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氮的循环(含解析) 同步测试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氮的循环(含解析) 同步测试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17 14:5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氮的循环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NH4Cl和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说明可以用加热NH4Cl和NH4HCO3固体的方法制氨气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C.NH3遇到浓盐酸产生白烟,说明二者发生反应生成白色固体
D.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2.中国和瑞典的科学家共同发现了治疗非典的新方法:吸入一氧化氮可快速改善重症非典患者的缺氧状况,缓解病情.病毒学研究同时证实,一氧化氮对非典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有关N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O任意排放会造成大气污染
B.汽车尾气、制硝酸工厂的废气均含NO
C.NO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唯一直接原因
D.NO分子所含电子总数为奇数
3.从高温热浪到暴雨洪水,近年来全球多地频频遭遇罕见极端天气,造成重大损失。加强气候适应、应对气象灾害成为人类社会需要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的排放会导致酸雨(即pH<7的雨水)的形成
B.燃煤中加入石灰石,可以减少SO2、CO2等污染环境的气体排放
C.汽车使用的燃油质量越高,排放的汽车尾气中NO、NO2的含量越少
D.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4.下列关于铵盐和氨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中常使用的氮肥都是易溶于水的;②生产中使用的尿素不属于有机物;③铵态氮肥可以与草木灰混合施用;④铵态氮肥在使用时宜深施盖土,避免受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元素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存在的(  )
A.O B.Cl C.N D.Fe
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C.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制器皿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D.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有白色沉淀,则通入的气体可能是NH3
7.下列关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Na2O为淡黄色固体,MgO为白色固体
B.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可用与TiCl4溶液反应制取金属Ti
C.铁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铁与浓硝酸不反应
D.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金属镁
8.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
X Y Z
A Fe FeCl3 FeCl2
B NH3 NO NO2
C Na NaOH Na2CO3
D S SO3 H2SO4
A.A B.B C.C D.D
9.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A.透明澄清的溶液中:、、、
B.氨水溶液中:、、、
C.的溶液中:、,、
D.无色溶液中:、、、
10.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Fe FeCl2 Fe(OH)2
B.S SO3 H2SO4
C.CaCO3 CaO CaSiO3
D.NH3 NO HNO3
11.下列反应属于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
A.与氯化氢反应 B.硝酸工厂用氧化制取
C.由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 D.雷雨时空气中的转化为
12.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是吸烟、汽车尾气及垃圾燃烧等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但是这种最常见、最简单的气体小分子在生物体内却是一种重要的信使分子,具有保护心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下列关于NO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NO是无色气体 B.NO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
C.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 D.NO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作氧化剂
13.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的试剂瓶中,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说明可用浓硫酸干燥HI
C.足量铁与稀硝酸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说明稀硝酸不能氧化Fe2+
D.常温下,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说明浓硫酸不与铝反应
14.常温下,下列气体组合中能稳定共存的是(  )
A.CO和O2 B.SO2和H2S C.NO和O2 D.NH3和HCl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水中的溶质是NH3 H2O
B.NH3有碱性,所以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C.所有的铵盐都易溶于水,且受热易分解
D.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与铁、铝均不反应,所以可用铁制的容器来储存和运输
16.下列关于N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O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B.含等质量的氧元素的NO和CO的物质的量相等
C.常温常压下,NO不能与空气中的O2直接化合
D.NO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二、综合题
17.现在,很多家庭自备有干粉灭火器,它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干粉(主要含有磷酸二氢铵)来灭火.灭火器的罐体有铝合金和铁质的,前者的使用年限约是后者的6倍.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碳可利用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来代替,该气体是   .
(2)磷酸二氢铵(NH4H2PO4)溶于水时与NH4NO3 相似,会出现明显的   (填“升温”或“降温”)现象.
(3)NH4H2PO4 在灭火时的作用之一是:它受热分解后在可燃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的覆盖层.其灭火原理是   .
(4)为了变废为宝,报废灭火器中的NH4H2PO4可作为 (填写字母标号)使用.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料
(5)用化学知识解释.两种罐体的使用年限为什么不同?   .
18.研究PM 2.5、SO2、NOx等,对监测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取某样本用蒸馏水处理制成待测液,其中所含离子的化学组分及其浓度如下表:
离子 K+ Na+ NH4+ H+ SO42﹣ NO3﹣ Cl﹣
浓度/mol L﹣1 4×10﹣6 6×10﹣6 2×10﹣5 a 4×10﹣5 3×10﹣5 2×10﹣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此待测液中c(H+)浓度a为    mol/L.
(2)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①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的高温会引发N2和O2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NOx能形成酸雨,由NO2形成酸雨的主要反应是   (写离子方程式).
(3)为减少SO2的排放,常采取的措施有:
①在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可以起到固硫的作用,SO2被吸收后转化成一种硫元素的最高价态的化合物,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
②吸收烟气中的SO2,以下物质可作吸收剂的是   (填序号);硫酸工业中的尾气SO2可以循环利用,写出SO2转化为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a.NaOH b.H2SO4 c.NaHSO3.
19. 1902年德国化学家哈伯研究出合成氨的方法.
(1)某温度时,N2与H2反应(可逆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
①写出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B.在密闭容器中加入28gN2、6gH2,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kJ
C.由图可知,断开1molN≡N键与3molH﹣H键吸收的能量和小于形成6molN﹣氮氢键所放出的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
(2)在一容积为4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4molN2和1.2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中NH3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据图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平均反应速率 (H2)为    mol/(L min),平衡时,c(N2)为   .
(3)哈伯因证实N2、H2在固体催化剂(Fe)表面吸附和解吸以合成氨的过程而获诺贝尔奖.若用 分别表示N2、H2、NH3和固体催化剂,则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过程可用如图表示.吸附后,能量状态最高的是    (填字母序号).
20.已知:4NH3+6NO5N2+6H2O,某小组同学按下列流程探究不同催化剂对NH3还原NO反应的催化性能.

若控制其他条件均相同,在催化反应器中装不同的催化剂,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
气体,通过一定体积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进行检测.
(1)NH3与稀硫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为了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    
21.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下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1)A中加入的物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B中加入的物质是   ,其作用是   。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   ,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氨气,但是氯化氢和氨气又会重新化合生成氯化铵,所以不能用来制取氨气,故不符合题意;
B. 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有强氧化性,可以把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故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也可能含有亚硫酸根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C.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故符合题意;
D.铁和硝酸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实验室制取氨气原理是加热铵盐与碱的混合物,也可以加热浓氨水,或者浓氨水与生石灰混合,或浓氨水与氢氧化钠混合均可制取氨气。
(2)注意由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与大部分金属反应,但产物不产生氢气,而是N的氧化物。
2.【答案】C
【解析】【解答】解:A.NO有毒污染空气,所以不能排放在空气中,故A正确;
B.汽车尾气主要是氮氧化物,硝酸制备是利用氨气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汽车尾气、制硝酸工厂的废气均含NO,故B正确;
C.尾气中的NOx是会造成光化学烟雾,但不是唯一因素,碳氢化合物也可以,故C错误;
D.NO分子所含电子总数氮原子和氧原子所含电子数之和,电子总数=7+8=15,电子总数为奇数,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NO有毒污染空气;
B.汽车尾气主要是氮氧化物,硝酸制备是利用氨气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C.NOx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的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D.NO分子所含电子总数氮原子和氧原子所含电子数之和.
3.【答案】D
【解析】【解答】A.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的排放会导致酸雨的形成,酸雨是 pH<5.6的酸性降水,A不符合题意;
B.燃煤中加入石灰石,当煤燃烧时产生的SO2气体与高温CaCO3分解产生的CaO及空气中O2反应产生固体CaSO4留在炉渣中,从而避免了酸雨的形成,但CO2是空气的成分,而不属于大气污染物,B不符合题意;
C.汽车排放的尾气中NO、NO2是在气缸内空气的N2、O2在高温下反应产生NO,NO进一步被氧气氧化产生NO2,这与燃油质量的无关,C不符合题意;
D.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及固体粉尘的产生与排放,因此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酸雨的形成是由于二氧化硫和含氮氧化物排放过量,形成的,通常正常雨水pH约为5.6,酸雨pH小于5.6
4.【答案】B
【解析】【解答】①农业生产中常使用的氮肥都是易溶于水的,①项符合题意;
②尿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物,②项不符合题意;
③铵态氮肥不可以与草木灰混合施用,是因为二者混合使用后,会产生氨气,氨气易挥发,造成氮元素的损失,③项不符合题意;
④铵态氮肥受热易分解,在使用时宜深施盖土,避免受热,④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的组合为①④,
故答案为:B。
【分析】①氮肥易溶于水;
②尿素属于有机物;
③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生成氨气,造成氮元素损失;
④铵态氮肥受热易分解。
5.【答案】B
【解析】【解答】解:A.自然界中存在氧气、臭氧,所以O可以存在游离态,故A不选;
B.Cl最外层电子为7,易得到,易被还原,从而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B选;
C.自然界中存在氮气,所以N可以以游离态存在,故C不选;
D.Fe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游离态存在,少量陨石中含有游离态铁,故D不选;
故选:B.
【分析】游离态是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化合态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形式存在,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与元素的活泼性有密切的关系,活泼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活泼的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据此解答.
6.【答案】C
【解析】【解答】A.浓硫酸能按水的组成比脱去蔗糖中的氢、氧元素,使蔗糖出现发黑现象,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A不符合题意;
B.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溶于硝酸使溶液呈黄色,B不符合题意;
C.铝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进一步的反应,C符合题意;
D.亚硫酸酸性弱于盐酸,故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有白色沉淀,则是钡盐沉淀,若通入NH3,氨气、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铵根、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被钡离子沉淀为亚硫酸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
C.铝和浓硝酸发生“钝化”;
D.考虑亚硫酸酸性弱于盐酸,弱酸不能制强酸,盐和盐之间可发生复分解反应。
7.【答案】D
【解析】【解答】A、Na2O为白色固体,MgO也是白色固体,A不符合题意;
B、钠性质非常活泼,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不能用钠与TiCl4溶液反应制取金属Ti,B不符合题意;
C、铁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是因为常温下铁发生了钝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
D、镁是活泼金属,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金属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Na2O为白色固体;
B.金属钠加入溶液中,先与H2O反应;
C.常温下,浓硫酸能是铁钝化;
D.根据金属的制备原理分析;
8.【答案】A
【解析】【解答】解:A、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铁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和锌反应生成铁,故A正确;
B、NO2不能生成NH3,故B错误;
C、Na和水反应生成NaOH,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Na2CO3不能直接得到Na,故C错误;
D、S和O2反应生成SO2,在催化剂的条件下SO2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3,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Fe FeCl3 FeCl2 Fe;
B、NO2不能生成NH3;
C、Na2CO3不能直接得到Na;
D、S和O2反应生成SO2.
9.【答案】D
【解析】【解答】A. 、、、 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可大量共存,A不符合题意;
B. 氨水溶液中: 、、、 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可大量共存,B不符合题意;
C. 的溶液呈酸性, 、,、 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都不和H+反应,可大量共存,C不符合题意;
D. 、 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S和SO2,不能大量共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 、、、 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可大量共存;
B. 、、、 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可大量共存;
C. 、,、 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都不和H+反应,可大量共存;
D. 、 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S和SO2,不能大量共存。
10.【答案】C
【解析】【解答】A.铁与氯气反应只能生成氯化铁,A不符合题意;
B.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B不符合题意;
C.两步均能实现,C符合题意;
D.NO不与H2O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Cl2具有强氧化性,与可变价态金属反应时生成最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
B.硫与O2反应只能生成SO2;
C.CaCO3高温分解产生CaO和CO2,CaO能与SiO2反应生成CaSiO3;
D.NO与H2O不反应;
11.【答案】D
【解析】【解答】A.氮的固定是指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 与氯化氢反应生成NH4Cl,不属于氮的固定,A不符合题意;
B.硝酸工厂用 氧化制取 ,不属于氮的固定,B不符合题意;
C.由 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不属于氮的固定,C不符合题意;
D.雷雨时空气中的 转化为 ,属于氮的固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氮的固定是指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 与氯化氢反应生成NH4Cl,是化合态变成化合态;
B.硝酸工厂用氧化制取,是化合态变成化合态;
C.由 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是化合态变成化合态;
D.雷雨时空气中的 转化为 ,是氮的固定。
12.【答案】C
【解析】【解答】A.通常状况下,NO是一种无色气体,A不符合题意;
B.NO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遇到氧气转变为二氧化氮,会引起光化学烟雾, B不符合题意;
C.NO遇到氧气转变为二氧化氮,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只能用排水法收集,C符合题意;
D.NO中氮元素为+2价,化合价可以降低,因此能表现出氧化性、作氧化剂,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一氧化氮具有还原性,空气中的氧气具有氧化性,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难溶于水,因此选择的是排水法收集气体
13.【答案】A
【解析】【解答】A.浓硝酸不稳定,光照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所以浓硝酸要避光保存,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选项A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浓硫酸也具有强氧化性,HI被浓硫酸氧化生成碘单质,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HI,应该用五氧化磷固体干燥HI,选项B不符合题意;
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如果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酸,硝酸根离子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常温下,浓硫酸和铝发生发生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阻止进一步氧化,该现象为钝化现象,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浓硝酸见光易分解;
B.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HI具有强还原性;
C.硝酸是氧化性酸,与变价金属性反应生成高价态;
D.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反映实质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致密氧化物薄膜。
14.【答案】A
【解析】【解答】A、CO和O2常温下不反应,
B、SO2和H2S常温下反应生成硫单质和水,故不选B;
C、NO和O2常温下反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故不选C;
D、NH3和HCl常温下反应生成氯化铵,故不选D;
故答案为:A;
【分析】A.常温下一氧化碳与氧气不反应;
B.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硫化氢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NO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
D.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
15.【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氨水溶液中溶质氨气,而不是一水合氨,故A错误;
B、氨水呈碱性,氨水种的一水合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而氨气本身是中性分子,故B错误;
C、铵盐都易溶于水,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C正确;
D、浓硫酸、浓硝酸与铁、铝发生钝化,而钝化是化学反应,而不是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氨水溶液中溶质氨气;
B、氨水呈碱性;
C、铵盐都易溶于水,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D、浓硫酸、浓硝酸与铁、铝发生钝化,而钝化是化学反应.
16.【答案】B
【解析】【解答】A.NO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A不符合题意;
B.NO和CO含有相同质量的O元素,则二者O元素的物质的量相同,则NO和CO的物质的量相同,B符合题意;
C.常温常压下,NO可以和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C不符合题意;
D.NO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 NO 的物理、化学性质解答该题,
17.【答案】(1)氮气
(2)降温
(3)隔绝氧气
(4)D
(5)铁在空气中容易生锈,铝在空气中能被氧气氧化成一层致密而坚硬的氧化物薄膜,对铝起保护作用
【解析】【解答】解:(1)二氧化碳可利用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来代替,该气体是氮气,故答案为:氮气;(2)磷酸二氢铵溶于水时吸热,能使环境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降温;(3)NH4H2PO4 受热分解后在可燃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的覆盖层.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答案为:隔绝氧气;(4)磷酸二氢铵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答案为:D;(5)铁在空气中容易生锈,铝在空气中能被氧气氧化成一层致密而坚硬的氧化物薄膜,对铝起保护作用,所以两种罐体使用年限不同,故答案为:铁在空气中容易生锈,铝在空气中能被氧气氧化成一层致密而坚硬的氧化物薄膜,对铝起保护作用.
【分析】(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2)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3)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以灭火;(4)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5)铁在空气中容易生锈,铝在空气中能够形成保护膜.
18.【答案】(1)1×10﹣4
(2)N2+O2 2NO;3NO2+H2O═2H++2NO3﹣+NO
(3)CaSO4;a;2SO2+O2 2SO3
【解析】【解答】解:(1)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K+)+c(Na+)+c(NH4+)+c(H+)=2c(SO42﹣)+c(NO3﹣)+c(Cl﹣)结合图表数据计算得到氢离子浓度c(H+)=1×10﹣4 mol/L,
故答案为:1×10﹣4 ;(2)①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的高温会引发N2和O2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2+O2 2NO,
故答案为:N2+O2 2NO;
②NOx能形成酸雨,由NO2形成的酸雨为硝酸型酸雨,硝酸溶液中含有的主要离子有H+、N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NO2+H2O═2H++2NO3﹣+NO,
故答案为:3NO2+H2O═2H++2NO3﹣+NO;(3)①在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可以起到固硫的作用,SO2被吸收后转化成一种硫元素的最高价态的化合物,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亚硫酸钙被氧气杨宏伟硫酸钙,CaO+SO2+O2=CaSO4,最高价态的化合物为CaSO4,
故答案为:CaSO4;②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a、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氢钠或亚硫酸钠,故a正确;
b、硫酸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故b错误;
c、NaHSO3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故c错误;
故选a;
硫酸工业中的尾气SO2可以循环利用,写出SO2转化为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O2 2SO3,
故答案为:a;2SO2+O2 2SO3.
【分析】(1)依据溶液中电荷守恒计算;(2)①高温会引发N2和O2反应生成一氧化氮;②氮氧化物形成酸雨是硝酸型酸雨,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①钙基固硫法:CaO+SO2+O2=CaSO4;②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生成亚硫酸氢钠或亚硫酸钠,二氧化硫被氧气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
19.【答案】(1)N2(g)+3H2(g) 2NH3(g)△H=﹣92KJ/mol;abc
(2)0.0375;0.05mol/L
(3)B
【解析】【解答】解:(1)①△H=放出的能量﹣吸收的能量=508KJ/mol﹣600KJ/mol=﹣92KJ/mol,故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H=﹣92KJ/mol,
故答案为:N2(g)+3H2(g) 2NH3(g)△H=﹣92KJ/mol;②A.使用催化剂能降低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热效应,故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故a正确;B.由于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故在密闭容器中加入28gN2、6gH2,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kJ,故b正确;C.由图可知,断开1molN≡N键与3molH﹣H键吸收的能量和为508KJ,小于形成6molN﹣氮氢键所放出的能量600KJ,故c正确;D.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反应放热,故d错误.故选abc;(2)根据图象分析平衡时氨气的浓度为0.1mol/L,时间为4min,所以依据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得到:v(H2)=v(NH3)= × =0.0375 mol/(L min);平衡时氨气的浓度为0.1mol/L,即△c(NH3)=0.1mol/L,而浓度的该变量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故△c(N2)=0.05mol/L,而氮气的初始浓度为0.1mol/L,故平衡时,c(N2)为0.05mol/L.故答案为:0.0375;0.05mol/L;(3)由于化学键的断裂要吸收能量,故活化状态B的能量高于初始状态A的能量,而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初始状态A的能量高于末态C的能量,故B的能量最低高,
故答案为:B.
【分析】(1)①△H=放出的能量﹣吸收的能量;②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且为放热反应,使用催化剂能降低正逆反应的活化能,据此分析;(2)根据v(H2)= c(NH3)进行计算;(3)化学键的断裂要吸收能量,且该反应放热.
20.【答案】(1)NH3+H+=NH4+
(2)溶液显色所需要的时间.
【解析】【解答】(1)NH3与稀硫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3+H+=NH4+,故答案为:NH3+H+=NH4+;
(2)溶液显色的时间不同,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不同,故答案为:溶液显色所需要的时间.
【分析】(1)氨气是碱性气体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反应实质是氨气和氢离子结合生成铵根离子;
(2)催化剂不同催化效果不同,可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过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测量并记录的溶液显色的时间.
21.【答案】(1)NH4Cl和Ca(OH)2;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碱石灰(或CaO);除去NH3气流中的水汽
(3)黑色粉末部分逐渐变为红色;2NH3+3CuO N2+3H2O+3Cu
(4)出现无色液体;氨水;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无水硫酸铜变蓝
【解析】【解答】(1)此实验是为了实现NH3和CuO的反应,故装置A应产生NH3,因此试管A中的固体应为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U型管中,应装有干燥剂,用于除去NH3中混有的水蒸气;
(3)装置C中NH3与CuO反应生成Cu、N2和H2O,故可观察到装置C内黑色固体变为红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 N2+3H2O+3Cu;
(4)装置D中冰水的作用为冷凝,故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装置D中出现无色液体,该无色液体为氨水;检验氨水时,可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可观察到试纸变蓝色;检验试管D中的水时,可用无水硫酸铜,可观察到白色固体变蓝的现象;
【分析】(1)此实验是为了实现NH3和CuO的反应,故装置A应产生NH3,据此作答;
(2)U型管中应装有干燥剂;
(3)根据装置C中发生的反应,确定实验现象;
(4)根据装置D的用途确定其现象,以及确定装置D中收集到的物质;由物质的成分确定检验方法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