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态,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几十年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人口多,国家底子薄,加之“左”的思想干扰,贫穷落后的状态仍未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 ( http: / / www.21cnjy.com )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难点:社会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剃发留辫,男人的发辨几乎成为近三百年时中国人的代表性装扮。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他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的前面。【原因:主张改革,救亡图存】
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
阅读课文,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哪几个方面的变化?【衣食住俗】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鸦战-1949新中国建立】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俗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服装演变:
演变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特点:打上半殖民地性质色彩】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洋】,有人穿粗布大衫【土】,还有人穿旗袍【老】,学生装【新】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潮】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特点:五花八门,中西服饰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的对抗】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1、中餐
四大菜系 口味特点 特色招牌菜
鲁菜 清香、鲜嫩、味纯 葱烧海参、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奶糖核桃肉
粤菜 鲜、嫩、爽、滑 三蛇龙虎会、龙虎风蛇羹、油爆鲜蟹仁、蝐油鲜菇
川菜 味浓、重辣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一品熊掌、麻婆豆腐、干烧岩鲤
淮扬菜 清淡、味甜 叫花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鲫鱼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饮食的影响。(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居住建筑:随着中国开设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风俗习惯:西俗风尚变革的原因:近代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变化表现: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历史纵横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①,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即今农历
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遇到灾荒,流离失所,冻饿而死于路途中是常有之事。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那时候,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历史纵横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基’’①,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文化大革命”时期,从红卫兵小将到女民兵,都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当时大力提倡艰苦朴素,加上衣料要凭布票购买,人们的衣服很少,衣裤多洗得发白,补了又补,成为“时尚”。衣服式样和衣着习惯在“文革’’时期一度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有的爱美女性就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蓝、黑、灰、绿色调充斥中国街头。
①即连衣裙。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学思之窗
由于粮食和日用品产量有限,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曾经对粮食、食油、布料等实行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工农业产品的增加,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善,政府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现在,人们再也没有花钱而买不到东西的烦恼了。
思考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目前,不少人已不仅仅满足于住房的宽敞,更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台/百户)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录音机 41.16 69.75 72.83 57.63 47.93
影碟机 16.02 37.53
电冰箱 6.58 42.33 66.22 76.08 80.13
洗衣机 48.29 78.41 88.97 90.57 90.52
彩 电 17.21 59.04 89.79 105.43 116.5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提高,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更多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外出旅游,等等。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一、本课测评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自主学习:一、服饰方面
阶段划分 1840-1949动荡的近代 1949-1978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趋势 变化的原因
服饰方面 男装:长袍马挂(传统)、西装、中山装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 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层出不穷 由封闭到开放(个性化) 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相连,有繁琐制度束缚。鸦战打开中国大门,进入双半,社会结构和服饰发生变迁。
二、饮食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
四大菜系 口味特点 特色招牌菜
鲁菜 清香、鲜嫩、味纯 葱烧海参、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奶糖核桃肉
粤菜 鲜、嫩、爽、滑 三蛇龙虎会、龙虎风蛇羹、油爆鲜蟹仁、蝐油鲜菇
川菜 味浓、重辣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一品熊掌、麻婆豆腐、干烧岩鲤
淮扬菜 清淡、味甜 叫花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鲫鱼
糖醋黄河鲤鱼
烤猪
麻婆豆腐 盐水鸭
2、西餐
作为大众饮食,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战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丰富了人民生活。
20年代旗袍尽展女性风姿,
体现改革与创新
中华民国中山装 (干部装)
布拉吉(连衣裙)宽松的短袖、飘飘的褶皱裙、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衬托女性之魅力。
三、居室建筑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北方四合院 江南民居
西式建筑
动荡变化中的
近代社会生活
表现和意义
变化原因
衣:洋布 洋装 中山装
食:西餐
住:欧式洋房
俗: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鸦战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变化原因
表现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衣:多彩多样
食:1987年 :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 安居工程
俗:休闲娱乐多样化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
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
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中西饮食文化的区别:
西方----以营养为最高标准(讲求食物养分的合理搭配以及营养成分是否充分吸收),色、香、味是次要的。
中国----追求味美最为进食的主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女式列宁装。
特点西服领、
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带
一个暗斜口袋。
当时为结婚礼
服。
观上图票证,50-70年代中国人购物(米油布糖盐烟等)都需要国家统一发放的票证,否则买不到东西。思考:国家当时为什么要这些购物票证?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不需要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速增;农业落后,粮食有限;国家实行物资的统购统销政策,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现在,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大发展,;粮油等商品物资充沛,完全可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了。所以,80年代废除了票证制度,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了。
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四合院”: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尽正屋有廊,谓之四合。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的·铁路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可见,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一、铁路与公路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此外,平民百姓若想外出,多为步行。因此,近代以前,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历史纵横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琦善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从京城到广东上任或返回京师,路上所花时间,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若是官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路上走的时间更长。虽然有人乘车或坐轿,有人靠两条腿走,但路途的遥远,旅途的劳累,几乎是所有远行者的共同感受。
【一、铁路】
中国铁路的修建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0世纪90年代,国家更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如今,全国各地前往西藏观光的游客急剧增多,藏红花一类藏药及其他特产也逐渐为人们熟
知。
新中国不仅在铁路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且在机车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学思之窗
近代中国,主要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蒸 ( http: / / www.21cnjy.com )汽机车;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1958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这一年,中国还研制成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机车。20世纪90年代末,高速列车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上奔驰。但目前我国的高速列车还处于研制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段距离。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思考 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公路】从道路交通、汽车工业、能源利用三方面介绍
1、道路交通:新中国成立以前:20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汽车工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1957武汉长江大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历史纵横
20世纪初,汽车进入中国的城市交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久,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但直到1949年,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尚不发达,人们出行大多依赖人力车、畜力车或自行车,甚至靠步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外,还有了出租汽车。不过,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因而中国有“自行车大国”之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汽车的不断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
二、水运与航空
【水运】 1、列强垄断水运局面:鸦片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2、打破: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3、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航空】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
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在中国的发展】19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不过,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在中国的发展】1875年,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 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到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电话用户26万户,普及率仅0.05%。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讯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晶变成日用品,成为百姓离不开的生活帮手。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探究学习总结结
一、本课测评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二、学习延伸
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很晚,但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很快,到2000年总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有的地方高速公路修成后,行驶的车辆很少,看起来是一种浪费。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高速公路是衡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很大。有的高速公路虽然现在利用率不高,但从长远来看,它必定会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它的价值就会显示出来。我们应该有前瞻意识,加大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投入。
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现在还是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不发达的国家,近年来高速公路发展太快,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应该适当地加以控制。
上述两种意见,你赞成哪一种 理由是什么
导言部分从中西方两个角度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中国感受到工业文明的气息。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认识到交通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
本课主要内容是: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通信工具的变迁。
回忆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唐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结合中国南北方地区差异【南方多水路,北方多旱路】请学生总结出【“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特点。
近代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发生巨大变化。分析这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开明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哪些变化?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路,遂搁置修路倡议。19世纪70年代,英美两国商人擅自修建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一条全长14千米的窄轨铁路,不到一年乘客超过15万人,由于清政府反对,不久拆毁。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当斯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将要在我国开辟运输新纪元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狂吼怒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最后竟指令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通过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千米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曲折的根源: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
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詹天佑成为中国近代铁路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关键词。他一生参与、主持修建的关外、新易、京张、粤汉、汉粤川等铁路,成为我国早期铁路典范,为我国铁路路网的规划,线路的勘探、设计、施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周恩来总理评价他是“中国人的光荣”。今天,“詹天佑奖”已成为中国土木工程项目的最高奖项,在世界上亦影响深远。
青藏铁路创造多项世界铁路之最,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的建成刷新了一系列世界铁路的历史纪录。 一、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 二、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千米。 三、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千米。 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五、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八、全长11.7千米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九、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千米,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千米,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于2006年7月试运行。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将北京和香港紧密相连,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地区稳定有重大意义。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
从蒸汽机到悬浮列车,技术上的突破,速度上的突破。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答案提示: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能源利用:一五计划期间,原油增加235%。60年代,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实现全部自给,电力工业也增长很快。中国石油工业的生产和大型油田的建设历程,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认识到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号”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飞的梦想。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1910年,他制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在当年国际飞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偕同助手携带两架飞机返回祖国,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任广东政府飞行队队长。1912年,他驾驶飞机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进行飞行表演,飞机失事壮烈殉职,成为为革命和航空事业献身的英雄,被安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让学生感受其爱国情怀)
指导学生总结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交通便利、快捷,运输量大,利于经济交流,给人民生活带来方便等角度进行归纳。
导入:二工通讯发明:70 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90 年代 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通讯工具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建议从发展经济、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人与人的联系更加方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加进步等角度进行探讨。
答案提示:交通:鸦片战争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火车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铁路营运居世界第四位。公路交通方面,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目前,我国已成为航运大国。
通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1900年南京的电话局是最早的市内电话局,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授课课时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课标要求:1、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教学重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 法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检测】【自主学习】阅读p72-75并思考:1、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2、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3、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知识构建】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英文刊――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刊――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2)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开国人办报之先河。3)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 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4、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 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问题探究1 】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功能:宣传报道 影响:(宣传)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道)及时传递时事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制造社会舆论-通达民情、立言议政、舆论监督。(注意: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避免假新闻、恶意炒作)总之:改变生活,影响观念,促进社会进步。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1)19世纪末(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上海放映“西洋影戏”。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3)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开创了我国有声电影时代。4)1935年,第一部国际获奖的电影《渔光曲》(蔡楚生导,王人美主演)5)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在中国普及,看电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问题探究3】电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电视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功能:宣传报道、娱乐休闲影响:(宣传)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道)及时传递时事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制造社会舆论-通达民情、立言议政、舆论监督;(娱乐休闲)娱乐身心,引领消费。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20世纪90年代初风靡全球(被称为“全球信息网”)。我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优势,功能齐全。②文声像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③链接灵活,能实现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巨大信息源,高速传输,更主动,更便捷,最大限度获取信息。3、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问题探究4】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功能:宣传报道、娱乐休闲、查阅资料、远程服务消极:虚拟性(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影响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垃圾内容(毒害青少年心灵,诱惑犯罪)教育、引导:认识到互联网“工具而非主宰”,自我识别,自我控制【问题探究5】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1)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及时传递信息,催生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2)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特别是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方便快捷、丰富多彩。【对应例题】1、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报业主要创办者是 ( ) A.外国在华传教士 B.清朝政府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D.洋务派2、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办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B.国人休闲方式变化的需要 C.宣传维新思想的需要 D.广播电影发展的推动3、报刊的主要功能有( ) ①报道新闻 ②传播知识 ③开启良知 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 B. ①②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难夫难妻》 D.《一江春水向东流》5、标志着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是( ) A.上海电视台开始试播 B.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C.天津电视台开始试播 D.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播6、从( )年连入第一根Internet专线,到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A.1990 B.1991 C.1992 D.19947、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 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恢复了生机,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下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人民日报》 B.《光明日报》 C.《南方周末》 D.《文汇报》参考答案:A C D B B D A C单 元 小 结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二、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专题表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结提升】近代以来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历史,同时也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它们在大众传媒中可以说各具特色。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视的出现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它以互动高效、双向传受,使人们更主动、更快捷的获取信息。【教学反思】【作业布置】完成本课对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