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元素与物质分类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人们用DNA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的纳米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与纳米粒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2.2016年11月,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成功发射.该火箭主发动机中所用的液氧(O2)属于( )
A.单质 B.氧化物 C.化合物 D.有机物
3.“分类”始出《书·舜典》附亡《书》序:"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强电解质
A Cu2(OH)2CO3 H2SO4 NaHCO3 CuO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食盐水
C NaOH NH3 CaCl2 MgO 酒精
D KOH HNO3 胆矾 CaO 熔融硝酸钾
A.A B.B C.C D.D
4.利用交叉分类法可对物质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NaOH、Na2CO3、NaHCO3、NaCl、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分为同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 )
①钠的化合物 ②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 ③电解质 ④钠盐 ⑤钠的含氧化合物
A.①④ B.③④ C.②⑤ D.①③
5.《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制作豆腐的流程:“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硙碎、去渣、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酸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浆主要是豆类蛋白质与水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B.取少量豆浆于试管中稀释,用“激光笔”照射,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
C.用“煎成”后的豆浆制作豆腐,其蛋白质仍然具有生理活性
D.豆浆中加入盐卤汁或石膏,可凝聚成豆腐,其原理与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类似
6.纳米材料粒子的直径为1﹣100nm.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纳米材料属于相同数量的是(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7.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分别是:Na2S2O3叫硫代硫酸钠;CaSx 叫多硫化钙;BaO2叫过氧化钡.根据上述命名规律,K2CS3应读作( )
A.三硫代碳酸钾 B.多硫碳化钾
C.过硫碳酸钾 D.超硫碳酸钾
8.对于HD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受热条件下,HD能还原氧化铜
B.HD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HCl和DCl气体
C.是一种非金属单质
D.是一种化合物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Na2O2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
C.当光束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是因为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0-9~10-7m之间,对光线的散射形成的
D.电解质受热熔化形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是电离
10.向含有c(FeCl3)=0.2mol L﹣1、c(FeCl2)=0.1mol 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黑色金属氧化物与Na分离开
C.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带正电荷
D.当光束通过该分散系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11.下列物质所属类别正确的是( )
氧化物 酸 碱 盐
A CuO HCl NH3 H2O Na2SO4
B CO2 CH3COOH 火碱 Cu(OH)2
C H2O HBr 纯碱 BaSO3
D MnO2 HClO 生石灰 CaCO3
A.A B.B C.C D.D
12.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合物是( )
A.Al(OH)3 B.NaAlO2 C.AlCl3 D.Al
13.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多少,可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
B.根据含氧酸分子中所含氢原子个数,可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
C.汽油、漂白粉、氨水、盐酸均为混合物
D.氢氧化钙、硫酸钡、醋酸、食盐水均为电解质
14.将40℃的饱和硫酸铜溶液升温至50℃,或者温度仍保持在40℃而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在这两种情况下均保持不变的是( )
A.硫酸铜的溶解度 B.溶液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溶液中Cu2+的数目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不能通过滤纸
B.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00nm但大于1nm,能通过滤纸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D.将氯化铁浓溶液和氢氧化钠浓溶液混合,能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
B.氯化铁用于止血与胶体的聚沉有关
C.胶体和溶液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D.KCl溶液、水和淀粉溶液都属于分散系
二、综合题
17.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1)如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 (填序号)
A.交叉分类法 B.树状分类法
(2)以H、O、S、N、K、Ba六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分别将其中一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填写于下表相应类别中: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化学式
(3)从上表酸及碱中各选出一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并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操作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
(3)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稀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
19.日常生活和生产与化学紧密相连.
(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粒度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不稳定,会分层 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2)把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回答下列问题.
①可以利用 鉴别水溶液和胶体.
②60℃左右时,在淀粉胶体中加入淀粉酶,装入半透膜袋里,系紧袋口,并把它悬挂在盛有蒸镏水的烧杯里充分反应.从半透膜里析出的物质是 ,该操作的名称是 .
(3)生活和生产中常用到胶体的性质,请看下述几例:
①手指不慎被玻璃划破,可从急救箱中取氯化铁溶液应急止血,其原理是 .
②水泥和冶金工厂常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以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这种作用运用了 原理.
20.胶体粒子往往通过吸附可以带有电荷,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一般非金属氧化物胶体胶粒带负电荷,如土壤胶体,金属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带正电荷,如氧化铁、氢氧化铁等,请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下列化肥中的含氮量是相同的,那么施用下列化肥,在作物中的吸收效果最差的是 .
①碳酸氢铵 ②硝酸铵 ③硫酸铵
(2)在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氧化铁而影响产品质量.解决方法可以把这些陶土和水一起搅拌,使微粒直径为10﹣9~10﹣7m,然后插入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正极聚集 .
(3)Fe(OH)3胶体也可这样制取:将Fe(OH)3固体粉碎使粒子直径在10﹣9~10﹣7m之间,并悬浮于水中,再向悬浮液中加入适量FeCl3溶液,即可制得Fe(OH)3胶体,试述加入FeCl3溶液的作用 .
21.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河北省一些明胶企业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出售给浙江绍兴某些制药企业,最终变成药用胶囊进入患者腹中.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由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往往含有超标的重金属Cr,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1)①已知Fe(CrO2)2中铬元素是+3价,则其中铁元素是 价.CrO2﹣是一种酸根离子,则Fe(C
rO2)2属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②明胶的水溶液和K2SO4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都不稳定,密封放置沉淀
b.两者均有丁达尔现象
c.分散质微粒可通过滤纸
(2)胶体是一种均匀混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如
①肥皂水中透过强光,可以见到光带.这种现象称为 ;
②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氯化钠,产生红褐色沉淀,这种现象叫做 ;
③用半透膜把氢氧化铁胶体中含有的NaCl分离出来的方法叫做
④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去除大量烟尘 .
⑤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解:按照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100nm;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悬浊液、乳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100nm,所以B正确;
故选B.
【分析】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与纳米材料数量级做对比解答.
2.【答案】A
【解析】【解答】液氧(O2)是元素O形成的分子中的一种,属于单质,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氧气的组成判断属于单质即可.
3.【答案】D
【解析】【解答】A、Cu2(OH)2CO3是碱式碳酸铜,属于盐不是碱;CO2属于非电解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食盐水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氨气属于氢化物,不属于酸,酒精属于非电解质,故C不符合题意;
D、KOH是碱,硝酸属于酸,胆矾属于盐,CaO是碱性氧化物,熔融硝酸钾是强电解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Cu2(OH)2CO3属于盐,CO2属于非电解质;
B.食盐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C.氨气不属于酸,酒精是非电解质。
4.【答案】D
【解析】【解答】①都含有钠元素,属于钠的化合物,①说法符合题意;
②NaCl、Na2SO4与硝酸不反应,②说法不符合题意;
③均属于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都能导电,均属于电解质,③说法符合题意;
④Na2O是氧化物,NaOH是碱,④说法不符合题意;
⑤NaCl不含氧元素,⑤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①NaOH、Na2CO3、NaHCO3、NaCl、Na2SO4均是钠元素的化合物;
②NaCl、Na2SO4与硝酸不反应;
③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④Na2O是氧化物,NaOH是碱;
⑤NaCl不含氧元素。
5.【答案】C
【解析】【解答】A.豆浆是主要是豆类蛋白质与水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A不符合题意;
B.豆浆是胶体,稀释后同样有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能看到光亮的通路,B不符合题意;
C.豆浆中含豆类蛋白质,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不可逆,不具有生理活性,C符合题意;
D.电解质溶液能够使胶体聚沉,豆浆中加入盐卤汁或石膏,可凝聚成豆腐,发生了胶体的聚沉,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也是发生了胶体的聚沉,两者原理类似,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依据胶体的性质分析,C项中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不可逆,不具有生理活性。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溶液的微粒直径为小于1nm,浊液的微粒直径大于100nm,胶体微粒的直径为1﹣100nm之间,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的超细粉末粒子,纳米材料粒子的直径为1﹣100nm,与胶体的微粒直径相当,
故选C.
【分析】根据溶液、胶体、浊液微粒的直径判断,胶体微粒的直径为1﹣100nm之间,纳米材料粒子的直径与胶体的微粒直径相当.
7.【答案】A
【解析】【解答】解:Na2S2O3可看作硫酸钠(Na2SO4)中一个氧原子被一个硫原子代替,故称硫代硫酸钠;
CaSx可看作硫化钙(CaS)中硫原子数目增加,故称多硫化钙;
BaO2可看作氧化钡(BaO)中增加一个氧原子,故称过氧化钡;
而K2CS3的可看作是K2CO3中三个氧原子被三个硫原子代替,和Na2S2O3 命名原理一样,为三硫代碳酸钾.
故选A.
【分析】首先分析已知三种物质名称的由来,进而抽出共性信息来对比K2CS3的组成,直接命名.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A.HD为氢气单质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故A正确;
B.氢气在氯气中 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HD为氢气单质在氯气中 燃烧生成HCl和DCl,故B正确;
C.HD为氢气,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故C正确;
D.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HD为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A.HD为氢气单质具有还原性;
B.HD为氢气单质在氯气中 燃烧生成HCl和DCl;
C.HD为氢气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
D.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HD为单质.
9.【答案】B
【解析】【解答】A.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
B.Na2O2属于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B符合题意;
C.当光束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是因为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0-9~10-7m之间,对光线有散射作用,形成丁达尔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电解质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形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是电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过氧化钠和水反应除生成氯化钠和水之外,还有氧气生成,所以不是碱性氧化物,属于过氧化物。
10.【答案】D
【解析】【解答】解:A.三氧化二铁为红棕色,由题意知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故A错误;
B.胶体、溶液都可以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故B错误;
C.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容易吸附带正电的阳离子而形成带电的胶体微粒,故C错误;
D.所得的分散系是胶体,而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故当光束通过该分散系时,有光亮的通路,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三氧化二铁为红棕色;
B.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nm,介于1nm﹣100nm,属于胶体;
C.胶体不带电;
D.所得的分散系是胶体,而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
11.【答案】A
【解析】【解答】A、CuO属于氧化物,HCl属于酸;NH3 H2O属于碱;Na2SO4属于盐类,A符合题意;
B、Cu(OH)2属于碱,不属于盐,B不符合题意;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类,不属于碱,C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属于氧化物,不属于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是对物质分类的考查,掌握各个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为酸;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是碱;由金属阳离子(或NH4+)与酸根离子组成的是盐。
12.【答案】A
【解析】【解答】A.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与水,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水,故A正确;
B.NaAlO2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氯化钠和水,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故B错误;
C.AlCl3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或偏氯酸钠和氯化钠和水,但不与盐酸反应,故C错误;
D.Al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与氢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但Al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判断,中学常见的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主要有:
①两性物质:Al2O3、ZnO、Al(OH)3、Zn(OH)2、氨基酸、蛋白质等;
②多元弱酸的酸式盐:NaHCO3、KHS、KHSO3、NaH2PO4等;
③弱酸的铵盐及其酸式盐:(NH4)2S、NH4HS、(NH4)2CO3、NH4HCO3、CH3COONH4等;
④某些具有两性的金属:Zn、Al等;
⑤某些非金属:Si、S等;
⑥其它一些物质.如:a、某些盐类物质既与酸反应,又与碱反应;b、个别酸性氧化物SiO2;c、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H2S、HI等与氧化性酸反应、与碱反应;
d、具有氧化性酸:浓H2SO4、HNO3等与还原性酸反应、与碱反应,以此解答本题.
13.【答案】C
【解析】【解答】A、最外层电子数少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氢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但为非金属元素,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酸分子中电离出的氢离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故B不符合题意;
C、 汽油、漂白粉、氨水、盐酸均由不同物质组成,为混合物,故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硫酸钡、醋酸在水溶液或是熔融状态下导电,属于电解质,但是食盐水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并不是根据核外电子数目多少来划分的;
B.一元酸和多元酸的划分标准是酸可以电离出的氢离子的个数而不是所含氢原子的个数;
C.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D.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会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14.【答案】C
【解析】【解答】因温度升高了10℃度,硫酸铜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的溶液,但是溶液的成分并没有变化,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并没有变化.
维持温度不变,硫酸铜的溶解度不变,但无水硫酸铜能与水结合,溶剂减少,析出溶质,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溶液的成分发生变化,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减少,但溶质的质量分数并没有变化.
故选:C.
【分析】根据温度升高了10℃度,硫酸铜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的溶液,但是溶液的成分并没有变化;根据在饱和的溶液中无水硫酸铜,硫酸铜的溶解度不变,但无水硫酸铜能与水结合,溶剂减少,析出溶质,溶液的成分发生变化.
15.【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是浊液,浊液不能通过滤纸,故A正确;
B、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00nm但大于1nm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能通过滤纸,故B正确;
C、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故C正确;
D、氯化铁浓溶液和氢氧化钠浓溶液混合,能得到氢氧化铁沉淀,不是氢氧化铁胶体,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A、根据浊液的概念与性质;
B、根据胶体的概念与性质;
C、根据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D、根据氯化铁浓溶液和氢氧化钠浓溶液混合,能得到氢氧化铁沉淀.
16.【答案】D
【解析】【解答】A.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征性质,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 氯化铁水解产生氢氧化铁胶体,氯化铁用于止血与胶体的聚沉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
C. 胶体和溶液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胶体粒子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溶液溶质粒子直径小于1nm,浊液粒子直径大于100nm,故C不符合题意;
D. KCl溶液不是胶体、水不是分散系,淀粉溶液属于分散系,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征性质;
B. 电解质遇胶体发生聚沉;
C. 胶体和溶液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D. 分散系是混合物、水是纯净物;
17.【答案】(1)B
(2)H2SO4或HNO3;Ba(OH)2或KOH;BaSO4、Ba(NO3)2、KNO3、K2SO4(任写一种);H2O、NO、NO2、SO2、SO3、BaO、K2O(任写一种)
(3)Ba(OH)2+H2SO4═BaSO4↓+2H2O
【解析】【解答】解:(1)常见的分类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图中所示的分类方法为树状分类法,故答案为:B;
(2)由H、O、S、N、K、Ba六种元素中的两种或者三种元素:组成的酸有硫酸、硝酸、亚硫酸、亚硝酸等;组成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组成的盐有硫酸钡、硝酸钡、硫酸钾等;组成的氧化物有水、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氧化钾等,故答案为: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化学式 H2SO4 或HNO3 Ba(OH)2 或KOH BaSO4、Ba(NO3)2、 KNO3、K2SO4(任写一种) H2O、NO、NO2、SO2、SO3、BaO、K2O(任写一种)
(3)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H2SO4═BaSO4+2H2O,故答案为:Ba(OH)2+H2SO4═BaSO4↓+2H2O(或2KOH+H2SO4═K2SO4+2H2O).
【分析】(1)根据纯净物的分类方法完成;(2)根据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概念写出以H、O、S、N、K、Ba六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3)能够反应的酸碱有:氢氧化钡与硫酸、氢氧化钾与硫酸等,写出其中的一个方程式即可.
18.【答案】(1)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2)用一束光照射液体,如果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有胶体生成
(3)先生成红褐色的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为黄色
【解析】【解答】解:(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故答案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2)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
故答案为:用一束光照射液体,如果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有胶体生成;
(3)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H2SO4溶液,H2SO4电离出的SO42﹣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H+使Fe(OH)3沉淀溶解,会观察到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故答案为:先生成红褐色的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为黄色;
【分析】(1)考查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利用加热条件下促进FeCl3与水作用得到红褐色胶体: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2)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3)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H2SO4溶液,开始时胶体发生聚沉,多量H+使Fe(OH)3沉淀因中和反应而溶解。
19.【答案】(1)B
(2)丁达尔效应;麦芽糖;渗析
(3)电解质氯化铁使血液中蛋白质胶体凝聚;电泳
【解析】【解答】解:(1)散系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分散系,由“纳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则该混合物属于胶体,所以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胶体的性质,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较大,不能通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故答案为:B;(2)①胶体和溶液的区别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备,可以据此来鉴别二者;
故答案为:丁达尔效应;②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萄糖是小分子,能透过,可用渗析提纯胶体;
故答案为:麦芽糖;渗析;(3)①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加入电解质会中和电荷,使胶体产生聚沉;
故答案为:电解质氯化铁使血液中蛋白质胶体凝聚;②胶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可用来除尘;
故答案为:电泳.
【分析】(1)由“纳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米的材料,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2)①鉴别水溶液和胶体方法是丁达尔现象;②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会水解成小分子,可透过半透膜,但酶作为蛋白质留在半透膜袋内;(3)①血液是胶体,能发生聚沉;②胶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20.【答案】(1)②
(2)陶土
(3)Fe(OH)3吸附Fe3+,使之成为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同性相斥,粒子之间不易聚集,从而成为稳定的Fe(OH)3胶体
【解析】【解答】解:(1)选项中的铵盐中有铵根离子的盐可以被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而硝酸根离子是阴离子不能被土壤胶粒吸附,因此在含氮元素相同条件下施用效果最差的是NaNO3,故答案为:②;(2)金属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带正电荷,陶土和水一起搅拌,使微粒直径为10﹣9~10﹣7m,形成胶体微粒吸附带负电荷的离子,插入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正极聚集的是陶土,
故答案为:陶土;(3)加入FeCl3溶液的作用:Fe(OH)3吸附Fe3+,使之成为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同性相斥,粒子之间不易聚集,从而成为稳定的Fe(OH)3胶体,故答案为:Fe(OH)3吸附Fe3+,使之成为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同性相斥,粒子之间不易聚集,从而成为稳定的Fe(OH)3胶体.
【分析】(1)土壤胶粒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带正电荷的粒子,所以吸附的应是铵根离子,氮肥的肥效必须是氮元素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才能起到效果;(2)金属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带正电荷,陶土和水一起搅拌,使微粒直径为10﹣9~10﹣7m,形成胶体微粒吸附带负电荷的离子;(3)Fe(OH)3胶体粒子的结构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并在表面选择吸附了许多Fe3+.题中Fe(OH)3粒子,悬浮于水中但表面没有吸附Fe3+,它是不能稳定存在的.故应向悬浊液中加入含Fe3+溶液.
21.【答案】(1)+2;盐;C
(2)丁达尔效应;聚沉;渗析;电泳;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解析】【解答】解:(1)①Fe(CrO2)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总的负价是﹣8价,铬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2个铬原子化合价是+6价,所以铁元素化合价是+2价;Fe(CrO2)2是由亚铁离子和CrO2﹣组成的盐,故答案为:+2;盐;
②a.胶体较稳定,溶液是稳定的,故A错误;
b.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B错误;
c.胶粒和溶液都可透过滤纸,故C正确;
故答案为:c;(2)①肥皂水是胶体,故肥皂水中透过强光,可以见到光带.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故答案为:丁达尔效应;
②胶体遇电解质溶液能发生聚沉,故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氯化钠,产生红褐色沉淀,这种现象叫做聚沉,故答案为:聚沉;
③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可以,将胶体和溶液用半透膜分离的方法叫渗析,故用半透膜把氢氧化铁胶体中含有的NaCl分离出来的方法叫做渗析,故答案为:渗析;
④胶粒带电,故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向着电极的一方移动,此性质为电泳,故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去除大量烟尘即利用的是电泳的性质,故答案为:电泳.
⑤制备Fe(OH)3胶体是将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氯化铁即水解为氢氧化铁胶体和HCl,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 (胶体)+3HCl,故答案为:FeCl3+3H2O Fe(OH)3 (胶体)+3HCl.
【分析】(1)①根据正负总化合价之和相等进行分析;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②a.胶体较稳定;
b.溶液无丁达尔效应;
c.胶粒可透过滤纸;(2)根据胶体的常见性质有丁达尔效应、电泳、聚沉、渗析和胶体的制备方法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