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大单元复习专题课件★★
品诗悟道话送别——送别友人类诗整合复习课件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唱歌话别,因此送别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
《诗经》中的《召南·殷其雷》《邶风·燕燕》等诗歌都是送别之作,王士禛曾评价后者“为万古送别之祖”。
到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加剧,文人命途多舛,离别被打上“黯然销魂”的深深烙印。特定的时代氛围,使文人离别时集体赋诗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送别诗也因此获得了较大发展。
送别诗
到了唐代尤其是盛唐,清明的政治、辽阔的疆域、秀美的山川,都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地理空间和艺术想象空间。
在这个诗歌艺术的鼎盛时代,送别题材亦迎来了新的繁荣。不仅数量空前,而且佳作纷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艺术精美;不仅风格多样,而且意境开阔。
送别诗
送别诗
送别诗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等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送别诗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情感:
①送亲友离开之时,对亲友的不舍与伤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与亲友离别之后,对亲友的思念与牵挂;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隋 尹式)]
送别诗
③送亲友升迁之时,对亲友的祝福与勉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④送亲友贬谪之时,对亲友的劝慰与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⑤当长辈送晚辈时,常有叮咛、叮嘱之情;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苏辙·送王适徐州赴举)]
送别诗
⑥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⑦借送别友人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⑧通过写送别,表达亲友间深厚的情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第二部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欣赏情境课文朗诵,注意字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唐代诗人。
01
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02
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一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以及助读材料,翻译诗歌大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品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这首诗的一、二句在写景的特点上有什么区别?
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什么地方?
这首诗的颔联一反离别时的窠臼。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这首诗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的是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慰勉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成为千古绝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三部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欣赏情境课文朗诵,注意字音。
岑参(718年?-769年?),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岑参曾两度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其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再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可安史之乱中,上司封常清因为不敌安禄山的骄兵悍将,被皇帝下令诛杀,蛰伏西域的岑参闻此噩耗,再次感到前途茫茫。这时,同任判官的武就被召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诗歌大意。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对应白雪歌——咏雪,一部分对应送武判官归京——送别。
3.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文意疏通,并结合标题思考:这首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咏雪——瀚海雪景图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送别——风雪送归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以雪景衬托别情。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
4.瀚海雪景图和风雪送归图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我认为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得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可从诗句炼字、修辞、画面、情感方面来欣赏。
5.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瀚海雪景图,并尝试用一下句式来分享你的独特感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瀚海雪景图,并尝试用以下句式来分享你的独特感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示例:我认为诗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得好,原因是: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在我眼前展现了一幅“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图景。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风雪送归图,并尝试归纳作者写了哪些送别图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示例:“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矣。”送别诗,尤其使人黯然神伤,然而岑参这首诗却自有其不同之处。除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惆怅不舍之情,你还品读出了什么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对边塞雄奇瑰丽、雄浑悲壮景色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戍边将士艰苦边塞生活的描绘:“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边塞雪景在诗人的笔下是如此的雄奇、壮丽,诗人是如此地乐观豪迈。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材料一:
唐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因而在边境与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报国。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岑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材料二:
岑参曾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写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他在《送人赴安西》里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拓展延伸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四部分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朋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会杂乱无章。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景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 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 “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 桥”等意象也常出现在送别怀人诗中。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