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宁德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7 10:0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德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佾(yì) 寒噤(jīn) 怵惕(chù) 恻隐(cè)
B. 庶人(sù) 嚼过(jiáo) 户牖(yǒu) 呺然(xiāo)
C. 溯源(sù) 自矜(jīn) 脊梁(jǐ) 一篑(kuì)
D. 和弦(xián) 瘟神(wēn) 攥住(zuǎn) 邋遢(lā)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
B. 质胜文则野 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粗野、鄙俗
C. 自矜者不长 ①矜:夸耀 ②长:长久
D. 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3.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虽父之不慈子 ③其未兆易谋
④吴王使之将 ⑤慎终如始 ⑥择善而从之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 D.①④⑤/②/③/⑥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②跨者不行 ③强行者有志
④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⑤自贼者也 ⑥以治天下为事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6.下列文化常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相传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B.孔于开创了私学之风,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他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
C.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民贵君轻”等思想,他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希望通过博爱来创造和谐的社会。
D.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庄子》即《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7.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与自己内心的“魔鬼”对话,显示了他矛盾的心理,但最终还是良知战胜了魔鬼,这表明聂赫留朵夫“复活”的艰难。
B.《大卫 科波菲尔》中米考伯夫妇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他们的热情善良给小科波菲尔
带来温暖,作者对这对夫妇的为人处世持肯定态度。
C.《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讲话,观点鲜明,态度坚决,文中运用了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了毛泽东的豪情和睿智。
D.《别了,“不列期尼亚”》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作者用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中华文明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守正创断,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选流长,博大精深。在个人进取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常“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化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安做好调层设计、讲究方法路径,应当认识到,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其内涵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发展: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随着自身所处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断丰富,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而创新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发展科学文化,提倡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视角、更有效的路径。还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是相铺相成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与科学文化的思想精髓相结合,增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科学文化也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得到滋养,更好发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功能。
(摘编自《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材料二:
“天好",一个沉睡千年的飞天少女,被神秘空间元境唤醒后,回想起千年前之事。当年,洞窟受损,壁画脱落,如今,苏醒过来的她,决定来到人间收集碎片,复原壁画,重佑人间……“天好”不是玄幻小说中的文学人物,而是一个虚拟数字人。过去一年,“天好”以收集壁画碎片为线索,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数学化演绎,持续向世界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在海内外收获了大量青年拥趸。
所谓数字人,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虚拟或仿真人物。数字人陆续涌现,除了“天好”,远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天天”,新华网的“筱竹”、浙江卫视的“谷小雨”、敦煌研究院的“伽瑶”、国家博物馆的“艾雯雯”、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福州三坊七巷智慧街区的“小坊”……他们成化身为文博场所的导游,或成为文化短剧的主角,或担任对外传播的文化大使,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引起年经人的共鸣。
(摘编自《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有删改)
材料三:
第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16日在福建福州开幕。15日晚,大会重要活动《寻梦·坊
巷》沉浸式演出在福州三坊七巷首次上演,通过世遗大会国际平台,向世界展示闵都文化,讲述福州故事、彰显福州魅力。
世遗大会期间,夜色下的三坊七巷化身梦剧场,这个中国都市仅存的“里坊制度活化石”“活”了——依托最新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采用3D楼体投影营造出或明清或当代的场景,当观众跨过立于坊巷北口、由数字科技投射出的“大门”后,便如穿越了在历史时空隧道中不断切换的千百年前的三坊七巷。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本次演出借助三坊七巷的南后街牌坊、风雨廊、宗陶斋爱心树、光禄吟台和南口等特色地标,加之与福州有关的历史名人表演,采用朗诵、音乐、光影、舞蹈、戏曲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还原了古代里坊制度的运行机制,将闽都民俗、生活场景和商业氛围一一呈现。
(摘编自《传统碰上“黑科技"!》)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出来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B.近年来,虚拟数字人陆续涌现,他们的应用领城不断拓宽,这些数字人身上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特点。
C.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这也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D.在《寻梦·坊巷》节目中,“小坊”可以作为演员共同参与表演,这个极具地域特色的节目向世界展示了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9.下列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是( )(3分)
A.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数字人点燃火炬,电子焰火取代传统焰火表演。
B.英国歌唱家用中文歌唱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赢得场上阵阵喝彩。
C.将年画与波普艺术、新港风等设计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产品设计语言。
D.不少知名艺术家在大型文创节目《国宝》中讲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10.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3分)
11.文化遗产是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我们要让文化遗产穿越时光、融入当下,不断“活起来”。请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简要概括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两条途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天气好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们都喜欢棕榈树的姿态,喜欢面对着公园和大海的这栋旅馆那种明快的色彩。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
“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的办公桌就在营业处那头。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
她有点喜欢这个店主。
“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房间里光线很暗,他站在房间另一头的写字台后面。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一个人披着橡胶斗篷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朝咖啡馆走去。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或许她可以沿着墙,从屋檐底下走过去。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
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太太坐在床边。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她端详着自己的侧影,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
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挪动了一下身子,换了个姿势。从她开始说话,他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色渐渐暗了。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还有,我想用银碗吃饭,要点上蜡烛。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噢,别说了,去找点儿东西看吧。”乔治说着,又低头开始看书。
太太向窗外眺望着。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理睬她,依旧看着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她松开手把猫放下来。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注】《雨中的猫》是为数不多反映女性意识的短篇小说。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女性地位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新女性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传统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新女性更象男性,无论是外貌还是行为都是个“假小子”:她们留短发,穿短裙,并像男人一样打高尔夫、驾驶汽车、抽烟喝酒;她们性格开放,工作热情,追逐享乐。《雨中的猫》充分反映了海明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进行的深刻思考。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人物,特别是下雨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由景入情,从而推动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B.由文中妻子和丈夫的对话可知,妻子十分急切地希望解救那只猫,而丈夫只是言语上应答着,实则躺在床上看书,并没有动身的欲望。
C.文章的主体情节是发现猫、寻找猫、渴望得到猫、侍女送猫,故事环环相扣;侍女送来的另一只猫满足了妻子的愿望,也凸显了店主的温情。
D.小说短小精致,语言凝练,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包含了深刻的主题内涵;不同场景蕴含的深层话语内涵,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风格”。
1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处的六处“喜欢” (4分)
14.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 恶得不恐 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复盘康之政,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乃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
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史。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刑、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B.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C.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D.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止确的一项是( )(3分
A.“穷”,解释为”困窘,困厄”,与《送东用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不同。
B“周公”,曾城佐用成王,后制作”礼乐”,与"周公吐哺”中的“周公”系同一个人。
C.“衅",古代指用牲畜的血涂在新制的器物上,文中指把鼓旗甲兵涂上牲血,藏进府库。
D.“卒”,解释为“最终”,与成语“不忍卒读”中的“卒”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贤明的君主在实力越强大时就越恐惧,就算在国家安定、顺利的时候,也会像靠近深渊、
脚踩薄冰一样小心谨慎。
B.武王虽然打败了商朝,但依然害怕,不敢进入殷都,所以才会封赏尧舜等贤君的后人,紧接着又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
C.孔子认为赵氏会昌盛的原因是赵襄子面对取得的成绩不沾沾自喜,相反,面露“忧色”,对现实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D.结尾处引用孔子举起门闩和墨子折服公输般的例子都证明了国家想取得胜利进而维持胜利,武力并不是最重要的。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
(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19.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0~21题。
千秋岁引
王安石①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②,庾楼月,究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③,而今误我秦楼④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王安石: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曾经主持著名的“熙宁变法”。②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战此风”。③华表语:指得道之人唱的“去家千年今来归”的歌曲。④秦楼:代指女子的住处。
2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三句作者运用凝练的笔墨,从声音角度勾勒出一副凄清冷隽的秋光图。
B.“东归燕”两句由眼前所见之景引发身世之感,与下阙忆旧的内容自然相承。
C.末三句宕开一笔,以“思量着”结尾,让人意犹未尽,又引发读者无尽联想。
D.全词虚实结合,声情并茂,情真心切;风格雄浑壮阔,意境苍凉,言近旨远。
21.有人认为此词反映了作者积极人生中的另一面,杨慎也曾在(词品)中评论道:“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请分析本词丰富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报的句子是 , 。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有是 , 。
(4)《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
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5)《敢问夫子恶乎长》中,面对学生询间老师有什么擅长之处这个回题,孟子直接回答的一句是 。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3~25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无时无刻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使这种感情不会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吸,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每个人都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开创事业。许多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一定会追随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23.以上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
24.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25.文本最后一段有两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当你想集中精力学习时,脑子里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涌起各种杂念、烦恼和担忧;人际关系中,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一点小事翻来覆去地想;不管什么时候,脑子总是在转动,处理大量的信息,没有办法放空……这些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精神内耗”。
材料二:精神内耗是一种消极情绪,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寻找人生的出口。
综合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结合你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
1.【答案】C
【解析】A 寒噤(jìn) B 庶.人(shù) D 攥.住(zuàn)
2.【答案】A
【解析】敏:勤勉
3. 答案:C
【解析】C 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 项是省略句,“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B 项是状语后置
句。D 项是定语后置句
4.【答案】C
【解析】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②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③兆:显露迹象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④将:名词用作动词,领兵。⑤慎:形容词用作动词,审慎地面对 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
5.【答案】A
【解析】①大夫:古义,卿大夫;今义,医生。②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③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④无古今异义。⑤贼 :古义,偷东西的人;今义,伤害。⑥无古今异义。
6.【答案】C
【解析】“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
7.【答案】B
【解析】作者对米考伯夫妇既有肯定也有批判。
二、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答案】
8.C 不是“发展科学技术”而是“发展科学文化”;前文不能“说明”后文内容。
9.B《我和你》不是传统文化,且并未进行文化创新。
10.行文思路:开篇提出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的论点(1 分),接着从个人、国家、国际的角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发展的重要意义(1 分),最后从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1 分)。
11.途径:①通过科技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2 分) ②因地制宜,与当地文化遗产相结合(2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答案】
12.C 侍女得到的是店主赠与的猫,这使得她的努力化为泡影,结尾突出了妻子的失落。
13. ① 强调了此时妻子对店主的满意态度(1 分)② 突出了店主的主动热情、优雅以及对工作生活的热爱等优秀品质 (1 分)③ 他的行为举止与丈夫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 分)④ 突出了妻子渴望得到关爱与尊重,体现了女性对自我意识的追求 (1 分)
14.①不同意这种看法。 “不幸的婚姻”这个标题太直白,而且包含的内容太单薄,不丰富 (2 分)②以“雨中的猫”为标题,高度体现了海明威“冰山理论”的特点,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2分) ③因为“雨中的猫”不仅是文章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2 分) ④ “猫”意蕴丰富,孤独无助的美国太太是在这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们都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这个标题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的系列社会问题 (2 分)
(以上答案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答案】
15. B 【解析】“三日之内”表示时间,应该断开,排除 A、D 两项。“赏以书社”对应的是“诸大夫”,“施政去赋”对应的是“庶士”,“河”是“黄河”的意思,“济”是“横渡”的意思,结合句意分析,排除 C 项。
16. D 【解析】“不忍卒读”的“卒”解释为 “尽”、“完”,两个“卒”都是副词。
17. B 【解析】“不敢进入殷都”错误。结合“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及第 2 段其他内容分析,武王是进入殷都之后就封赏和改政的。
18. (1)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的人。
(2)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积累,一天就攻占两座城,灭亡大概要落到我们身上了!
【解析】(1)“出”,释放(1 分);“责”债务(1 分);“振”,救济(1 分);句子意思通顺(1 分)。
(2)“积”,积累(1 分); “下”,攻占(1 分);“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1 分);句子意思通顺(1 分)。
19.贤明的君主,越是国土广大,越是小心谨慎、居安思危(2 分)告诫统治者任何时候都要有忧患意识(1 分)
2【解析】这篇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故概括主旨可抓住文章第 1 段中的关键语句“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理解分析。
参考译文:
贤明的君主,土地越广大越感到恐惧,力量越强盛越感到害怕。凡土地广大的,都是侵削邻国的结果;力量强盛的,都是战胜敌国的结果。战胜敌国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侵削邻国就会招致很多祸患。祸患多了,怨恨多了,国家虽然强大,怎么能不恐惧 怎么能不害怕 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平安的时候就想到危险,在通达顺利的时候就想到困窘,在有所得的时候就想到有所失。《周书》上说:“就像靠近深渊一样,就像脚踩薄冰一样。”这是说做事情要小心谨慎。
周武王战胜了商,进入殷都,还没有下车,就命令把黄帝的后代封到铸,把帝尧的后代封到黎,把帝舜的后代封到陈。下了车,命令把大禹的后代封到杞,立汤的后代为宋的国君,以便供奉桑林的祭祀。此时,武王仍然很恐惧,长叹一声,流下眼泪,命令周公旦领来殷商的遗老,问他们商灭亡的原因,又问民众喜欢什么、希望什么。商的遗老回答说:“人民希望恢复盘庚的政治。”武王于是就恢复了盘庚的政治。散发巨桥的米粟,施舍鹿台的钱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的人。又把比干的坟墓修葺得高大,使箕子的住宅显赫彰明,在商容的闾里竖起标志,士人经过要加快脚步,乘车的人经过要下车致敬。三天之内,参与谋划伐商的贤士都被封为诸侯,那些大夫都赏给了土地,对普通的士人也都放宽禁令,
减免赋税。然后武王才渡过黄河,向西回到祖庙报功。又把马放到华山,把牛放到桃林,不再让马牛驾车服役。又把战鼓、军旗、铠甲、兵器涂上牲血,藏进府库,终身不再使用。这就是武王的仁德。周天子明堂的大门不关闭,向天下人表明没有私藏。只有没有私藏,才能保持最高尚的品德。
赵襄子派人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城、中人城,将军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饭团,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天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 ”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和正当午的日头都维持不了多久。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积累,一天就攻占两座城,灭亡大概要落到我们身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恐怕要昌盛起来了!”忧虑是昌盛的原因,喜悦是灭亡的原因。取得胜利不是困难的事,保持住胜利才是困难的事。贤明的君主凭借这种理念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经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只有有道的君主,才懂得保持胜利。孔子力气那样大,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以力气大闻名天下。墨子善于攻城守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以善于用兵为人所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会依靠谋略使弱小变成强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答案】
320.D “雄浑壮丽”错误
21.①久客异乡、思盼归家的思绪。旅舍客馆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砧上的捣衣之声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角声”“燕”“雁”都寓有久别归家之意。
②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自在生活。(仕途失意的感慨也可得分)
③对无拘无束的百姓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之情。借对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的描写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④历经沧桑后欲寄情山水而不得的痛苦之情,欲在景中寄托情感而不得。
(以上任意答三点即为满分)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积极人生中的另一面”,和“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指的是王安石的什么失意之感。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对于前两者,可以结合黄苏的说法加以理解。
这首词上阕写景,凄冷哀婉,描绘出一派清冷孤寂的秋景图,耳中所闻是砧声、角声一派秋声;目中所见是东归燕、南飞雁。正是在这凄清秋景图中,在这一片砧声、角声里,和触目所及的南飞雁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个久未归家、外出游子的身影。
本词下阕即景抒怀,说的是: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己的生活。风流之事可惜总被抛一边。“当初”以下便从“风流”二字铺展开去,说当初与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
“华表语”用了《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这里的“华表语”就指“去家来归”云云。关于“秦楼”,汉乐府《陌上桑》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楼即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中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因而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这里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因而这几句可视为美人香草式的比兴,其意义远一般的怀恋旧情之名词意至此也已发挥殆尽然。
末尾三句又开一笔作结,说梦回酒醒的时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梦和酒,令人浑浑噩噩,暂时忘却了心头的烦乱,然而梦终究要做完,酒也有醒时。一旦梦回酒醒,那忧思离恨是更深地噬人心胸。这里的梦和酒也不单纯是指实的梦和酒,诗人所“思量着”的,也许是厌倦官场后,渴望归隐田园的想法了。而这也是中国古代诸多官场失意士子们的共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9 分)
【答案】
22.(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3)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4)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四、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答案】
23.①在“无时无刻”后加“不”;②改为“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以上答案每点 2 分)
24.从修辞上看,十六个“一”运用了反复、排比的手法,历数乡土的种种,逐一罗列了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家乡风物的印象之深,牵挂之切。(2 分)从句式上看,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语言富有音韵美,体现了童年生活的的有趣、美好。(2 分)
25.示例:①“每个人都仗着年少气盛”中的“每个人都”改为“不少人”或者“很多人”②“但乡土的梦,却一定会追随他们”中的“一定会”改为“总是”或者“常常”
(以上答案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6.作文解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材料内涵如下:
材料一:罗列了生活中“精神内耗”的具体表现,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精神内耗”现象的关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材料二:提供了对精神内耗的另一个角度的思考,精神内耗也有其积极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