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导入:
清代点评家金圣叹说:“别的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水浒传》中叙事的经典代表章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体味经典的叙事魅力。
学习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完成几个学习任务,在梳理情节、体会环境和细节描写作用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塑造林冲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任务一:为话剧剧幕命名
我校微电影社团计划将将本文改编成微电影,请你从场景切换的角度,用五字短语为相关情节命名,以提示观众接下来的故事情节。
明确:沧州遇故知——密谋害林冲——买刀寻仇敌——接管草料场——风雪夜沽酒——火烧草料场——山神庙复仇——雪夜上梁山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本文按照以人物为中心,双线推进情节,一条是陆虞侯等人设计迫害林冲步步紧逼,另一条是林冲的一忍再忍,忍无可忍之时奋起反抗手刃仇敌。这样双线交织极大丰富了小说的趣味性,使得小说情节结构更加紧凑。
学习任务二:金圣叹自幼喜欢读《水浒传》,他认为《水浒传》中“无数小文子,都有一丘一壑之妙。尤其认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假如你就是这部微电影的编剧,你准备选取那些最典型的镜头,请重点阐述你这样设计的理由。一定要注意精严,注意叙事的逻辑。我们临时将剧组氛围演员设置、环境场景、行为动作和道具四组,请大家先小组讨论,再集体分享。
(一)环境:题目既然叫风雪山神庙,那么风雪当是必不可少的,作者通过正侧面相结合、以及人物的动作和心理等角度来写风雪之大,集中在课文的七八九十四段。有了风雪,才有了他沽酒御寒路遇山神庙,有了风雪才有了草屋倒塌后到山神庙避雪,才有了古庙闻计最终手刃仇敌,雪夜投奔梁山。环境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纷纷扬扬的大雪还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林冲向火时的一段心理描写也反映出他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人物性格,最后,天寒地冻风雪交加中,林冲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屠夫,风雪为故事创设了一个苍凉辽阔的背景。风雪在推动情节、表现人物、营造气氛、提供场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神庙:山神庙位于草料场和市井酒家的路上,林冲买酒时会经过,为后来他避寒、观察火势、隔门偷听提供了最适合的地方,也为陆谦、林冲的相遇提供了合适的空间,促成了情节的发展。而选择市井太过热闹显得不真实,选择草料场林冲则有可能被烧死,都不符合小说的逻辑。作者巧妙构思,就是一定要让林冲知道这是一场阴谋,把他逼上梁山。
(二)道具组:花枪、解腕尖刀和酒葫芦、大石头、火盆、被子。花枪和火盆都表现出林冲做事谨小慎微的特点,解腕尖刀则是其复仇的表现,大石头表现其膂力过人,为后文隔门偷听的做出了科学的假定。火盆和被子都表明林冲想要继续待下去,直到他手刃陆虞侯之后才丢掉,表现其随遇而安的人物性格。因此,物象也能表现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甚至具有象征意义。叙述之严密由此可见。
(三)行为动作
本文使用的行为动词多达19个,比如林冲离开天王堂沽酒随身拿花枪,表现其细心和防备意识,但是等到他看到仇人时,则挺起花枪,奋起杀敌,尤其杀差拨和富安时,注重其快捷、就近使用了“搠”,而杀死陆虞侯,则用扯、剜和提等动作,表现其仇恨。仇人仇敌后,连续用了“穿、系、带、吃、丢、提、出”七个动词,表现其动作的连续性,内心不慌不忙,极度冷静的心理状态。叙述之精细可见一斑。
(四)人员设置
金圣叹还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害怕。作者通过李小二正面衬托林冲的行侠仗义、为人善良,用陆虞侯反面衬托其嫉恶如仇、由忍到狠的性格转变。尤其使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进行切换,使得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李小二是次要人物,但是对于故事情节的推进不可或缺,他和妻子的偷听使得故事情节悬念迭起,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和叙事的艺术性。而后,林冲在古庙内的外视角则“假装不知”,增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些都体现出本文精妙的叙事艺术。
三:思考林冲形象的社会意义。
有人说,自然界的雪不可怕,可怕的是林冲走不出人生的冰雪世界。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能不能从文章的细节中间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风貌?
1. 李小二即便是恩人也怕拖累自己
2. 往常不使钱谋不得这好差事……
3. 火烧草料场后陆虞侯答应替管营邀功
4. 差拨表功表现其心狠手辣
以上细节都表明当时社会黑暗的政治现实,而林冲从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沦落为囚犯,被这些人设计逼上梁山,最直接体现小说官逼民反的社会主题。
小结一下:本课我们通过把握小说的情节、环境、物象、人物、细节等要素,学习鉴赏小说的叙事艺术,探究小说的社会主题。重点体会小说的叙述特征。
作业布置:有人说,林冲也生活在套子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下去之后阅读水浒传6-11回,为林冲写一段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