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古人谈读书
——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一
选自《论语》
一、选自《论语》
了解一下有关《论语》知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论语》中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通过简单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了人物形象。其语言简练,浅近易懂,但用意深远,具有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自宋代以后,《论语》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家中排行第二。孔子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并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一、选自《论语》——孔子介绍
一、选自《论语》——孔子视频介绍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一、选自《论语》字词句分析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同“智”,智慧。
识:记住,这里读“zhi"。
厌:满足。诲:教诲。
一、选自《论语》字词句分析
这句话是鼓励人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为耻。这种学习态度能够使人不断进步,避免自以为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于自己知道的知识要有信心,对于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要勇于承认。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一、选自《论语》字词句分析
这句话是告诉人们学习要默默地积累,不厌其烦地学习。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更加深厚。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这句话是告诉人们要乐于教导别人,不厌其烦地传授知识。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思想的体现。
二
选自[ 宋 ] 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一位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他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朱熹从小聪明好学,曾在刘子羽的指导下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他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
二、选自[ 宋 ] 朱熹——介绍
二、选自[ 宋 ] 朱熹——介绍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大师,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在哲学、政治、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刻的造诣。他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也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选自[ 宋 ]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谓:说。
漫浪:随意。
这段话是宋代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到的。他认为,读书需要有三个方面的专注: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焉,眼睛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一,只是随意朗读,就记不住知识,即使能记下来也不会长久。在这三个专注中,心到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心已经专注到了,眼睛和嘴巴怎么可能不到呢?
这段话告诉人们,读书需要有专注和投入,不能心不在焉,也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而随意朗读。只有真正用心去读,才能理解和记忆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心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用心去学,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在读书时保持专注和投入,用心去理解和学习知识。
二、选自[ 宋 ] 朱熹
三
选自[ 清 ] 曾国藩
三、选自[ 清 ]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中国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
三、选自[ 清 ]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和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他的战略和政治思想深受清朝统治者的赏识,被视为清朝的中流砥柱。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且在理学、文学、书法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文被后人广为传颂,被誉为“湘乡派”的代表人物。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选自[ 清 ]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士人:读书人。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这段话是清代曾国藩在《诫子书》中提到的。他认为,读书人读书需要有三个方面的品质: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则不甘心做下流,有识则知道学问无穷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一样,都是没有见识的表现;有恒则没有不能成功的事情。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这段话告诉人们,读书需要有志向、见识和恒心。只有有志向,才能不甘心做下流,有追求卓越的决心;只有有见识,才能知道学问无穷无尽,不断深入学习;只有有恒心,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行。因此,我们应该在读书时注重培养这三个方面的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三、选自[ 清 ] 曾国藩
4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
拓展知识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读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运用。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成为有用之才。因此,他提倡要勤奋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读书与思考的结合。他认为,只有通过思考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因此,他提倡在读书时要多思考、多提问、多探究,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拓展知识
另外,《童蒙须知》中朱熹的读书三到也告诉学生们读书时需要用心专注。他指出,心到、眼到、口到是读书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总之,《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让学生们了解到古人在读书方面的见解和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拓展知识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拓展知识
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和兴趣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和兴趣的建议: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可以设立图书馆、阅读角等场所,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并鼓励学生自由借阅。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引导学生阅读并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和兴趣。
引入有趣的书籍: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引入有趣的书籍开始。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如故事书、探险小说、科普读物等,这些书籍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分享个人阅读体验:可以分享自己阅读某些书籍的体验,讲述书籍中的有趣故事、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对书籍产生兴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和兴趣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和兴趣的建议:
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故事会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活动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在班级中组织阅读小组或读书俱乐部,让学生们可以一起阅读、讨论和分享。
借助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书籍、视频解说等,让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接触阅读,从而增强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和兴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与影视的魅力。
给予正面的反馈和奖励:当学生在阅读方面表现出色时,可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如表扬、鼓励、颁发小奖品等,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动力。同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读书评比活动,评选出“读书之星”等荣誉称号,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荣誉和价值。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拓展知识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类似课文或书籍值得推荐的有:
《训学斋规》:这是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分衣冠、言语、洒扫、读书、杂事等目,对学人子弟的生活起居、学习习惯、道德修养、行为礼节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其中讨论读书学习的部分,是为朱子一生治学经验之谈,历来为后世学者所称道。
《大学》和《中庸》:这两部书都是《礼记》中的经典篇目,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们强调品德修养和思想理念,是古代读书求学的基本著作之一。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拓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