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知识点、考点梳理
部编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1.《孔乙己》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2.《变色龙》是一篇讽刺短篇小说,作者是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作家,他与法国的漠泊桑和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官员的死》。
3.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蒲柳人家》是我国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普通贫苦农家。题目运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二)文体知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1)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3.小说线索及分类。
(1)定义: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作用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分类。
从情节的发展划分为:
单线(指一篇小说只含有一种叙事线索,即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
双线(指一篇小说中有两个线索,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二者互相平行,共同为主题服务)两种。
4.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叙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5.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学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刘心武、冯骥才等,
“乡野文化寻根”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6.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当代作家刘绍棠深受孙犁作品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其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蒲柳人家》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边农村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的小说。
1.清朝科举。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名。光绪三十一年,行新学,废科举。在此之前,清朝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
课内知识点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作用: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广,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方法:写好“细节”,关键是“细”,精雕细刻,好比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只有“细”,才能使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额、一声叹息、一句独白中特点突出,个性分明。
思考:《变色龙》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手指头,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相关语句:“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和“你这混蛋……伸出来”。
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开始它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
总之,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鲜明
的对比,使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
本性跃然纸上。
1.概括故事情节。
(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
(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括比较复杂的事件)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是补全情节,多用填空形式,答题前首先分好层次)
2.根据情节梳理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梳理情节,注意起伏变化,分好阶段层次,提炼关键词句。
3.情节安排顺序。(分析插叙的作用)
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有时也会有解释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附:倒叙的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的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4.指出串联情节的线索。
小说考点
考点一:故事情节
1.小说《变色龙》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情节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变”。
2.用一句话概括《溜索》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3.《孔乙己》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故事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环境:咸亨酒店(社会环境);人物:孔乙己;
故事情节: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10—11):第二次出场,讲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结局(l0-13段)或(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小试牛刀
4.《蒲柳人家》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引出何满子的故事→引出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故事→引出爷爷何大学问的故事→解释何满子被栓的原因→何满子盼救星
5.《孔乙己》第5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插叙。补充交代了孔乙己的
①身份——“读过书-----”;
②境况——“愈过愈穷-----讨饭”;
③脾气——“好喝懒做”;
④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
6.《蒲柳人家》是如何采用倒叙、插叙的?
明确:本文采用倒叙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中伏大晌午”时的故事。先交代何满子被拴,设置悬念,然后一步步解开悬念。
中间用插叙表现人物,突出重点,使行文自然流畅。例如,为了照应一丈青大娘“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下文中插叙了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一事,突出了她泼辣刚直、爱打抱不平的性格特点。又如,为了表现一丈青大娘疼爱孙子,插叙有关何满子父母的情况,通过婆媳间的矛盾,再现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
7.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
通过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
串起整个故事。
考点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突出景物(环境)……特点;(2)渲染了……气氛;(3)烘托了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4)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揭示……(主题)。
3.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1)开头:①暗示社会环境;②奠定……的基调;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暗示、揭示……主旨。
(2)中间: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① 暗示、揭示……主旨;②呼应……
●小试牛刀
1.《孔乙己》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明确: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深刻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为孔乙己的出场作铺垫,预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找出《变色龙》一次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明确:描写了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3.《溜索》文中用不少笔墨写牛,说说这对表现环境和刻画人物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
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情状,
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
险恶;与“我”“战战兢兢”
互相映衬;又与首领及汉子
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考点三:人物形象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要抓住对人物的五种描写手法特点分析。如:
运用……描写,用了“××”“×××”等词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谁在……情况下的……心情(感情、性格、精神特点),突出了……(扣主题)。
(2)要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物;同时,人物也能对环境起一定的作用,二者相互统一。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社会环境。
(3)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只有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内心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2.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
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外貌、心理(内心独白)、细节。
(2)侧面描写:
①对比; ②环境烘托;
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
3.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
(1)小说主人公是谁?
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②揭示或凸显主旨;
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语境写一段人物的心理活动)
(1)用第一人称;
(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
(3)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
●小试牛刀
1.读完《孔乙己》,你觉得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温馨提示:分析人物形象①要熟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②要对文中的例子或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寻找答案,不能游离于课本之外 。
2.下列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概括得最恰当的几项是( )
A.好喝懒做、迂腐穷酸、看不起人、非偷则窃、麻木不仁。
B.穷困潦倒、好喝懒做、满腹经纶、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D.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好为人师、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
3.通过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概括这个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
4.《蒲柳人家》运用了哪些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1)从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作多角度描写。例如,“他有生以来头一回失去自由,心里委屈而又憋闷,两眼直呆呆,双手懒洋洋,一点儿也没有写字的兴致”。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来表现。例如,何大学问本是个粗人,得了外号后,却当真做起了“学问人”。
(3)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艺术性的夸张。例如,“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
5.《孔乙己》是如何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
明确:小说通过小伙计的回忆,将人物和故事集中在咸亨酒店这个典型环境中,巧妙截取情节,逐步完成了对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折的腿,喝完最后一碗酒的凄惨。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魄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6.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一个
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
7.《孔乙己》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①“我”是一个12岁的酒店小伙计,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故事真实亲切;
②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③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
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增加
了作品的悲凉意味。
考点四:探究小说主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
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小试牛刀
1.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主题?
㈠描写一般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改变人民昏迷、麻木的精神面貌。(老板、短衣帮)
㈡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
㈢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
㈣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旧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兼有”)。
2.《溜索》一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讲述马帮飞渡怒江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的沉着、冷静、从容。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姿态。
考点五:鉴赏手法
(1)作用分析:结合主题、上下文的特点来回答。
比如:欲扬先抑的作用:把……和……(抑和扬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有吸引力。
(2)常考的写作技巧有: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有伏笔必有照应)、伏笔、衬托、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结合等。
●小试牛刀
1.《孔乙己》全文是如何始终贯穿着对比手法的?
明确:本文通篇使用对比手法。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
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文中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明确: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构成对比,衬托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 的悲凉处境。
3.小说《变色龙》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明确: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转变,基本上是通过他和大家的对话来刻画奥楚蔑洛夫。除此之外,还运用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4.结合《变色龙》,说说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营造强烈的讽刺效果的。
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5.《溜索》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绝壁?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们的胆怯作了铺垫。
考点六:标题、段落的作用
1.标题的含义(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1)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两个角度来答题;
(2)联系主题来分析,要答完整。
2.标题的作用。
(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暗示主题;
(3)做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内容浑然一体;
(4)设置悬念(或营造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3.段落的作用。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A.悬念式开头:
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式开头: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
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A.出人意料式结尾
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B.卒章显志式结尾
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C.戛然而止式结尾
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小试牛刀
1.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题目?
明确:本文以《变色龙》为题,就是借这种小动物善于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特点来讽喻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本质,形象而生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讲讲《溜索》开头段的作用。
明确:开篇单刀直入,悬念迭起。“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劈头而来,起笔突兀,并未说明是什么样的声音,让人们充满了疑惑。接着,通过描写首领的表现、马的“迟疑”和牛们的“慢下来”,营造了一种即将有大事发生的气氛,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孔乙己》第9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上文写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快活进行总结,领起孔乙己不在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
考点七:语言赏析
1.这个句子(词语)好在哪里(或:从表达效果上点评句子;或: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2.修辞(妙词、写作手法、句式特点等)+效果词(生动、形象、传神、富有感染力等)+分析(结合文章主题、人物特点、典型事件等等)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含义。
抓住关键词,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由表及里地进行诠释,要把反语说正、婉语说直、比喻义说明白、象征义说清楚。
●小试牛刀
1.《孔乙己》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 “的确”和“大约”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短短的一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2.《溜索》第④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对应教材第26 页旁批)
明确: 第④段文字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如“山不高,口极狭”“心下大惑”“抽一口气”,语言干净、洗练,正面描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通过描写牛们的表现——死也不肯再走与“我”的表现——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侧面衬托了峡谷高峻、险恶的特点。
3.文章第21段“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赏析加线词语。
明确:“飞”“跃”“拐”“弹”等词语,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刻画得非常鲜活。
4.对比赏析《溜索》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明确:第2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第25自然段这句话中的“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考点八:开放性试题(比如联系生活谈感受、阐述观点,或者对某一情节进行延伸扩写)
答题策略:
1.谈感受一定要紧扣主题,注意题干中关于联系生活或阅读体验的要求;
2.延伸扩写题则要在紧扣主题和语境的基础上尽量写得流畅生动,其中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身份特点;
3.阐述观点题须做到这四步:亮观点+谈理由(还可引名言)+联实际(有时题目还要求结合阅读体验)+作总结。
●小试牛刀
1.《孔乙己》的结尾给我们留下悬念,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示例:
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去同情这个社会!作者通过写了一个人,也写了一个社会。
2.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4.《变色龙》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1)继续去别的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2)又遇见了一起类似狗咬人的案件,又做出了相同的处理,或者处理得更圆滑了。
(3)去找普洛诃尔套近乎。
(4)“买”一只小狗送给将军的哥哥。
(5)去赫留金工作的首饰店寻点儿麻烦。
(6)去纠集一批地痞流氓准备殴打赫留金。
5.想象一下,像一丈青大娘他们这样的一家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他们会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推测?
【交流】
我说何满子:如果何满子生活在现代,那么他在班上一定很淘气,但学习成绩一定不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玩中学吧!因为何满子是一个虽很顽皮却有天赋的人,所以我这样想。
我说一丈青大娘:一丈青大娘与邻里之间可能会相处得很好,也可能会相处得很差,这要看她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邻居。因为一丈青大娘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所以也许有的邻居明白她的个性,有的也许不明白。
我说何大学问:何大学问和一丈青大娘一样,要看碰到什么样的人,他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而对他瞧不起的人是不屑一顾的,看不起他的人也许会成为他的敌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原卷版)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盘桓(héng) 荒唐(táng) 千钧之力(jūn) 无精打彩(cǎi)
B.侍候(cì) 豢养(huàn) 天纶之乐(lún) 意想天开(yì)
C.绰号(chuò) 顷刻(qǐng) 如坐针毡(zhān) 无缘无故(yuán)
D.驾驭(yù) 恐吓(hè) 断壁残垣(yuán) 不屑置辨(biàn)
2.下列说法或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钟南山院士曾说:“若想身心松,三乐在其中: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B.“自个儿跳跶了大半辈子,已经年过花甲”,其中的“花甲”指人七十岁。
C.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其中最高级别殿试中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连考乡试的资格都没有。
D.厦门光明志愿服务联盟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正能量,进一步唤起市民的低碳环保的意识。(“意识”是本句的宾语中心语”)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
B.这篇一气呵成的好文章,读来真是令人神清气爽。
C.周总理曾经指出,在长江上筑坝是要载入史册的大事,我们要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D.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内向胆怯、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许多外出务工的家长却不以为然。
4.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春雨,______________,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_______________。
A.是一个遍体芬芳的少女 这不能不说是春雨的手笔
B.是一个爱美的姑娘 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C.是一个遍体芬芳的少女 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D.是一个爱美的姑娘 这不能不说是春雨的手笔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思想好像一盘琴键,它静止着,等待着敏捷的手指的擦拨,通过一片奇异的颤动而响出一串乐音。用手指轻轻触动你思想的琴键,弹一曲“羽毛之旅”吧。你将感觉到阳光在你的翅膀上微笑,白云在你的左右陪伴,和风在你的毛羽间呢喃,而大地带着它的欢乐在你的脚下眩晕。朋友,请你记住,请你记住!思想这盘琴键,只在敏捷的手指下才能有神奇的和鸣。不要让你的手指因怠惰而变得僵硬。难道你不想在思想的琴键上,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吗?
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一盘琴键,生动地写出了手指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B.选段中将“阳光”“白云”“和风”“大地”赋予人的行为,写出了琴键乐音的美妙,进而表现了思想活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欣悦与飞扬。
C.选段中运用“请你记住”这样的反复句式,提醒读者要始终让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跃。
D.选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你应该有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的想法。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故事情节是中心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
C.《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等。
D.《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7.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严监生病故,赵氏同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里,可见他的自私、无情。
B.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根据所见所闻创作《儒林外史》。
C.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令人感到卑鄙可憎。如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D.牛浦郎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8.启明中学准备以“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16分)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委会准备在主席台两边张贴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拟写下联。(2分)
上联:韶光悄然如流水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开展活动,校团委决定向全体同学征求以“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文章,文体不限,要求1月30日前将稿件交至团委办公室,请你代校团委拟一则征文启事。(4分)
(3)下面这段文字是几个同学在课间的聊天对话,你觉得他们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如果你在场,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不同于他们的理由有哪些呢 (4分)
小明:马上就要毕业了,想想就有点伤感,还是不要举办毕业聚会了。
小红:是啊!现在复习时间这么紧张,搞毕业聚会多浪费时间啊。
小丽:三年就快过去了、难道大家就这么散了吗
讨论的主题:
我的观点:
理由:
(4)活动后,小天同学写了一段文字,其中有几处不当,请你找出并帮他修改。(6分)
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初中的三年时光即将逝去。回首逝去的日子,美好的回忆萦绕脑海;珍惜现在的日子,无尽的欢乐尽在眼前;【A】 。【B】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复习中,去收获曾经付出的辛劳和汗水。【C】因此,我爱我的初中生活,爱那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初中生活,它终将成就我一生美好的记忆。
①请你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A】处横线上再写一句话。(2分)
②【B】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C】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回答问题。(14分)
【甲】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乙】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9.【甲】文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2分)
10.【乙】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11.结合两文,回答问题。(4分)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大的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12.【甲】文中闰土和【乙】文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5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胖子与瘦子
①两位朋友在从莫斯科通往圣彼得堡的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站点上邂逅。两个人中一位是胖子,一位是瘦子。胖子刚在站点的餐厅用过午餐,嘴唇油光锃亮,活像两颗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散发出一股烈性葡萄酒和橙花的气息。瘦子呢,刚从车厢里出来,费劲地拖着提箱、大包小包和几只纸板盒子。他的身上则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息。他的身后,有个尖下巴的瘦女人在东张西望,那是他的妻子,此外还有他的儿子,一位高个子的中学生,眯着一只眼睛。
②“波尔菲里!”胖子一见瘦子,大声招呼起来,“是你吗?亲爱的!多少年没见了!”
③“老天爷!”瘦子惊呼起来,“米沙!我少年时的朋友!哪阵风把你吹到这儿来的?”
④于是两个老朋友亲吻了起来,吻了一次又一次,连吻了三次,眼望着对方的泪眼。两人无不为这次意外相遇而惊喜交集。
⑤“亲爱的!”亲吻之后,瘦子先开了口,“真没有想到!太意外了!我说,你好好瞧瞧我!啊,你还是那么帅!那么倜傥风流,那么讲究打扮!啊,老天爷!你时来运转了?发财了?结婚了吗?你瞧,我成家了……她是我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他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①,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⑥纳法奈尔想了想,摘下帽子。
⑦“中学时的同学!”瘦子接着说,“你还记得,大家怎么拿你开心的事吗?大家管你叫赫洛斯特拉特②,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书烧了一个窟窿。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③,因为我喜欢告状。哈,哈……那时我俩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呢。别害怕,纳法尼亚!走近点儿……这位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⑧纳法奈尔犹豫片刻,躲到了父亲的背后去了。
⑨“你好吗,朋友?”胖子得意扬扬地看着朋友,问,“在哪里高就?做到几品官了?”
⑩“是在供职,亲爱的!是八品文官,两年了。得过一枚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水不算高……嗨,凑合着过呗。妻子教音乐。我呢,私底下用木料做些烟盒,挺不错的烟盒!一只卖一卢布。要是一下子买十只或更多的,可以让些价。凑合着过呗。知道吗,原本我是个科员,如今上调到本部门任科长……往后就在那儿任职了。我说,你呢?怕已是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亲爱的,还要高哩。”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还得过两枚星章。”
瘦子一听,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脸色舒展开来,现出喜气洋洋的笑容来,脸上、眼睛里似乎火星四射。他整个人像是蜷缩起来,弯腰弓背,矮了大半截儿……他的手提箱、大包小包和纸板盒子全都蜷缩起来,现出条条皱纹来……他妻子的尖下巴越发尖了。纳法奈尔挺直了身子,扣上制服上所有的扣子……
“我,大人……可以说是非常高兴!您可以说是我少年时的朋友,一下子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嘻,嘻,大人!”
“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说,“干吗用这样的腔调!你我是少年时的朋友,何必用官场上的那套奉承?”
“哪能呢……您说哪里去了……”瘦子的身子蜷缩得越发厉害了,笑嘻嘻地说,“承蒙您大人的好意……鄙人如沾再生甘露……大人,他是犬子纳法奈尔……这是贱妻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
胖子刚想说句客气话,可只见瘦子脸上一副诚惶诚恐、低三下四的寒酸相,直要呕出来。他扭过脸,伸出手来告别。
瘦子只握住对方三只指头,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发出“嘻嘻”的笑声。他妻子也莞尔一笑,纳法奈尔双脚咔嚓一声,挺身敬礼,把制帽也掉落到了地上。一家三口又喜又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释】①纳法尼亚:纳法奈尔的爱称。②赫洛斯特拉特: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③厄菲阿尔特:古代希腊人,曾引波斯军队入境,出卖同胞。
13.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14.结合语境,说说第 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他的手提箱、大包小包和纸板盒子全都蜷缩起来,现出条条皱纹来……
15.简要分析第⑨段在选文中的作用。(3分)
16.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选文是如何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5分)
17.“瘦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
三、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想据要求作文。(40分)
没有什么比亲自参与得来的,更让人满足与快乐。
你亲历过什么 你获得了什么 让你感到满足与快乐的是过程还是结果 班史编委会请每位同学写一篇文章,这些文章将辑录在“生活踏浪"栏目中。
稿件要求:
①聚焦于初中三年的生活;
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③不少于500字,不得套写、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解析版)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盘桓(héng) 荒唐(táng) 千钧之力(jūn) 无精打彩(cǎi)
B.侍候(cì) 豢养(huàn) 天纶之乐(lún) 意想天开(yì)
C.绰号(chuò) 顷刻(qǐng) 如坐针毡(zhān) 无缘无故(yuán)
D.驾驭(yù) 恐吓(hè) 断壁残垣(yuán) 不屑置辨(biàn)
[解析] (A项“桓”音为huán,“彩”应为“采”。B项“侍”音为shì,“纶”应为“伦”,“意”应为“异”。D项“辨”应为“辩”)
2.下列说法或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
A.钟南山院士曾说:“若想身心松,三乐在其中: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B.“自个儿跳跶了大半辈子,已经年过花甲”,其中的“花甲”指人七十岁。
C.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其中最高级别殿试中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连考乡试的资格都没有。
D.厦门光明志愿服务联盟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正能量,进一步唤起市民的低碳环保的意识。(“意识”是本句的宾语中心语”)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
B.这篇一气呵成的好文章,读来真是令人神清气爽。
C.周总理曾经指出,在长江上筑坝是要载入史册的大事,我们要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D.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内向胆怯、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许多外出务工的家长却不以为然。
4.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春雨,______________,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_______________。
A.是一个遍体芬芳的少女 这不能不说是春雨的手笔
B.是一个爱美的姑娘 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C.是一个遍体芬芳的少女 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D.是一个爱美的姑娘 这不能不说是春雨的手笔
[解析]D.前一空填写时由“挥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可知“是一个爱美的姑娘”;后一空填写时应注意语气的强烈程度,如句中的“何等脱俗”“何等淡雅”“又是怎样的清幽”,故应选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故选D。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思想好像一盘琴键,它静止着,等待着敏捷的手指的擦拨,通过一片奇异的颤动而响出一串乐音。用手指轻轻触动你思想的琴键,弹一曲“羽毛之旅”吧。你将感觉到阳光在你的翅膀上微笑,白云在你的左右陪伴,和风在你的毛羽间呢喃,而大地带着它的欢乐在你的脚下眩晕。朋友,请你记住,请你记住!思想这盘琴键,只在敏捷的手指下才能有神奇的和鸣。不要让你的手指因怠惰而变得僵硬。难道你不想在思想的琴键上,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吗?
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一盘琴键,生动地写出了手指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B.选段中将“阳光”“白云”“和风”“大地”赋予人的行为,写出了琴键乐音的美妙,进而表现了思想活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欣悦与飞扬。
C.选段中运用“请你记住”这样的反复句式,提醒读者要始终让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跃。
D.选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你应该有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的想法。
[解析]A.选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一盘琴健”,而非拟人的手法。故选A。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故事情节是中心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
C.《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等。
D.《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7.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严监生病故,赵氏同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里,可见他的自私、无情。
B.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根据所见所闻创作《儒林外史》。
C.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令人感到卑鄙可憎。如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D.牛浦郎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解析] (选项表述的人物应是匡超人)
8.启明中学准备以“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16分)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委会准备在主席台两边张贴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拟写下联。(2分)
上联:韶光悄然如流水
下联:未来宽阔似海洋(符合题意即可)
(2)为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开展活动,校团委决定向全体同学征求以“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文章,文体不限,要求1月30日前将稿件交至团委办公室,请你代校团委拟一则征文启事。(4分)
示例: 征文启事
为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开展活动,校团委决定向全体同学征求以“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文章,文体不限,并于1月30日前将稿件交至团委办公窒。
启明中学团委
2024年1月25日
(格式2分,内容2分,符合题意即可)
(3)下面这段文字是几个同学在课间的聊天对话,你觉得他们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如果你在场,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不同于他们的理由有哪些呢 (4分)
小明:马上就要毕业了,想想就有点伤感,还是不要举办毕业聚会了。
小红:是啊!现在复习时间这么紧张,搞毕业聚会多浪费时间啊。
小丽:三年就快过去了、难道大家就这么散了吗
讨论的主题:
我的观点:
理由:
(示例)讨论的主题;初三毕业,班级应不应该举办毕业聚会。
我的观点:我认为,初三毕业,班级应该举行毕业聚会,最好在中考考试结束后举行。
理由:毕业聚会是对初中三年学习生活的总结和纪念,同学们可以再一次馔听老师的教海,回忆过往的时光,畅想未来的生活;毕业聚会会让同学们感受到温暖、幸福和同学之间深厚的情谊。这些记忆将成为同学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理由合理且不与题目中其他几个同学的理由重复即可,要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4)活动后,小天同学写了一段文字,其中有几处不当,请你找出并帮他修改。(6分)
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初中的三年时光即将逝去。回首逝去的日子,美好的回忆萦绕脑海;珍惜现在的日子,无尽的欢乐尽在眼前;【A】 。【B】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复习中,去收获曾经付出的辛劳和汗水。【C】因此,我爱我的初中生活,爱那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初中生活,它终将成就我一生美好的记忆。
①请你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A】处横线上再写一句话。(2分)
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
②【B】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应删除“通过”或“使”。(2分)
③【C】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应将“成就”改为“成为” 。(2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回答问题。(14分)
【甲】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乙】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9.【甲】文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2分)
文中的“厚障壁”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10.【乙】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11.结合两文,回答问题。(4分)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是高兴的;“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大的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孔乙已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
12.【甲】文中闰土和【乙】文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5分)
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澈,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让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2分)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变化)的原因既有自己的不争气,也有社会的冷漠、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还有让他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牺性品的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胖子与瘦子
①两位朋友在从莫斯科通往圣彼得堡的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站点上邂逅。两个人中一位是胖子,一位是瘦子。胖子刚在站点的餐厅用过午餐,嘴唇油光锃亮,活像两颗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散发出一股烈性葡萄酒和橙花的气息。瘦子呢,刚从车厢里出来,费劲地拖着提箱、大包小包和几只纸板盒子。他的身上则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息。他的身后,有个尖下巴的瘦女人在东张西望,那是他的妻子,此外还有他的儿子,一位高个子的中学生,眯着一只眼睛。
②“波尔菲里!”胖子一见瘦子,大声招呼起来,“是你吗?亲爱的!多少年没见了!”
③“老天爷!”瘦子惊呼起来,“米沙!我少年时的朋友!哪阵风把你吹到这儿来的?”
④于是两个老朋友亲吻了起来,吻了一次又一次,连吻了三次,眼望着对方的泪眼。两人无不为这次意外相遇而惊喜交集。
⑤“亲爱的!”亲吻之后,瘦子先开了口,“真没有想到!太意外了!我说,你好好瞧瞧我!啊,你还是那么帅!那么倜傥风流,那么讲究打扮!啊,老天爷!你时来运转了?发财了?结婚了吗?你瞧,我成家了……她是我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他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①,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⑥纳法奈尔想了想,摘下帽子。
⑦“中学时的同学!”瘦子接着说,“你还记得,大家怎么拿你开心的事吗?大家管你叫赫洛斯特拉特②,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书烧了一个窟窿。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③,因为我喜欢告状。哈,哈……那时我俩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呢。别害怕,纳法尼亚!走近点儿……这位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⑧纳法奈尔犹豫片刻,躲到了父亲的背后去了。
⑨“你好吗,朋友?”胖子得意扬扬地看着朋友,问,“在哪里高就?做到几品官了?”
⑩“是在供职,亲爱的!是八品文官,两年了。得过一枚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水不算高……嗨,凑合着过呗。妻子教音乐。我呢,私底下用木料做些烟盒,挺不错的烟盒!一只卖一卢布。要是一下子买十只或更多的,可以让些价。凑合着过呗。知道吗,原本我是个科员,如今上调到本部门任科长……往后就在那儿任职了。我说,你呢?怕已是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亲爱的,还要高哩。”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还得过两枚星章。”
瘦子一听,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脸色舒展开来,现出喜气洋洋的笑容来,脸上、眼睛里似乎火星四射。他整个人像是蜷缩起来,弯腰弓背,矮了大半截儿……他的手提箱、大包小包和纸板盒子全都蜷缩起来,现出条条皱纹来……他妻子的尖下巴越发尖了。纳法奈尔挺直了身子,扣上制服上所有的扣子……
“我,大人……可以说是非常高兴!您可以说是我少年时的朋友,一下子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嘻,嘻,大人!”
“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说,“干吗用这样的腔调!你我是少年时的朋友,何必用官场上的那套奉承?”
“哪能呢……您说哪里去了……”瘦子的身子蜷缩得越发厉害了,笑嘻嘻地说,“承蒙您大人的好意……鄙人如沾再生甘露……大人,他是犬子纳法奈尔……这是贱妻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
胖子刚想说句客气话,可只见瘦子脸上一副诚惶诚恐、低三下四的寒酸相,直要呕出来。他扭过脸,伸出手来告别。
瘦子只握住对方三只指头,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发出“嘻嘻”的笑声。他妻子也莞尔一笑,纳法奈尔双脚咔嚓一声,挺身敬礼,把制帽也掉落到了地上。一家三口又喜又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释】①纳法尼亚:纳法奈尔的爱称。②赫洛斯特拉特: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③厄菲阿尔特:古代希腊人,曾引波斯军队入境,出卖同胞。
13.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案] 两个儿时的好友在火车站邂逅的故事。
14.结合语境,说说第 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他的手提箱、大包小包和纸板盒子全都蜷缩起来,现出条条皱纹来……
[答案] “蜷缩”是蜷曲而收缩的意思,行李本身不会“蜷缩”,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折射出瘦子的奴性。
15.简要分析第⑨段在选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 ①通过对胖子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出一个自觉高人一等、志得意满的胖子(高官)形象;②暗示了小说“等级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主旨;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瘦子对胖子的言行发生巨大变化埋下伏笔。
16.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选文是如何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5分)
[答案] ①胖子和瘦子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比如小说开端,油光满面的胖子气派地出场和精瘦干瘪的瘦子拖家带口蠕动在人流中,通过对比,显现出胖子和瘦子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又如瘦子与胖子交谈时,将瘦子“诚惶诚恐”的神态与胖子“得意扬扬”的神态进行对比,刻画出小官吏习惯性低三下四的奴性嘴脸。②瘦子在知晓胖子真实身份前后的言行对比。初见面时瘦子的语言充满了亲切感,得知胖子身份后,瘦子的语言则变得敬重和谄媚,通过对比,突出瘦子的奴性心理和善变的性格特征。
17.“瘦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
[答案] ①瘦子是一个奴颜婢膝、见风使舵(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下层官吏。②瘦子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的社会现实,瘦子的奴性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三、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想据要求作文。(40分)
没有什么比亲自参与得来的,更让人满足与快乐。
你亲历过什么 你获得了什么 让你感到满足与快乐的是过程还是结果 班史编委会请每位同学写一篇文章,这些文章将辑录在“生活踏浪"栏目中。
稿件要求:
①聚焦于初中三年的生活;
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③不少于500字,不得套写、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二单元
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品作者)
1.《孔乙己》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2.《变色龙》是一篇讽刺短篇小说,作者是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作家,他与法国的漠泊桑和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官员的死》。
3.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蒲柳人家》是我国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普通贫苦农家。题目运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二)文体知识
1.关于小说。
(1)概念。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3)小说线索及分类。
定义: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作用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分类:从情节的发展划分为单线(指一篇小说只含有一种叙事线索,即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和双线(指一篇小说中有两个线索,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二者互相平行,共同为主题服务)两种。
(4)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
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叙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2.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学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刘心武、冯骥才等,“乡野文化寻根”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3.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当代作家刘绍棠深受孙犁作品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其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蒲柳人家》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边农村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的小说。
二、课内知识点
1.清朝科举。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名。光绪三十一年,行新学,废科举。在此之前,清朝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作用: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广,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方法:写好“细节”,关键是“细”,精雕细刻,好比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只有“细”,才能使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额、一声叹息、一句独白中特点突出,个性分明。
意义: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赵树理曾说:“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了以后印象更深刻”。
思考:《变色龙》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手指头,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相关语句:“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和“你这混蛋……伸出来”。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开始它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总之,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跃然纸上。
三、小说考点
考点一:故事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
(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括比较复杂的事件)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是补全情节,多用填空形式,答题前首先分好层次)
2.根据情节梳理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梳理情节,注意起伏变化,分好阶段层次,提炼关键词句。
3.情节安排顺序。(分析插叙的作用)
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有时也会有解释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附:倒叙的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的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4.指出串联情节的线索。
●小试牛刀
1.小说《变色龙》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情节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变”。
2.用一句话概括《溜索》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3.《孔乙己》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故事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环境:咸亨酒店(社会环境);人物:孔乙己;
故事情节: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10—11):第二次出场,讲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结局(l0-13段)或(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4.《蒲柳人家》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引出何满子的故事→引出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故事→引出爷爷何大学问的故事→解释何满子被栓的原因→何满子盼救星
5.《孔乙己》第5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插叙。补充交代了孔乙己的①身份——“读过书-----”;②境况——“愈过愈穷-----讨饭”; ③脾气——“好喝懒做”; ④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
6.《蒲柳人家》是如何采用倒叙、插叙的?
明确:本文采用倒叙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中伏大晌午”时的故事。先交代何满子被拴,设置悬念,然后一步步解开悬念。中间用插叙表现人物,突出重点,使行文自然流畅。例如,为了照应一丈青大娘“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下文中插叙了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一事,突出了她泼辣刚直、爱打抱不平的性格特点。又如,为了表现一丈青大娘疼爱孙子,插叙有关何满子父母的情况,通过婆媳间的矛盾,再现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
7.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
考点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突出景物(环境)……特点;
(2)渲染了……气氛;
(3)烘托了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
(4)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揭示……(主题)。
3.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1)开头:①暗示社会环境;②奠定……的基调;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暗示、揭示……主旨。
(2)中间: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① 暗示、揭示……主旨;②呼应……
●小试牛刀
1.《孔乙己》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明确: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深刻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为孔乙己的出场作铺垫,预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找出《变色龙》一次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明确:描写了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3.《溜索》文中用不少笔墨写牛,说说这对表现环境和刻画人物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情状,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考点三:人物形象
答题策略: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要抓住对人物的五种描写手法特点分析。如:
运用……描写,用了“××”“×××”等词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谁在……情况下的……心情(感情、性格、精神特点),突出了……(扣主题)。
要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物;同时,人物也能对环境起一定的作用,二者相互统一。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社会环境。
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只有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内心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2.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
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外貌、心理(内心独白)、细节。
(2)侧面描写:
①对比;②环境烘托;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
3.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
(1)小说主人公是谁?
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②揭示或凸显主旨;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语境写一段人物的心理活动)
(1)用第一人称;(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3)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
●小试牛刀
1.读完《孔乙己》,你觉得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温馨提示:分析人物形象①要熟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②要对文中的例子或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寻找答案,不能游离于课本之外 。
2.下列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概括得最恰当的几项是( C )
A.好喝懒做、迂腐穷酸、看不起人、非偷则窃、麻木不仁。
B.穷困潦倒、好喝懒做、满腹经纶、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D.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好为人师、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3.通过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概括这个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
4.《蒲柳人家》运用了哪些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从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作多角度描写。例如,“他有生以来头一回失去自由,心里委屈而又憋闷,两眼直呆呆,双手懒洋洋,一点儿也没有写字的兴致”。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来表现。例如,何大学问本是个粗人,得了外号后,却当真做起了“学问人”。
(3)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艺术性的夸张。例如,“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
5.《孔乙己》是如何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
明确:小说通过小伙计的回忆,将人物和故事集中在咸亨酒店这个典型环境中,巧妙截取情节,逐步完成了对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折的腿,喝完最后一碗酒的凄惨。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魄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6.《孔乙己》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我”是一个12岁的酒店小伙计,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故事真实亲切;
②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③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增加了作品的悲凉意味。
7.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
考点四:探究小说主题
答题策略: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小试牛刀
1.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主题?
明确:
㈠描写一般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改变人民昏迷、麻木的精神面貌。(老板、短衣帮)
㈡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
㈢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
㈣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旧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兼有”)。
2.《溜索》一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讲述马帮飞渡怒江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的沉着、冷静、从容。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姿态。
考点五:鉴赏手法
答题策略:
作用分析:结合主题、上下文的特点来回答。比如:欲扬先抑的作用:把……和……(抑和扬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有吸引力。
常考的写作技巧有: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有伏笔必有照应)、伏笔、衬托、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结合等。
●小试牛刀
1.《孔乙己》全文是如何始终贯穿着对比手法的?
明确:本文通篇使用对比手法。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文中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明确: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构成对比,衬托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 的悲凉处境。
3.小说《变色龙》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明确: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转变,基本上是通过他和大家的对话来刻画奥楚蔑洛夫。除此之外,还运用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4.结合《变色龙》,说说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营造强烈的讽刺效果的。
明确:
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5.《溜索》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绝壁?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们的胆怯作了铺垫。
考点六:标题、段落的作用
答题策略:
1.标题的含义(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1)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两个角度来答题;(2)联系主题来分析,要答完整。
2.标题的作用。
(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暗示主题;(3)做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内容浑然一体;(4)设置悬念(或营造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3.段落的作用。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A.悬念式开头:
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式开头: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
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A.出人意料式结尾
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B.卒章显志式结尾
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C.戛然而止式结尾
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小试牛刀
1.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题目?
明确:本文以《变色龙》为题,就是借这种小动物善于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特点来讽喻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本质,形象而生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讲讲《溜索》开头段的作用。
明确:开篇单刀直入,悬念迭起。“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劈头而来,起笔突兀,并未说明是什么样的声音,让人们充满了疑惑。接着,通过描写首领的表现、马的“迟疑”和牛们的“慢下来”,营造了一种即将有大事发生的气氛,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孔乙己》第9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上文写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快活进行总结,领起孔乙己不在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
考点七:语言赏析
答题策略:
1.这个句子(词语)好在哪里(或:从表达效果上点评句子;或: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2.修辞(妙词、写作手法、句式特点等)+效果词(生动、形象、传神、富有感染力等)+分析(结合文章主题、人物特点、典型事件等等)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含义。
抓住关键词,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由表及里地进行诠释,要把反语说正、婉语说直、比喻义说明白、象征义说清楚。
●小试牛刀
1.《孔乙己》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 “的确”和“大约”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短短的一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2.《溜索》第④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对应教材第26 页旁批)
明确: 第④段文字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如“山不高,口极狭”“心下大惑”“抽一口气”,语言干净、洗练,正面描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通过描写牛们的表现——死也不肯再走与“我”的表现——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侧面衬托了峡谷高峻、险恶的特点。
3.文章第21段“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赏析加线词语。
明确:“飞”“跃”“拐”“弹”等词语,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刻画得非常鲜活。
4.对比赏析《溜索》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明确:第2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第25自然段这句话中的“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考点八:开放性试题(比如联系生活谈感受、阐述观点,或者对某一情节进行延伸扩写)
答题策略:
1.谈感受一定要紧扣主题,注意题干中关于联系生活或阅读体验的要求;
2.延伸扩写题则要在紧扣主题和语境的基础上尽量写得流畅生动,其中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身份特点;
3.阐述观点题须做到这四步:亮观点+谈理由(还可引名言)+联实际(有时题目还要求结合阅读体验)+作总结。
●小试牛刀
1.《孔乙己》的结尾给我们留下悬念,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示例:
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去同情这个社会!作者通过写了一个人,也写了一个社会。
2.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4.《变色龙》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1)继续去别的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2)又遇见了一起类似狗咬人的案件,又做出了相同的处理,或者处理得更圆滑了。
(3)去找普洛诃尔套近乎。
(4)“买”一只小狗送给将军的哥哥。
(5)去赫留金工作的首饰店寻点儿麻烦。
(6)去纠集一批地痞流氓准备殴打赫留金。
5.想象一下,像一丈青大娘他们这样的一家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他们会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推测?
【交流】
我说何满子:如果何满子生活在现代,那么他在班上一定很淘气,但学习成绩一定不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玩中学吧!因为何满子是一个虽很顽皮却有天赋的人,所以我这样想。
我说一丈青大娘:一丈青大娘与邻里之间可能会相处得很好,也可能会相处得很差,这要看她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邻居。因为一丈青大娘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所以也许有的邻居明白她的个性,有的也许不明白。
我说何大学问:何大学问和一丈青大娘一样,要看碰到什么样的人,他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而对他瞧不起的人是不屑一顾的,看不起他的人也许会成为他的敌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