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短文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8 *短文两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02 21:4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短文两篇
巴金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长篇小说;
《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
《海行记》《还魂草》《龙·虎·狗》《随想录》等散文集。
这两篇短文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
《龙·虎·狗》,写于1941年。当时中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这两篇散文就是写在这一背景下。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速读课文,学习字词旸( )谷:
撮( ) 皓( )
姮( )娥:
yángcuōhàohéng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即嫦娥.朗读课文
理解内容日飞蛾扑火悲壮的死值得赞美敢于追求
勇于牺牲
一往无前触物生情
神与物游夸父逐日渴死旸谷怀念敢于追求
勇于牺牲
一往无前赋予神话
新的内涵在叙述完飞蛾,夸父之后,为什么作
者笔锋一转,说起了 “为着追求光和
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
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
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
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
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如何理解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
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
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
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
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
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
所笼罩.主观抒怀:做人间的飞蛾心甘情愿
在所不惜感情递进
飞跃升华月月亮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描述的句子。冰冷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孤寂凄清
沉重忧愁怎样理解“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为什么作者在末尾引用“姮娥
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细读课文
比较二文这两篇散文的写作时间只相隔了一天,二者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日月激情洋溢细腻幽静简朴坦诚
真切感人风格1.题目虽是 “日”, “月”,但都没有直接写 “日”, “月”,而是写了与日月有关的联想和感受.
2.两篇散文风格虽不同,但作者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一已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内容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
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
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
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
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
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小结巴金擅长小说,也擅长散文.他的散文和散文诗,充满着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磅礴气势,洋溢着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从这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大略看出巴金的创作风格:热情洋溢,坚韧向上,虽然 “日” “月”是很常见的意象,但作者却能旧中出新,能写出新的感受,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给人以启迪和教诲,从中可见大家风范.拓展引申从《月》的意境,还能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作业1.课外收集有关巴金的资料,制作成小卡片.
2.收集一些传说故事,从中提练出其喻意,整理在笔记本上.课堂练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
2.指出文中的两个神话传说:(
),( )
yáng( )谷hào( )月héng( )娥一shùn( )间旸姮皓瞬夸父逐日嫦娥奔月3.学了课文,你认为巴金的理想是什么?作者的理想寄托在什么地方?
“日”, “月”, “飞蛾”, “夸父”, “姮娥”这些物和人都寄托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理想.
4.如何理解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表达了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