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氨碱法制纯碱 同步练习答案
1.鱼胆破后使鱼肉沾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苦味,用来洗涤的最好物质是( B )
A.水 B.纯碱 C.食盐 D.食醋
2.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B.干粉灭火器中含有碳酸氢钠,可用于扑灭油、气燃烧引起的火灾
C.碳酸氢钠和柠檬酸、水等混合可制成汽水
D.碳酸氢钠不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化合物。把盐酸滴在草木灰上,产生大量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实验现象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 B )
A.Na2CO3 B.K2CO3
C.KNO3 D.KOH
4.现有10.6 g碳酸钠和8.4 g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其中( A )
A.碳酸钠消耗的氯化氢多
B.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
C.碳酸氢钠消耗的氯化氢多
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
5.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C )
A.碳酸钙用于补钙
B.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C.氢氧化钠用作食品干燥剂
D.氯化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6.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制纯碱,其原理是NaCl+NH4HCO3===NaHCO3+NH4Cl,再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得到纯碱。如图是NaCl、NH4Cl、NaHC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第6题图
A.NaHCO3从溶液中分离出,可采用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B.NH4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20 ℃时,溶解度大小关系是:NH4Cl>NaCl>NaHCO3
D.20 ℃时,100 g水中加入11.7 g NaCl和15.8 g NH4HCO3固体,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可析出7.14 g NaHCO3晶体
解析:NaHCO3的溶解度较小,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可采用过滤方法,A错误。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决于溶解度,比较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要在同一温度下进行,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20 ℃时,溶解度大小关系是:NH4Cl=NaCl>NaHCO3,C正确。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11.7 g NaCl和15.8 g NH4HCO3固体完全反应能生成16.8 g NaHCO3,20 ℃时NaHCO3的溶解度为9.66 g,则析出固体的质量=16.8 g-9.66 g=7.14 g,D正确。
7.[2022·梧州]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海水淡化——利用物质的溶解度不同进行蒸馏分离
B.海水晒盐——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蒸发水分得到粗盐
C.海水制镁——利用碱将镁元素富集,提纯后电解
D.海水“制碱”——利用氨碱法以食盐等原料制取纯碱
8.下列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碳酸钠的溶解度/g 7.1 12.5 21.5 39.7 49.0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g 6.0 8.1 9.6 11.1 12.7
要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应采用的物理方法是( B )
A.冷却结晶 B.蒸发结晶
C.溶解过滤 D.升高温度
9.[2022·泰安]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制碱”体现了化学科学在改造物质中的智慧。如图是某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 )
第9题图
A.该厂最终产品有碳酸钠和氯化铵
B.流程Ⅰ中加入三种溶液的先后顺序不能调整
C.流程Ⅱ过滤后滤液中溶质至少两种
D.氨气在制碱过程中作用是使溶液显碱性,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10.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第10题图
A.流程Ⅰ依次向粗盐水中加入过量C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适量稀盐酸去除杂质
B.流程Ⅱ先吸氨气是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C.上述流程涉及三种基本反应类型
D.流程Ⅵ中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11.下列有关物质的俗名、化学式、类别及常见用途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选项 俗名 化学式 类别 常见用途
A 生石灰 NaOH 碱 作建筑材料
B 石灰石 CaO 氧化物 作食品干燥剂
C 小苏打 NaHCO3 盐 治疗胃酸过多
D 纯碱 Na2CO3 碱 玻璃,洗涤剂的生产
12.如图是工业上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的流程图:
第12题图
上述过程的化学原理为: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H2O+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氨溶于水后会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NH3·H2O),我们从酸碱反应的角度知道:在用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过二氧化碳,其原因是 能够更多、更快地吸收二氧化碳 。
(2)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首先结晶析出的物质是碳酸氢钠,其原因是 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
13.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图:
第13题图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CaO+CO2↑ ,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
为 分解反应 。
(2)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氮气,属于 物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操作a的名称是 过滤 ,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漏斗 。
(4)写出NH4Cl的一种用途 用作氮肥 。
14.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在生活中用途广泛。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1】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试管取适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振荡,溶液变浅红色。结论: 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 。
【探究实验2】能与酸反应
取适量碳酸氢钠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再把燃着的木条迅速伸入试管,木条熄灭,碳酸氢钠和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NaHCO3+HCl===NaCl+CO2↑+H2O 。
【探究实验3】能与碱反应
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用试管取适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如图):(提示:可以选择CaCl2溶液做试剂,通过证明有Na2CO3生成,从而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两位同学分别进行了甲、乙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的目的性区别是 实验乙通过检验反应物证明反应发生,实验甲通过检验产物证明反应发生 。
(2)有同学提出两个实验都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 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在溶液中也产生沉淀 ;要证明有Na2CO3生成,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取少量反应后滤渣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产生无色气体证明有Na2CO3生成,反之则没有 。
第14题图
15.取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51.88 g,逐滴滴加10.6%的碳酸钠溶液。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和混合溶液pH变化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5题图
(1)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2)CD段溶液pH>7的原因是 Na2CO3过量且其溶液呈碱性 。
(3)计算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
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30 g-20 g)×10.6%=1.06 g
Na2CO3+CaCl2===2NaCl+CaCO3↓
106 111
1.06 g x
=
x=1.11 g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氨碱法制纯碱 同步练习
1.鱼胆破后使鱼肉沾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苦味,用来洗涤的最好物质是( )
A.水 B.纯碱 C.食盐 D.食醋
2.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B.干粉灭火器中含有碳酸氢钠,可用于扑灭油、气燃烧引起的火灾
C.碳酸氢钠和柠檬酸、水等混合可制成汽水
D.碳酸氢钠不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化合物。把盐酸滴在草木灰上,产生大量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实验现象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 )
A.Na2CO3 B.K2CO3
C.KNO3 D.KOH
4.现有10.6 g碳酸钠和8.4 g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其中( )
A.碳酸钠消耗的氯化氢多
B.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
C.碳酸氢钠消耗的氯化氢多
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
5.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碳酸钙用于补钙
B.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C.氢氧化钠用作食品干燥剂
D.氯化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6.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制纯碱,其原理是NaCl+NH4HCO3===NaHCO3+NH4Cl,再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得到纯碱。如图是NaCl、NH4Cl、NaHC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6题图
A.NaHCO3从溶液中分离出,可采用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B.NH4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20 ℃时,溶解度大小关系是:NH4Cl>NaCl>NaHCO3
D.20 ℃时,100 g水中加入11.7 g NaCl和15.8 g NH4HCO3固体,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可析出7.14 g NaHCO3晶体
7.[2022·梧州]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淡化——利用物质的溶解度不同进行蒸馏分离
B.海水晒盐——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蒸发水分得到粗盐
C.海水制镁——利用碱将镁元素富集,提纯后电解
D.海水“制碱”——利用氨碱法以食盐等原料制取纯碱
8.下列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碳酸钠的溶解度/g 7.1 12.5 21.5 39.7 49.0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g 6.0 8.1 9.6 11.1 12.7
要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应采用的物理方法是( )
A.冷却结晶 B.蒸发结晶
C.溶解过滤 D.升高温度
9.[2022·泰安]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制碱”体现了化学科学在改造物质中的智慧。如图是某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第9题图
A.该厂最终产品有碳酸钠和氯化铵
B.流程Ⅰ中加入三种溶液的先后顺序不能调整
C.流程Ⅱ过滤后滤液中溶质至少两种
D.氨气在制碱过程中作用是使溶液显碱性,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10.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10题图
A.流程Ⅰ依次向粗盐水中加入过量C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适量稀盐酸去除杂质
B.流程Ⅱ先吸氨气是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C.上述流程涉及三种基本反应类型
D.流程Ⅵ中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11.下列有关物质的俗名、化学式、类别及常见用途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俗名 化学式 类别 常见用途
A 生石灰 NaOH 碱 作建筑材料
B 石灰石 CaO 氧化物 作食品干燥剂
C 小苏打 NaHCO3 盐 治疗胃酸过多
D 纯碱 Na2CO3 碱 玻璃,洗涤剂的生产
12.如图是工业上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的流程图:
第12题图
上述过程的化学原理为: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H2O+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氨溶于水后会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NH3·H2O),我们从酸碱反应的角度知道:在用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过二氧化碳,其原因是 。
(2)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首先结晶析出的物质是碳酸氢钠,其原因是 。
13.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图:
第13题图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
为 。
(2)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氮气,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操作a的名称是 ,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4)写出NH4Cl的一种用途 。
14.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在生活中用途广泛。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1】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试管取适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振荡,溶液变浅红色。结论: 。
【探究实验2】能与酸反应
取适量碳酸氢钠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再把燃着的木条迅速伸入试管,木条熄灭,碳酸氢钠和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探究实验3】能与碱反应
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用试管取适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如图):(提示:可以选择CaCl2溶液做试剂,通过证明有Na2CO3生成,从而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两位同学分别进行了甲、乙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的目的性区别是 。
(2)有同学提出两个实验都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 ;要证明有Na2CO3生成,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第14题图
15.取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51.88 g,逐滴滴加10.6%的碳酸钠溶液。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和混合溶液pH变化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5题图
(1)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CD段溶液pH>7的原因是 。
(3)计算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