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8 10:4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联系语境、结合字源等方法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童诗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背诵《溪边》。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准备】1.学生熟读课文。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出示单元页)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请看屏幕。
2.谁来读一读单元主题?(出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童年,谁来读一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名读)第一个要素指向阅读方法,第二个指向习作要求。
3.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许多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大家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呢?(出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想象画面。)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5.大家请看,(出示水墨画的图片),用手指着屏幕,用抒情的语气解说:这就是水墨画,水墨画是由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所画出的画,它简约凝练,写意不写实,意境深远,留给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
6.《童年的水墨画》是现代作家张继楼写的一组儿童诗,共6首小诗,课文选取了其中的三首。分别是(贴图片):溪边、江上、林中。
【设计意图:因为本课是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所以在开课伊始,引导学生阅读单元页,把握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了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因为理解句子和理解词语的方法相似,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助于运用这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二、初步感知,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72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教师评价:同学们读得真认真!
2.(带拼音出示词语)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请一位小老师上台领着大家读一读。(借助拼音读)
水墨画 染绿 人影 碎了 浪花 你泼我溅
预设①:学生没有带着拼音读,教师引导:这位同学请你停一下,像老师这样来读,教师范读mò水墨画。
预设②:学生拼读有误,注意在拼读的时候,声母不带调号,听老师读一读,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吧!
3.(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去掉拼音了,你还会读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4.光剩下生字了,你还会读吗?谁来读一读?
5.出示古代“染”的图片:大家猜一猜这是我们今天学的哪个生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预设①:学生答错了。这是你的想法,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②:学生答对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你观察得真仔细!(出示“染”)“染”是会意字,本义指从草木中提取染料配成染液,经过多次染色才能使布匹着色。因为九在古代表示很多次,所以右上是个九字。(点击课件变红)(指导书写)下面我们来写写这个字,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书写,(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染”上下结构,上面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下面的木字横要长,撇捺要舒展。(学生书写)下面请同学们写一个“染”字,注意写字姿势。同学们写得非常认真,写完的同学请坐好。
【设计意图:“染”学生容易出错,从这个字的构字规律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字的本义,出示古代的“染”字,了解这个字每一部分与这个字的联系,从而知道“染”字的本义,右上的“九”字,学生容易加点,强调“九”在古代指很多次,再联系本义理解经过多次染色才能使布匹着色,所以右上是“九”,这样设计学生不容易出错。】
三、溪边垂钓图,读懂难懂的句子,体会色彩美
1.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溪边》这首小诗,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画出你没有读懂的句子。(学生画,老师巡视)
2.谁来说说你画的哪句话?(出示课件: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谁能联系上文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前两行诗句变成绿色)
(生讲述看到的画面“我看到了垂柳是绿的,山溪是绿的,人影也是绿的.......”)通过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绿意盎然的世界。谁还能用其他方法理解这句话?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我还能用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绿绿的垂柳倒映在湖面上,山溪是绿的,就连人影也被染绿了。”)你通过想象画面也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3.诗中还有一种颜色也特别的引人注目?你发现了吗?(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啊!多么美的画面啊?该怎么读呢?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读一读。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前四行,配乐朗读。)
4.作者抓住了一绿一红两种颜色就写出了这幅水墨画的色彩美。板书:色彩美
5.这首诗中还有一句不好懂。(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出示课件:四种方法)谁能借助这些方法来读懂这句话?
预设:学生回答不到位时,如果你是钓鱼的孩子,当你钓上来一条大鱼,你会有什么表现呢?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读懂这句话吗?小结:同学们,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的方法读懂了这首诗中难懂的句子。
6.分层次朗读和背诵
(1)这么美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现在我就要考考大家了,有一些文字悄悄地藏起来了,你还会读吗?谁试着读一读?
(2)你真了不起!又有一些文字悄悄地溜走了,你会能读吗?谁想挑战一下?(举手的同学起立,一起读)
(3)光剩下几个词语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读一读吧!
7.通过你们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在江边钓鱼的情景,如果给“溪边”这幅水墨画取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它溪边什么图?板贴:垂钓图溪边垂钓图,多么有诗意的名字啊!
【设计意图:《溪边》是第一首诗,抓住诗中的难懂的句子,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运用用多种形式朗读和背诵,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
四、江上戏水图,体会动态美
1.过渡:溪边写出了水墨画的色彩美,江边这幅画又美在哪呢?谁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2.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投影出示,动词变红)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描写孩子们戏水的动词)
4.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情景。如果第一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墨画的色彩美,那这首诗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墨画的什么美呢?板书:动态美
5.最后一句话变红: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什么是水葫芦?你见过水葫芦吗?出示小视频:这就是水葫芦。水葫芦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生活在水中。“水葫芦”在这句诗中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在水中戏水,将头露在外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
6.孩子们像水葫芦一样在水中快乐地玩耍,多么开心啊!你能读出来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当这位同学读到“笑哈哈”时,全班同学一起哈哈笑,来表达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7.如果让你给“江上”这幅水墨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我们可以叫江上什么图?(江上戏水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想象到的画面,感受孩子们戏水时的快乐。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诗中一连串的动词,体会诗歌的“动态美”。】
五、林中采菇图,体会形态美
1.欣赏了前两首小诗,让我们再走进第三首,默读第3首小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画出你没有读懂的句子。(学生画,老师巡视)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学生交流)还有吗?(学生交流)(投影出示变红的句子: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这两句话中都有蘑菇、斗笠。这是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呢?
预设:把蘑菇比作斗笠,把斗笠比作蘑菇。看看这两幅图(出图:斗笠和蘑菇)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我发现蘑菇和斗笠的样子很相似。你看作者就是把蘑菇比作斗笠,又把斗笠比作蘑菇,两种事物互为比喻,多么有趣啊!你能读出有趣吗?(指名读这两句话)
3.(粘贴水墨画)同学们这是我画的“林中”这首小诗的水墨画,画上都有什么呀?你能借助这幅水墨画,再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最后一句)这首小诗就是抓住了蘑菇和采蘑菇的小朋友的样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幅水墨画的的形态美。(指着图说)板书:形态美
4.孩子们带着斗笠在林中蹦蹦跳跳地采蘑菇,他们多么开心啊!下面让我们合作读一读这首诗。第一句写的是松林,谁来读?第二句写的是小蘑菇,谁来读?第三句写的是采蘑菇的小孩,谁来读?全班齐读题目配乐:
教师开头引导语:一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了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来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撒下一路欢声笑语。全班读课题,第一位学生读第一句话,第二位学生读第二句话,第三位学生读第三句话。
教师结束语: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吗?如果给这幅水墨画取个名字,可以叫它林中什么图?——林中采菇图
【设计意图:《林中》这首诗,继续引导学生找出不懂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画等方法理解,体会诗歌的“形态美”。】
六、比较发现,三首诗的相同之处
同学们你们看,“溪边垂钓图”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墨画的色彩美,“江上戏水图”让我们感受到了动态美,“林中采菇图”让我们感受到了形态美,这是这三首诗的不同之处,其实这三首小诗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下,你发现了哪些相同之处?(点课件空表)
学生交流总结:(课件内容)这三首诗都有孩子们的笑声,孩子们的活动,孩子们的心情。三首诗都写了农村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但是老师读了很多遍都没有发现“孩子”这两个字,却处处都有孩子的影子。它们藏在哪呢?你能找到它吗?生读句子。把句子变红。
小结:原来“孩子”就藏在这些诗句当中呢!作者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孩子们的玩乐的场景。这样的写法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
《童年是水墨画》还有三首小诗呢,请同学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后三首小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比较异同,从内容上把握三首诗歌的相同之处,体会乡村儿童生活的快乐。通过找“孩子”的身影,体会诗歌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