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7 《兼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7 《兼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7 17:0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兼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文言句式。
2.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4.比较儒、墨思想中关于“爱”的差异,获得与己相合的方法论。
教学过程
一、理字词
焉能治之 焉:于是
虽父之不慈子 虽:即使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恶施不孝 恶:何,怎么
大夫之相乱家 家:卿大夫的封地
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当察乱之所自起 当:通“尝”,尝试
亏父而自利 宾语前置句
亏:使动用法,使……亏损
二、梳结构,析特点
(1)文章结构
示例:提出问题,治天下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
分析问题,批判现实,指出动乱的根源在“不相爱”
解决问题,从正面立意,假设天下人“兼相爱”的效果
得出结论,也是《兼爱》的总论点
(2)分析文章说理的特点
①运用比喻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
②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正)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反)
③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父子兄弟不慈爱→君臣不慈爱 盗贼乱室→大夫诸侯相攻乱家乱国
④运用假设论证: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⑤运用铺排、反问的句式,论证 “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如第三段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三、明思想
思考:墨子认为如何才能改变“天下之害”?你怎么看待“兼爱则治”的观点的?
明确: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表现在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要解决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就要实行与之相反的方法,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兼相爱”就是普遍地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互相爱,与只知道自爱而不互相爱的做法相对立;“交相利”就是互相使对方得利。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
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思考探究
探究1: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明确: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再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总结。强化了语言表达,表意更加明确。
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探究2:“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请结合当时的背景谈谈它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和效果。
明确: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中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甚至成为与儒家相提并论的“显学”。
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探究3:墨子的“兼爱”思想,因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所以自战国起直至持续时间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一直未被统治者接纳。那么,现在我们重读《墨子》,其“兼爱”思想是否有现实意义?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探究4: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①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天下之人皆相爱”“爱人者此为博焉”等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儒家“仁爱”所追求“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墨子“兼爱”倡导“天下治”的盛世局面,都体现出一种“大同社会”的理想。
③均注重个人内在修养
“仁爱”与“兼爱”都把个人内在修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借此来是实现各自“爱”的理想。
孔子主张要“吾日三省吾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人要养成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墨子主张君子要察明身边人的善行并予以借鉴,看到品行差的人要反省自己,以此修正自己的不足,即使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君子如果想要有所作为,要先修身。
【不同之处】
(1)爱的基础不同
①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站在功利的角度。墨子强调的“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人与人相互帮助,恰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互利互惠”等
②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儒家的爱,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仁”首先见之于“亲亲”,爱始于血缘,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才能去爱众生一切,才能“泛爱众”(双亲——民众——万物)(推己及人——差序格局)
(2)爱的关系不同
①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
②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3)爱的含量不同
①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②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儒家将“仁爱”分为三个等级“亲亲”“仁民”“爱物”,有先后次序和轻重之分。
总结:可“各取所需”,但勿“厚此薄彼”。
可“学以致用”,但勿“急功近利”。
可“弘扬继承”,但勿“全盘照搬”。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