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2023.11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准考证号
要填涂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闻叙事是叙述者对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建构的产物,由于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不同于
文学故事的虚构性,新闻叙事表现出不同于文学叙事的诸多特征:一方面,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要求决定了新闻叙述者在叙事中着力规避自我,不发表评论,以营造客观记录事件的假象,营
造新闻的客观真实感。另一方面,语言的线性特征与事件的同时异地、异时同地、异时异地性
相冲突,使新闻叙事在再现新闻事件时不得不框限某一局部事件、重构一系列事件中各分事件
的位置,同时受语言主观性的限制,叙述者的声音不知不觉在新闻话语中回响,以强烈的主体
意识将受众包围,让受众不知不觉中被叙述者所控制。因此,新闻报道中所谓的真实事件实质
上是经“选择”和“重塑”的事件,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背景的意识形态建构出来
的带有主观倾向性的事件。当受众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原事件画上等号时,受众实际上
已被叙述者所包围、所蒙蔽,进入了叙述者的话语圈套,并因此接受叙述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
思想,新闻由此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摘编自李凌燕《新闻叙事: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间的博弈》)
材料二:
在我国,强调新闻的社会功能是传媒界的一大传统。这种传统源于中国几千年来居于主导
地位的文艺理论核心思想一“文以载道”。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文学就被蒙上了浓重的政治
教化色彩。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则云:“故正得失,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提
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自此,无论是刘勰的“圣因文而明
道”,还是柳宗元提出的“文以明道”主张,其实质都是推崇文学教化功能的延续。中国历代
知识分子,正是在“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下,胸怀家国天下,以文字寄托他们经世济民、匡
扶天下的政治主张。
新闻与文学相伴而生,在古代中国,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由于受传统“文以载道”文艺
观的影响,国内新闻界一直重视新闻的“政治教化”“舆论引导”功能。被誉为“中国新闻理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