺…… 3、佛教、道教兴起的影响 (统治者为什么打压佛教) 教师:讲述佛道兴盛的表现。如:江南(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梁武帝四次出家,人称“菩萨皇帝”,僧人从此吃素;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齐梁时期道学家梁宏景被称为“山中宰相”。但佛道在中国的发展却不是一直一帆风顺的,很快就遭受到一些思想家及统治者的打压。为什么佛道会遭受到打压呢?佛教、道教兴起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教师展示材料,带领学生分析归纳。 材料:“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归德必于有己……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学生预期回答: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 教师:由于佛道盛行与政治统治之间出现激烈矛盾,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不断;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方面等问题,加上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于是,历史出现了著名的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韩愈率先提出儒学复兴运动(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教师: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竭力排佛。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被贬至潮州。故有了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还提出复兴儒学主张,宣传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道统”自任。他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与科技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通过梳理表格,掌握三国至隋唐的主要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学生预期回答: 1、文学 教师:通过PPT展示文学方面的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文学形式的不同特点。 2、书法艺术 教师:PPT展示不同书法作品,带领学生领略其不同之处。 3、绘画艺术 教师:PPT展示不同绘画作品,带领学生领略其不同特点。 4、雕塑艺术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教师:展示不同时期石窟图片,让学生认识文化的兼收并蓄和时代性。 5、科学技术 教师:介绍赵州桥。 教师:从以上成就中,同学们可以领略到中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国文化应该充满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设置问题探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突出的原因? 学生预期回答:(1)经济繁荣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成熟选官制度提供人才保障 (2)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社会条件 (3)民族融合和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多元文化基因 (三)中外文化交流 教师:文化的繁荣是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例如:大唐气象就与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外贸易等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问题:从汉代到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预期回答: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的高信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4)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信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5)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6)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7)日本、新罗两国文化受到唐朝巨大影响,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教师:完善补充中外交流表现。 四、巩固拓展 魏晋玄学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五、课堂小结 唐朝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着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雕刻中雄壮建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就像习主席讲的那样,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必须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板书设计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与科技 三、中外文化交流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的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 2、完成本课相关 3、预习第三单元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含量较多,课时较紧,要把握好知识讲述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度,在知识传递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