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每个阶段的诗词风格和内容;
2、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内容和情感;
3、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通过名句赏析及理解重点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新课导入
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词来使学生更加了解其生平和作品的风格。
1、读书壮游时期:《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出塞》
3、陷贼与为官时期:《春望》“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时期:《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本节课要学习的《登高》
模块一:知人论世
杜甫(721—770)字子美,唐代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所作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人誉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模块二:写作背景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王朝再也无法挽回颓势,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孰料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且壮志难酬,登高有感,遂作此诗。三年之后,59岁的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以前的七律,一味追求秀丽典雅,此诗则创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
模块三:初读课文,了解重点字词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回:回旋。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浊酒:未经过滤的酒、不好的酒。
模块四:再读课文,答疑解问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请简单描述。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例:迅疾的秋风
答: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因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深知人难免一死,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颈联中最能表现诗人此时处境的字是哪几个?在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后两联在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万里”“悲秋”“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答: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模块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