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渺茫(miǎo) 搽粉(chá) 诓骗(kuānɡ)
B. 玄虚(xuán) 脂粉(zǐ) 拜佛(fó)
C. 宰相(zhǎi) 麻醉(zhuì)慨叹(kǎi)
D. 省悟(xǐnɡ) 脊梁(jí) 倘若(tǎnɡ)
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辨论 流俗 停滞 怀疑 B. 启迪 观察 根据 虚忘
C. 轻信 锻练 来源 女娲 D. 丰富 治学 盲从 程颐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这是安人心之策。如有谣言,也不攻自破。
C. 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有如天崩地裂之势。
D.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 强军事业能否取得重大成就,与军队院校在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进步密切相关。(修改:删去“能否”。)
B. 托老所内,习近平表示,让老年人生活幸福,健康长寿,老有所养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修改:在句首加“在”。)
C. 这次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修改:将“培养”改为“推进”。)
D. 江中制药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五十多吨下降了一倍。(修改:将“一倍”改成“二分之一”。)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 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 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C.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D. 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批驳了“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人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B. 《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作者用充分的事例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C. 《创造宣言》的作者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D.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没有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收集了大量丰富的资料,达尔文决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怀疑。
②在人们求知的道路上,怀疑犹如一粒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绝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
③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哥白尼“日心说”的产生。
④疑之所贵,就贵在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发现真理,让我们举着问号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沉睡的大门吧。
⑤但应当指出的是,任何有效的怀疑,都必须以大量的实际材料为基础。
⑥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A. ③②⑥⑤①④ B. ②⑥③⑤①④ C. ②①③⑤⑥④ D. ⑤①③②⑥④
8.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汲取 吸收 学习)知识,使自己________(学识 学问 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2)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________(材料 素材 材质)。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创造力 创意感)。
9.观察漫画,完成练习。
(1)请概述漫画内容。
(2)请结合下面的材料,写一段话解说漫画的创作意图。
2021年4月2日,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发布了“睡眠令”。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教育部要求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
(摘自《新京报》)
10.学校在举行“上好人生必修课”主题教育活动,你将作为班级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1)参与讨论。
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之后,学校围绕“规则来了,我们怎么看”这一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你的见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作小诗。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参加者借校园的蜡梅和松树,写一首四行小诗,表达其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气节。小宁同学已经写了两行,请你根据题意,续写两行。
你笑于冰天雪地,
吐露出迷人的芳香;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见疑、科学释疑。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 给加粗的字注音:钥匙 ______ 灼 ______
(2) 本段文字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3) 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1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本文1--5段在摆出敌方的论点论据后,用______的方法进______批驳;6---8段,用______的方法进行______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2)6-8段作者是怎么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3)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第一段反复承认“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实际是在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吊起读者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其中“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拚命硬干的人”主要指历史上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如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D.“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
(4)本文语言特点?结合特点从第一段中任选两词进行分析说明。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但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求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都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因为那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可是,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用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说就是去“批判”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儿。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得用上孔夫子的一句话,叫“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还会出现无声的微笑。
(有删改)
(1)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读书的三种姿势 特 点 缺 点
“躺着读” 是一种休息、消遣、享受 ①
“坐着读” 需要一丝不苟、反复钻研 ②
“站着读” ③ 无
(2) 文中介绍读书的三种姿势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3) 下面是给读书的第二种姿势补充的几则论据,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薛煊)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C.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D. 少年范仲淹夜以继日地认真读书,传说他曾五年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4) 结合下面材料和选文,说说材料中的学者戴震是用哪一种姿势读书的?请简要分析。
【材料】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怀疑与学问》
14.请以“自信就是力量”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100字左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正确;
B.“脂粉( zǐ)”读作“ zhī”;
C.“宰相(zhǎi)”读作“zǎi”;
D.“脊梁( jí)”读作“jǐ”;
答案:A
本题考查字音,多为易读错、多音字、形近字,难度不大.
考查的内容多为课文内出现的基础字,着重考查常用的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形声字.贵在平时积累、辨析.
2.【答案】D
【解析】A辨应为辩,B忘应为妄,C练应为炼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C项,望文生义,“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此处应改为“一马当先”。
A项,使用正确,“开卷有益”指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
B项,使用正确,“不攻自破”指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D项,使用正确,“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解答】
B项修改有误,应将“老有所养”放在“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之前。
故选B。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据种类,作答时,需正确掌握各种论据的表现形式,然后结合各项内容具体分析。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名人事例,大家熟知的社会事件,都是事实论据。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等都是道理论据。
【解答】
ABD这三项均为具体的事例,所以是事实论据。
C项,这句话是作者的一种看法和观点,所以是道理论据。
故选C。
6.【答案】C
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排序能力,及正确地理解语段内容,在语段中正确地衔接上下文,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做这类题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关键性词语,语句要通顺,语意要连贯。解答句子排序试题,要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解答】
本题不难,结构为总分总。
②是总说句,总领下文。
⑥是③⑤①的总说。
④句是总结句。
因此,②⑥③⑤①④的顺序就出来了。
故选B。
8.【答案】(1)汲取 学识 (2)素材 创造力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句意选词填空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常见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作答。
【解答】
(1) 吸收,指接纳、接受。 “汲取”指吸取。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所以应该说:汲取知识。学识,即学问和知识。学问,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才学,指才能和学问。一般说学识渊博。
(2)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材质,指材料的质地。知识应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创造性,是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意感,指创立新意的能力。这里强调拥有“创造性”。
9.【答案】(1)学生头顶各种压力,被淹没在题海和试卷中;他正在试卷上飞速地书写,桌子的侧面写着“朝五晚十——全日制”。漫画反映了学生平常的学习压力大,缺乏充足的睡眠时间。
(2)漫画反映了当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反映了学生学习负担太重;反映了当前学生睡眠严重不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做这类题应首先仔细观察图画由几部分组成;特别要注意看文字表述部分,然后联系现实展开想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说漫画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
10.【答案】(1)示例:教育不能没有惩戒,惩戒也需在法律的规范下施行。
(2)示例:风雪能压弯你的躯干,/却冲不淡你的芬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某一话题表达观点的能力。表达观点的时候,观点一定要鲜明,不可含糊其辞,有些还需要做一些阐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等等,使自己的观点表述得更具体、丰富。此题只需要表明自己的看法。
(2)本题考查续写诗句的能力。续写要看示例,续写要把握好语境,改写要注意变化。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前言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此题给出的两句是赞颂蜡梅,续写的诗句可赞颂松树。
11.【答案】【小题1】yào shi zhuó
【小题2】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小题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李四光的名言,属于道理论据。列举华罗庚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
【解析】1.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注意“钥匙”的读音。
2.本题考查理解语段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语段的中心论点在开头语句或结尾语句。结合内容可知,本段的论点应改是第一句: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3.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结合语段内容可知,引用李四光的名言,属于道理论据;列举华罗庚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一观点。
12.【答案】驳论证;直接;正面立论;间接;D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论证内容的理解,文章的第①、②两段,鲁迅先生揭示出了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为作者的批驳树了靶子.文章的③至⑤段,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驳倒敌论.
(2)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第⑥段作者针锋相对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证明自己的观点.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D项是错误的,“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不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分析含义.
(4)本题考查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特色突出了鲁迅杂文的特点:尖锐犀利,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像匕首、像投枪.文章第一段,作者开篇即谈“从公开的文字上看”,暗示大家,国名党还有很多没有公开的秘密;“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一个“总”字告诉大家夸耀不是现在的事,由来已久了.句句讽刺,犀利的语言揭示国名党的反动本质.
答案:
(1)驳论证 直接 正面立论 间接
(2)第⑥段从正面树立起自己的论点,与敌方观点争锋相对;然后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从古至今,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D
(4)本文的语言尖锐犀利,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比如“公开”,暗示大家,国名党还有很多没有公开的秘密;“总”字告诉大家夸耀不是现在的事,由来已久了.
这篇议论文首先摆出了作者要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接着运用举例论证批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作者的正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中心论点
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要有具体的事例,道理论证要运用定律、公式、名言警句等论证论点;对比论证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论证,比喻论证是用人人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13.【答案】【小题1】①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②思路是被动的 ③提高认识,发现问题
【小题2】不可以。因为这三种读书姿势的介绍顺序,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是逐层深入的逻辑顺序。
【小题3】A
【小题4】戴震用的是“站着读”的姿势。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时,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自己的头脑去批判,他是批判地接受知识,属于“站着读”。
【解析】1. 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
躺着读的缺点,在第一段结尾“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可概括为: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坐着读的缺点,在第四段“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可提取“思路是被动的”来填空。站着读的优点在后一段,“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可概括为:提高认识,发现问题。
2. 本题考查文章层次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文章从三方面写读书的不同姿态: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唯此才能与书本权威做平等地对话和精神交流。“躺”,是一种休闲的在场姿态。“坐”,是一种凝神静思的姿态。“站”,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这三种读书的姿势是逐层提高的,因此顺序不能互换。
3. 【分析】
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论据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证明论点。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再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解答】
读书的第二种姿势,即“坐着读”,意思是强制自己心无旁骛地读。
A项,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与“坐着读”相符。
B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C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是“站着读”。
D项,少年范仲淹夜以继日地认真读书,传说他曾经五年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只是说明范仲淹读书的勤奋刻苦。
故选A。
4.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解答时应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材料内容来分析。戴震问师,是因为他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这种读书方法与“站着读”是相通的。即文中的“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儿”。
14.【答案】示例:老师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正是如此,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想要成功,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自信心,就没有了指路的明灯;没有自信心,就没有了迈向成功的阶梯。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自信心,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自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要求,并且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将所构思的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注意要用简洁的语言,以“自信就是力量”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