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8 14:03:33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单元核心素养整合
专题归纳突破
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
专题归纳突破
1.晚清中国学西方的历程
专题一 晚清中国学西方的历程与思想特点
代表人物 阶级属性 主张
林则徐、 魏源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长技”侧重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奕?、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 地主阶级 洋务派 “中体西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
代表人物 阶级属性 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等 资产阶级 维新派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2.思想特点
(1)“救亡图存”贯穿始终,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2)学习内容逐渐深化。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体现了向西方学习从器物方面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了民主化的潮流。
(3)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实质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最终不断接纳西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呈现多样性特征。
【典型例题1】 《申报》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下面为1898—1901年各年度《申报》新、旧学书籍广告的变化图。据此可知(  )
A.近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B.“向西方学习”的观念深入
人心
C.近代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
D.新式印刷出版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说明新学书籍广告所占比重低于旧学书籍广告所占比重,说明当时中国思想解放历程缓慢且解放程度较低,由此可知近代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故选C项。
1.相同原因
(1)受社会主义革命(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
(2)各国民族资本主义都有较大发展。
(3)帝国主义国家的整体力量不断削弱。
专题二 20世纪以来的三次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比较
2.不同特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各国革命的类型和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带有鲜明的反法西斯斗争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在亚、非、拉美地区广泛展开,高潮迭起,出现了联合反帝、反霸、反殖斗争的新局面。
3.趋势
(1)亚非拉国家由被帝国主义奴役、压迫逐渐走向独立,第三世界崛起。
(2)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体系走向彻底崩溃。
4.问题
(1)世界旧的政治格局、殖民体系瓦解了,但新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一些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间的民族矛盾开始显现,如印巴矛盾、中东问题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新的不安定因素。
(3)由于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第三世界面临的新问题之一。
【典型例题2】 20世纪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其形成的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担当起领导重任
B.无产阶级成为领导力量
C.法西斯势力疯狂的侵略扩张
D.农民阶级运动开展起来
答案:C
解析: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疯狂的侵略扩张,引发了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共24张PPT)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过程,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
2.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3.通过对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利用唯物史观评价战争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1)远征: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 小亚细亚 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影响: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
(3)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 希腊化世界 ”。
2.“希腊化时代”
(1)含义: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2)表现:
①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 希腊 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②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
③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亚历山大 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④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⑤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微思考 材料 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世纪被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处于边缘地区的周边民族迅速崛起,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原有的先进文明日渐衰落;文化交往从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文化交融是军事征服的后果。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希腊化”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它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提示:本质含义:希腊文化的传播。事件:亚历山大的远征。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汗国西征
(1)第一次西征:1218年,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 黑海 北岸。
(2)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 巴尔干 半岛。
(3)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4)四大汗国: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2.蒙古三次西征的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2)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②根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记录的《 马可·波罗行纪 》,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3)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 民族迁徙 ;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②由西向东迁徙的移民:大批移民自西向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
“ 色目人 ”。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4)改变了亚欧的政治格局: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 四大汗国 ,它们在名义上仍尊元朝为宗主国。
课堂·重难突破
【材料一】 亚历山大远征军主要由马其顿人和希腊雇佣兵组成,亚历山大在东方的远征中至少留下了36 000名希腊雇佣兵,让他们在各处定居下来。他们都是希腊文明的载体。东征中还有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地理学家、测绘师、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情风俗方面的资料,他们与当地人交流来往,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补充。
——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亚历山大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影响
【材料二】 在苏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大约有80名将官)。同日参加婚礼的竟达一万对之多。后人称这一行动为“欧亚联姻”,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亲自馈赠给他们许多礼物以示鼓励。
——傅利华《略评亚历山大东征》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远征军人员的构成特点。
(2)试分析材料二中亚历山大采取的举措的目的及产生的影响。
提示:(1)特点:从来源看,主要来自马其顿和希腊;从职业看,涉及多个科学文化领域。
(2)目的:与东方贵族联合,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维护帝国稳定;缓和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影响: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对帝国的控制与管理,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稳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核心归纳
亚历山大远征的积极意义
(1)在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把希腊民主传统引入东方。
(2)在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在文化方面,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文化交流,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碰撞和交融。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自然科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相互影响。
(4)在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狭小的城邦界限,而以全新的、平和的、世界主义的目光看待世界其他民族。
总的来说,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学以致用
有人评价亚历山大说:“他政治上是波斯的,文化上则是希腊的。”这一评价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
A.融合了东西方文明
B.割裂了波斯文明和希腊文明
C.不利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D.在政治上具有专制性
答案:A
解析:亚历山大帝国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在文化上,大力推广希腊文化,这说明其统治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A项正确。(共31张PPT)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了解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多元化的表现,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意义
2.了解拉丁美洲地区在独立战争后文化多元性的表现,分析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不同的原因
3.了解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封建势力冲击的表现
4.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并掌握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文化侵略的目的,掌握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文化反映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1)美国独立战争前。
特点 多元性、融合性、开放性、包容性
表现 ①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
③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 印第安人 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 创造精神 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问题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成果 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政治 文化 颁布 1787年联邦宪法 ,建立了北美大陆上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的联邦制共和国,
 权力制衡 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重要文化符号 自由女神像
问题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2)美国独立战争后。
2.拉丁美洲文化
(1)拉美独立战争前。
背景  西班牙和葡萄牙 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到19世纪上半叶,它们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
表现 ①语言: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②种族: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
③宗教: 天主教 为主要宗教,也存在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④重要文化符号: 拉丁舞 
(2)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
①进步性:先后建立了共和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局限性: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考迪罗独裁 权力的形成,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冲击
(1)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 拿破仑法典 》,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2)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3)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 民主 、 独立 、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1)俄国:1825年12月,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试图推翻 沙皇专制制度 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起义尽管很快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2)波兰: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3)德意志:北方大邦普鲁士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战败,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 制定宪法 。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主观目的: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客观效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2.殖民地文化的“抗争”
(1)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 西方 学习以求自强。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印度: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
(3)埃及:埃及独立后实行 君主立宪 制,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微思考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影响:以武力及法典推广法国大革命的观念,传播自由、独立、法治、民主等启蒙思想。
课堂·重难突破
一 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材料】 殖民地的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服务的。它一方面把拉丁美洲白人培养成为世俗政治和教会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又使得欧洲文化在拉丁美洲得到传播。在大规模的殖民征服活动结束后,还有其他因素促使欧洲文化艺术在新大陆扩充影响,如宗教装饰的需要、城市的发展、统治阶级奢华生活的需要等。在此时期,王室、总督、省长、教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赞助推广欧洲文化艺术活动。
——摘编自祝令建等编《世界文化概论》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洲文化成为近代拉丁美洲文化主体的原因。
提示:原因:西欧殖民统治者依靠掌握的政治、经济、教育等优势,推广欧洲文化;拉丁美洲作为欧洲的殖民地,与欧洲存在较深的经济文化联系;土生白人成为拉丁美洲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及独立后的领导人;印第安文化遭到殖民者极大摧残。
核心归纳
美国文化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比较
相 同 点 产生 背景 它们都曾受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构成 因素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的文化是二者共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 缺陷 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不 同 点 产生影 响的国家 对美国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英国,对拉丁美洲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
使用 语言 美国的通用语言是美式英语,拉丁美洲的通用语言主要是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文化 特征 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原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战后拉丁美洲的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学以致用
巴西与阿根廷分别是拉丁美洲国土面积最大与第二大的国家,也是接壤的邻国。他们的文化既有欧洲殖民侵略背景下的相似性,又存在其他历史因素作用下的差异性。譬如说巴西与阿根廷在人种构成上都带有混血的特点,但就比例而言,巴西人的混血比例明显高于阿根廷人。下列关于两国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巴西以葡萄牙语为主要语言,阿根廷以西班牙语为主要语言
B.巴西独立后平等对待有色人种,导致巴西人的混血比例高于阿根廷
C.巴西与阿根廷两国在土生白人领导下获得了独立,并建立了共和国
D.巴西与阿根廷两国受宗主国影响,在宗教信仰上主要表现为对新教的信奉
答案:A
解析: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所以语言以葡萄牙语为主,而阿根廷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以西班牙语为主要语言,A项正确。
【材料】 1798年7月1日,法军在亚历山大登陆。为了在埃及站稳脚跟,法国当局立即在行政管理、税收、农业、水利、工商业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严厉的资产阶级改革措施。拿破仑深知:文化思想上的渗透是使改革措施得以推行的最有效工具,为此成立了埃及研究院,此后法国科学家们展开了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动了埃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潘光《拿破仑远征中东和埃及的“文艺复兴”》
二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法国当局乃至拿破仑在埃及的行为
提示:理解:以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来冲击封建上层建筑的桎梏,力图以法国资产阶级的面貌来改造埃及社会。
核心归纳
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表现
1.向殖民地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
2.在殖民地传播基督教。
3.改造殖民地的政治制度、文化体系。
4.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摧毁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淡化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
学以致用
下面为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 争前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
第二次鸦 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甲午中日 战争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科学启蒙 《格致汇编》《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
答案:D
解析:题干表格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层面,表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故D项正确;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民族意识逐渐强化、民主观念持续更新在题干表格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均错误。(共23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简要阐释亚、非、拉美地区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基本表现
4.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新加坡、韩国和埃及等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表现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存在 民族独立 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2.影响
(1)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 政治版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2)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① 民族自决 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②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20世纪 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 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亚洲 中国 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法属 “印度 支那”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拉丁 美洲 尼加 拉瓜 桑迪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措施: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结果: 朝鲜 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 台湾 。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 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表现: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 埃维昂协议 》,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影响: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崇尚 甘地思想 ,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2.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 儒家 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埃及: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 民族文化 。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微思考 观察下图,为什么古老的手纺车和小小的盐粒会成为这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标志物
提示:原因:手纺车和盐代表印度民族经济,是印度经济自由的象征。以手工纺织和自制食盐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维护了印度的民族经济,体现了争取民族自治的民族精神。
课堂·重难突破
【材料一】 1920年8月,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制英国货物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观念和亚洲本身都在改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概括指出“不合作”的范围涉及哪些具体的社会部门或领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的意识”与“亚洲本身都在改变”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首脑这样做的理由。
提示:(1)目标:争取印度自治。社会部门或领域:立法、行政、司法、教育、手工业、税务等。
(2)含义:“独立的意识”指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亚洲本身都在改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3)理由: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各民族人民的独立要求。
核心归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1)从发展道路看,各国发展不平衡。
(2)从斗争方式来看,从孤立的、分散的、自发的斗争方式走向普遍的、集中的、自觉的斗争方式。
(3)从领导阶级看,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大大增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成为主流;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
(4)从运动性质看,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特点(例如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学以致用
甘地认为,非暴力是追求真理,即非暴力是认识真理的手段,是强者的武器。这种学说在当时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
A.不利于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宣传
B.为谴责英国殖民压迫提供了革命武器
C.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D.有利于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甘地提出非暴力思想时,印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甘地的这种思想有利于将印度人民团结在“真理”这一统一的思想之下,有利于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