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7 13:3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自相矛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为小学阶段出现的文言文,它不仅承担着激发学生古文学习兴趣的任务,同时还要渗透学习古文的方法,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小学初步接触到初中深入阅读的过渡。我紧紧扣住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制定出教学目标如下:
1.基于预学情况,借助课文注音,读准“鬻、誉、弗、夫”等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等方法,了解文言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通过表格梳理,了解楚人话中矛盾之处,了解楚人和路人的思维过程,让思维可视。
现结合课堂上对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对本课教材的教学作进一现结合课堂上对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对本课教材的教学作进一步说明:
一)、预学反馈,做思维热身操基于学生预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习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总体目标中提出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能读懂,是迈开文言学习的第一步。小学14篇文言文中每一篇都有“理解大意”的要求。本课要学习的理解文言的方法是“扩词法”,其实这种方法在以前的文言文中就已经渗透过,只是没有特意提出。出示学过的文言文中的词句,引导学生用“组词法”说说加点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原来用“组词”的方法可以理解文言文字义,再继续用这种方法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巩固掌握“扩词理解法”。又复习“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借助注释”等多种方法理解文言,意在让学生掌握多种理解文言的方法。朗读停顿的划分其实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自信。师生合作的“回声读”,是一种无痕的范读指导,指导把自己的理解用声音恰当地展现出来,也在诵读中进一步理解文言。
二)、情境诵读,发现矛盾思维
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文言,有滋有味地学着楚人极尽夸赞矛和盾,引导学生走进楚人和路人的心里,再借助表格理清其中的三层思维:一是诵读楚人的话,了解楚人线性动态思维,卖盾时极尽夸赞盾,卖矛时又极力夸赞矛,但是夸过了头,没想到盾和矛的关系。二是路人的思维,把楚人的两句话结合起来看,便产生了疑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先小组讨论,碰撞思维,理清楚人会有哪些可能 三是再次走进楚人的内心,了解他为何“弗能应也”。因为无论出现哪一种可能,都会暴露楚人话中的错误,因此楚人无言以对。层层递进,矛盾渐渐清晰,思维变得可视。
三)、变换立场,深思“矛”“盾”点。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背后的启示才是精华所在。此板块先引导从商人立场、路人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多元分析,然后运用于实践能发现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并指出矛盾。再理性规劝楚人,对楚人提出各种真诚的劝告,在这样的劝说中,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寓意。而这些深刻道理,完全是学生自己领悟到的,胜过教师讲解百倍。给学生辨析的三个例子中,有一个是文言版,设置梯度,让学生从中选一个矛盾事例进行辨析,体现了分层教学理念。
四)、拓展阅读,感知传统文化
教材中的文言文只是一个例子,文言课堂中习得的方法,要运用于课外大量的自主学习中。韩非子的哲学智慧,为学生开启了思维之门,“自相矛盾”的深刻寓意值得我们永久回味,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浩瀚的大海,正吸引着同学们去阅读、去探索、去传承。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引发学生对卖者言过其实、前后表述自相矛盾的行为的反思
任务一:温故知新,开启思维之旅
1.回顾读过的寓言,说说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教师提示:寓言故事生动短小,却能引起大家的深思,给人以深刻启迪,多读寓言故事,可以训练思维,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矛”“盾”。
3.了解“矛”“盾”的样子与功能,引出下文。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自相矛盾》开启思维之旅。
任务二:预学反馈,做思维热身操
1.出示预习时学生觉得难读的字词,指导识记。(“夫”:读音fú;借助注释理解“夫”是“放在句首,表示将引发议论”。)
2.借助注释,说说你已经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3.回顾以前学过文言中的字义,学习用组词法理解文言
道旁李(道路)溺而不返(返回)
冀复得兔(重复)守株待兔(守候)
提示:你能发现这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吗
(组词理解法)
你用种方法理解
《自相矛盾》中的字词吗
答案提示:
吾矛之利(锋利)吾盾之坚(坚固)
其人弗能应也(应答)
提示: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称赞)”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不能)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存在)
借助字典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4.重点指导朗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尝试读好这句停顿。
(2)出示大部分同学认可的停顿方式,自由诵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练习读好整篇课文的停顿。
5.师生合作“回声读”。
《自相矛盾》课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何如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不可同世而立!)
提示:学生读原文部分,教师读括号内红色部分,做回声,读出楚人极尽夸耀的语气,读出路人的诘问,后来楚人无言以对的变化等,给学生示范,然后交换角色,再次诵读。
6.用自己的话和同桌互讲故事。
任务三:情境诵读,发现矛盾思维
1.创设情境,诵读楚人夸赞盾和矛的话。
(1)借助音乐、PPT,创设出古代集市的热闹场景:楚人是怎么夸自己盾的
(2)楚人又是怎么夸赞矛的
(3)楚人为什么要这样极尽夸张地赞誉自己的盾和矛
2.借路人诘问,发现楚人的矛盾思维。
(1)路人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你们觉得会怎样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究竟会出现几种可能呢
(2)小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
(3)小组交流,教师黑板上呈现思维导图。表格出示四种情况:
(4)这四种可能出现的现象可以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继续合作完成学习单,学生读相关结论的句子。
(5)楚人为何弗能应也?
任务四:变换立场,深思矛盾点
(1)楚人为什么要这样夸赞自己的盾和矛?
(2)同桌讨论,楚人究竟错在哪儿呢?提示楚人错在夸夸其词,言过其实,而且前后的话互相抵触,产生矛盾。
引导从路人角度思考,发现矛盾之处。
(3)联系生活辨析下列广告语,他们有哪些自相矛盾之处?
①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②衣服不要钱,买点返程费样样13元。
(4)你会怎样规劝楚人呢?
预设:生:楚人只卖矛可以这么夸,只卖对也可以这么画,但是不能把矛和盾放在一起夸
生:我想对楚人说你不能太夸大其词了。
生:说话做事不要太绝对,要留有余地。说话做事要想全面,不能顾前不顾后,造成前后矛盾。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因此韩非子这样警示世人,福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任务五:拓展阅读,感知传统文化
1.。出示韩非子封面介绍韩非子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2.介绍韩非子中其他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三人成虎,讳疾忌医,送人沽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
总结:同学们可以试着用上今天学习文言的方法,课后和小伙伴们阅读韩非子的其他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会领悟到很多深刻的道理。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 矛
莫能陷 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课后反思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由学生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温故知新,激发兴趣。再强调寓言中蕴含的寓意给人以深刻启迪的特点,读寓言故事,可以训练思维,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组词法”说说加点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原来用“组词”的方法可以理解文言文字义,再继续用这种方法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的意思,巩固掌握“扩词理解法”又复习“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借助注释”等多种方法理解文言,意在让学生掌握多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朗读停顿的划分其实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自信。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文言,有滋有味地学着楚人极尽夸赞矛和盾,引导学生走进楚人和路人的心里,再借助表格理清其中的三层思维。层层递进,矛盾渐渐清晰,思维变得可视。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背后的启示才是精华所在。此板块我先引导学生从商人立场、路人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多元分析,然后运用于实践,能发现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并指出矛盾。再理性规劝楚人,对楚人提出各种真诚的劝告,在这样的劝说中,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寓意。而这些深刻道理,完全是学生自己领悟到的,胜过教师讲解百倍。给学生辨析的三个例子中,有一个是文言版,设置梯度,让学生从中选一个矛盾事例进行辨析,体现了分层教学理念。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分析“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时范围不够广,另外学生的讲故事训练不够,课下还可以再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