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名师导学: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名师导学: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04 09:2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1) 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2) 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3)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新课导入
  古老的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道路上,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了辉煌,但终如落日一样,走到了生命的暮日。但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犹如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阻挡着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落后的中国,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堪一击。但是,沉睡在迟暮的中国大地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却在隆隆炮声中惊醒过来,开始环视这个世界,猛然间发现中国已经落后得太多,于是乎,这批知识分子开始奋起直追,向自己的对手学习,寻求着抵御外侮、奋发图强的道路。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首先学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达标
1. 1840年10月,林则徐在给道光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密折中指出:“自道光元年(1821 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由此可见他 (D)
                  
① 批评朝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② 主张利用海关税收加强海防建设 ③ 视“制炮造船”为“制夷”的重要手段 ④ 希望扭转鸦片战争的被动局面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 材料没有提及闭关锁国政策。
2. 19世纪40年代,魏源等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了初步认识,认为是 (A)
A. 军事技术落后 B. 社会制度滞后
C. 政治腐败 D. 思想观念陈旧
解析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 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都属于军事技术。
3.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C)
A. 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B. 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D. 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解析 材料中的“模仿……西方器物”、“以新卫旧”、“难以挣脱传统”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口号。
4.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来实现的是 (B)
A. 机器生产 B. 议会制度
C. 军事技术 D. 科技教育
解析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包括变革清朝的政治制度。
5. (2014年徐州模拟卷)康有为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秋董氏学》中说:“无教者,谓之禽兽;无道者,谓之野人。道、教何从 从圣人。圣人何从 从孔子。”康有为的真实意图是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A. 对孔子要绝对服从
B. 弘扬儒家思想文化
C. 借助儒学宣扬西学
D. 维护封建王朝统治
解析 中国封建势力强大,儒学影响根深蒂固,改革阻力很大,决定了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6.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C)
A. 民主共和思想 B. 三权分立学说
C. 君主立宪思想 D. 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 康有为代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7. (2014年扬州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拟卷)“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所表达的观点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相似 (B)
A. 魏源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胡适
解析 材料观点认为“君为主”必须是“尧 ( http: / / www.21cnjy.com )舜之君”方可,而“民为主”则会产生纷繁复杂的问题,只有“君民共治”才可以“上下相通”,两全其美。据此可以判断此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应该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8.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B)
A. 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 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 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 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解析 康有为是维新派人物,主张政治改革,其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结合。
9. (判断正误)某个时期,在学校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之间的如下对话:
师曰: 欧人之割我土地,侵我权利,为不少矣,然则如之何
生答: 尽心教育,养成国民之勇武,然后可以生存。
师曰: 尔等对国家为如何
生答: 我亦国家之一分子也,岂敢委靡
师曰: 噫!优胜劣败,天然之公理,我能自强,欧人复何惧哉 诸生其勉!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A)
解析 从师生对话中可以看出双方都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爱国主义思想,对民族危亡的局势忧心如焚,痛心疾首,希望能够挺身而出挽救民族危亡。从老师所言“优胜劣败,天然之公理”可以看出对话应该发生在维新变法时期。
10. (判断正误)某学者曾提及: 一群志趣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苦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魏源。 (B)
解析 材料所言“不中不西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即西之新学派”应是指康有为的理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将儒家传统学说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结合起来,以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力,减少变法的阻力,形成了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1. (2014年徐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拟卷)“《海国图志》是倾注着魏源多年心血、承载着他无限希望的时代巨著,刊行后却问津者寥寥。而且一些顽固守旧官僚对之肆加攻击,甚至主张将之付之一炬。”《海国图志》遭到顽固势力攻击的主要原因是它 (C)
                  
A. 重视儒家学说 B. 主张经世致用
C. 倡导学习西方 D. 介绍西方史地
解析 当时只有个别知识分子被鸦片战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败所震惊,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而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说,冲破了传统“华夷观”的羁绊,在当时为封建顽固守旧势力所不容。
2. (冲A)《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泛流传,但是在日本却大受欢迎,重刻、翻译、各取所需的版本很多。此书未能在中国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C)
A. 士大夫们不重视
B. 相同的著作很多
C. 缺乏社会环境
D. 缺乏物质基础
解析 《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此时的中国虽然经历了鸦片战争,但是天朝上国的迷梦还存在于大部分人心中。
3. (2014年南京模拟卷)左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夫在《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中说:“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 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材料中所说的“制度……过渡”在近代中国应始于 (A)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解析 材料较长,又难以读懂,但实际上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很简单,即近代中国何时开始学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变法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二阶段,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大幕。
4. (2014年盐城模拟卷)19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天演”、“淘汰”、“物竞”、“天择”等术语铺天盖地见诸于当时的报刊杂志,许多人甚至用这些词汇给自己或儿女取名,以表示信奉进化论。以下人物中最早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的是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 “天演”、“淘汰”、“物竞”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择”等术语均源自于生物进化论,最早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的是严复。此题的难处在于只有人像,没有姓名,学生对后三位历史人物的长相不熟悉,人教版教材上也没有严复的头像。
5. (冲A)洋务派与顽固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B)
A. 政治的民主化 B. 救亡图存
C. 经济的工业化 D. 思想的自由化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借鉴外国的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等;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基本上是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其共同话题只能是救亡图存。
6.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C)
A. 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 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C. 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释历史
D.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史学分析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二、 非选择题
7. (2014年徐州模拟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材料三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魏源提出了什么思想命题
(2) 根据材料二,魏源认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魏源认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方法(途径)是什么 他是怎样做的
(4) 从材料看,魏源对外国人的认识尚存在什么偏见 原因何在
解析 本题考查魏源思想这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点。第一、二问难度不大,均可以用材料原文或课本基础知识直接回答;答第三问前半题要从材料三中找答案,后半题回顾课本知识答魏源的事迹,也不难;难在答第四问,由于课本上没有具体表述,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也鲜有提及,学生没有印象或根本想不到魏源有什么“偏见”,解题时完全要从材料中找出有效信息。魏源把外国人称为“夷”,说明他尽管认识到“外夷”军事技术的先进并破天荒地提出了“师夷”之说,但他还没有彻底摆脱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闭关锁国状态下的虚骄自大心态,没有彻底摈弃“天朝上国”、鄙视外夷的传统华夷观念。
答案 (1)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http: / / www.21cnjy.com )2) 内容: 坚船利炮、养兵练兵之法(或先进的军事技术)。 (3) 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外国情况。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海国图志》一书。 (4) 偏见: 仍将外国人称为“夷”。原因: 传统观念的影响(固守传统的华夷观);闭关自守状态下的虚骄自大心态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史料研读
一、 “开眼看世界”
1.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材料一 英国交易行使洋钱有五种: 大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七钱二分,曰打拉①;中者三钱六分,曰哈打喇②,又曰花儿晋;小者一钱八分,曰时呤③;又小者九分,曰半时呤④;其最小者,只重二分半,曰边厘,又有名先士⑤者。亦洋钱之类,每先士一个七厘二毫,每百个合大洋一元。
——林则徐《洋事杂录一》
材料二 庚子八月三日士丹顿⑥供
广东在英吉利之东南方,约水程三万余里。该夷士丹顿来时,在途三个半月。
英吉利国王所居之地,名曰蓝伦⑦,在俄罗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西,约海程二十日。蓝伦东方去一日,即荷兰国。又走六七日,至士云顿⑧,另有国主。又走一日,至颠没⑨,另有国主。又走十日,至俄罗斯国主所居之地: 布鲁臣深秘顿肚邦⑩。
——林则徐《洋事杂录六》
【解读】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抗英期间,为了解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探讨御敌之策,十分注意搜集国外的情况资料,在组织翻译西方书报的同时,还向到过国外的中国人、来广州的外国人等询问,留下口述资料。现存《洋事杂录》,为陈德培手录,现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林则徐是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两则材料是对英国的介绍。
【注释】 ① 打拉: dollar,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当时一种面值五先令的硬币。② 哈打喇: half dollar。半元。③ 时呤: shilling,今译先令。④ 半时呤: half shilling,半先令。⑤ 先士: cent,分。⑥ 士丹顿: 英国商人。⑦ 蓝伦: 即伦敦。⑧ 士云顿: 在今德国西北部,所指未能确考。⑨ 颠没: 即丹麦。⑩ 布鲁臣深秘顿肚邦: 圣彼得堡。
2. 百科全书式的《海国图志》
近岁,邵阳魏源字默深得林尚书所译欧罗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四洲志》,更以旧闻异域之书十余种,遍加考证,作《海国图志》六十卷,通中外之异言,订地名之沿革,诸国崇奉佛教、回教、天主教之异同源流,大山巨泽之原委分合,天竺、俄罗斯、英吉利、佛兰西、弥利坚、利未亚各域内区分之部落、贸易,攻战之所长,金银货贝之所出,无不详哉!言之如指诸掌,皆有据依,非凭臆说。余数十年之所欲言、所欲究者,得默深此书,可以释然无憾矣!
——姚莹《康纪行》
【解读】 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典型代表。这是一部关于整个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这段资料是姚莹对《海国图志》的认识和看法。姚莹是清代文学家、思想家,清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之一,代表作《康纪行》。
(1) 《海国图志》是在林则徐《四洲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往的记载及外国传来的一些书的考证的基础上形成的。(2) 《海国图志》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地理位置及地貌的演变。(3) 《海国图志》所载内容有依有据,真实可信。(4) 姚莹对此书评价很高,“可以释然无憾矣”。因为魏源所说和所做的,正是他想说和想做的。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 “中体西用”思想的起源
材料一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
材料二 今诚取西人器术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
材料三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今之学其学者,不过粗通文字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处,何尝稍涉藩篱 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以西学言之: 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
【解读】 这三段材料是“中体西用”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的起源。“中”是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为主。“西”是以西方的先进科技为辅。“中体西用”是指把中国的伦理纲常与西方的先进科技结合起来,使中国强大。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来的。1861年冯桂芬的主张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以后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张。
2. “中体西用”思想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①之俗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以郅治保国邦,固丕基②于勿坏者,固自有在。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方略有全体偏端,有本有末,如疾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解读】 《劝学篇》是张之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代表作。它集中地体现了张之洞的思想方法,完整地表达了张之洞的理论纲领和施政要略,既是张之洞前几十年事业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他后十年事业的规划和蓝图。
(1) 在张之洞看来,“旧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即“中学”指的是四书五经,即以孔孟之道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主义旧文化。主要指纲常名教,封建道德。“新学”即“西学”,就是他所提出的西艺与西政。西艺包括算术、绘图、矿冶、医学、物理、化学等。西政并不包括西方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学校、地理、财政、武备、律例、通商、工业等。张之洞认为,旧学为体,即旧学为立国之根本;新学为用,即新学为巩固根本的权宜手段,不得混为一谈。
(2) 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国情和西方不同。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治国的根本制度不变,就不会灭亡。可以学习西方的一些机器制造之术改变危弱局面,这就像人生病了需要补养一样。
(3) 洋务派认为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是: 中学为根本,西学是用来辅助中学、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
【注释】 ① 獉狉: 獉同“榛”。指草木丛杂,野兽出没。② 丕基: 大的根本。这里指中国的制度。
三、 维新变法思想
1. 早期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材料一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每有举措,询谋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朝野上下,同德同心,此所以交际邻封,有我薄人,无人薄我。人第见其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奇,用以雄视宇内,不知其折冲御侮,合众志以成城,致治固有本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二 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天生民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即英国而论,蕞尔①三岛,地不足当中国数省之大,民不足当中国数省之繁,而土宇日辟,威行四海,卓然为欧西首国者,岂有他哉 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三 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己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解读】 中法战争前后,从洋务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派不满足洋务对西方文化所作的皮毛介绍,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以工商立国。这种社会思潮对洋务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变异,是洋务思潮的延续,又是戊戌维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思潮。
(1) 郑观应对西方富强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2) 设议院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 蕞(zuì)尔: 小的样子。
2. 变法的必要性
材料一 法何以必变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①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②,袋兽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
材料二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也,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间,其何择焉
——梁启超《变法通议》第一卷
【解读】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战争中的惨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奇耻大辱,同时也促使中国人在昏睡、麻木、惊恐和悲愤中惊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救亡图存的要求出发,批判了顽固守旧思想,论证了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梁启超从昼夜、寒暑、人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中论证了“变”这一恒久不变的思想。(2) 以日本、埃及、印度等国为例,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可以保国、保种、保教。指出不变法就会亡国。
【注释】 ① 肇(zhào): 开始。② 鼍(tuó): 爬行动物,是鳄鱼的一种。
3. 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的主张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谭嗣同《仁学》
材料四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耳。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复之也,于是其法与令猬毛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离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其所窃而永世。
——严复《辟韩》
【解读】 以上四则材料是维新派代表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抑君权、张民权的主张。(1) 康有为特别着重在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和制定资本主义法律上,认为它是变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2) 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变革封建官制。(3) 材料三中谭嗣同认为: 君主原来也是人;君是由民推举出来的,民也可以把君废掉;被推举出来为老百姓办事的君不但不给老百姓办事反而压迫老百姓,百姓可以重新推举君主,这是理所应当的事。(4) 针对韩愈《原道》里对君主的吹捧,严复揭露君对民的苛求与残暴,严复指出: 君不是救世主,而是窃国大盗。
资料卡片
1. 《四洲志》
《四洲志》,林则徐编,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卷。本书是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为了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本书中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中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是当时中国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来,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以此书及其他资料为基础,编撰了《海国图志》。
2. 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清代著名思想家。1825—1826年间,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参与筹议漕粮、水利等工作。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这部书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3. 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 ( http: / / www.21cnjy.com )2),又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待鹤山人。1858年(咸丰八年)放弃科举,到上海学商。此后20年左右,在经营工商业的过程中,关心时政,留意西学。1892年后,由盛宣怀保举入轮船招商局任帮办,后改会办。1902年冬,郑观应辞去招商局会办。次年,他改任粤汉铁路购地局总办。1906年,被举为粤汉铁路商办公司总办。1909年又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晚年政治表现落伍,拥护“立宪”,反对革命。但又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不满。1922年5月,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学宿舍。著有《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编》《南游日记》《西行日记》《罗浮待鹤山人诗草》等多种。作为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在政治上,郑观应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议会制度的主张;在经济上,他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力主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在文化教育上,他提出改革科举,提倡西学,广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郑观应务实求真,他一生致力于探索“富强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方式和方法。虽然他以思想家著称于世,但他还是一个用思想指导行动的实业经营家。
4.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会县茶坑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地主家庭,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但是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1907年,他在东京成立政闻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他与蔡锷联合反袁。8月,他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1920年,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3)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4)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5) 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课导入
  教师可展示右图,并提问: 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识图中哪些人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次提问: 这些著名学者曾聚集在哪一所高等学府,使这所高等学府的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 北大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近代中国的出路,又开始了怎样的艰难探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http: / / www.21cnjy.com )
基础达标
1. 20世纪初,被读者称为青年界之“良师益友”,并被誉为“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的刊物是 (B)
                  
A B C D
解析 此题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B。
2. (2014年宿迁模拟卷)毛 ( http: / / www.21cnjy.com )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D)
A. 传统儒家思想 B. 维新变法思想
C. 民主革命思想 D. 民主科学思想
解析 注意材料上的“胡适和陈独秀”,知道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杂志”应是指《新青年》。
3. 1923年,胡适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D)
A. 变法 B. 革命
C. 民主 D. 科学
解析 守旧维新的人反对民主,但不敢公然轻视和戏侮的是科学。
4. 陈独秀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已不适于生存。”陈独秀批判孔子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C)
A. 马克思主义思想
B. 三权分立学说
C. 社会进化论观点
D. “师夷制夷”主张
解析 适者生存是进化论的观点。
5.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形成这一潮流的主要原因是 (C)
A.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B. 民国建立后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D. 五四运动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
解析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在此影响下出现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
6.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文献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 从材料中“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以推测, ( http: / / www.21cnjy.com )梁启超此言当出现在1920年左右的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从材料中的“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中国人落后的思想观念是阻碍新制度实行的最大障碍;从材料中的“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可知,四份文献中与这一言论相似的是《新青年》。
7.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其中有一位被称作“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此人是 (C)
A. 孙中山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毛泽东
解析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位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而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所以被称为是“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
8. “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头,……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而自1918年马克思诞生百年纪念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他的兴趣复活,批评介绍他的很多。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趁本次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视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上述言论应出自 (A)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9. (判断正误)(2014年镇江模拟卷)辛亥革命后西方思想文化已成为中国主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已被动摇。 (B)
解析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直接从西方借来了启蒙思想,宣传三民主义,并没有批判孔孟之道,当时虽有新思想的传播,但封建传统文化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从正面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0. (判断正误)(2 ( http: / / www.21cnjy.com )014年徐州模拟卷)《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上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最有可能是在1915年。 (B)
解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年以来”应是指1920年。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1. 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的实质是针对 (A)
                  
A.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B. 封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
C. 民众偶像崇拜和愚昧盲从
D. 阻碍西学传播的反动势力
解析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 (2014年南通模拟卷)19 ( http: / / www.21cnjy.com )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写道:“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据此推断,陈独秀当时大力弘扬的是 (C)
A. 维新变法思想 B. 三民主义思想
C. 民主科学思想 D. 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 陈独秀发出此言是在1916年,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应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时还没有爆发十月革命,中国人也不了解社会主义思想,排除D项。A、B两项明显不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
3. 右图为1920年陈独秀的书法作品。下列哪一主张最贴近当时陈独秀心中“造福世界”的想法 (A)
A. 民主与科学
B.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C. “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
D.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解析 可用排除法。B 项为五四运动的口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C项为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时的主张,D项是李大钊的言论。再联系时间1920年,应还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A项正确。
4.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人们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种主张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都特别强调 (A)
A. 提倡解放人性
B. 关注政治上的平等
C. 注重社会民主
D. 关注家庭生活的平等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与文艺复兴运动思想的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点,B、D都来源于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关注人本身,提倡追求人的现世幸福,而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思想的控制和压迫,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提倡解放人性,故选A。
5. (冲A)(2014年徐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模拟卷)有学者总结说:“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句中省略的应是 (A)
A. 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
B. 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
C. 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
D. 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
解析 纵观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器物(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三个层面,这就是“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
6. 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良观》中提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这段话的本质是 (B)
A. 否定中国戏剧 B. 批判传统文化
C. 鼓励戏剧创新 D. 反思传统文化
  解析 材料对“国粹”京剧采取不以为然的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以此来否定、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认为西方文化就绝对的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绝对否定的态度,如鲁迅就曾把京剧说得一无是处,还有人主张要废除汉字。
二、 非选择题
7. (冲A)观察下面的油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请回答:
(1) 该油画呈现的历史场景发生于何时何地
(2) 油画中的情景,在历史上可能存在吗 说明理由。
(3) 观察油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题的
(4) 怎样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该油画的价值
解析 本题出题思路比较新颖,通过图画来诠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考察知识。第一问是简述题,难度较小。第二问是分析论证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第三问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四问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历史现象。总体来说,本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历史感悟力和较高的解题能力。
答案 (1) 新文化运动时期,或民国初年,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 (2) 可能。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使北京大学逐渐发展为新文化运动中心。这里既聚焦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大批新文化人,同时也兼容一些坚守传统文化的人,新文化运动就是在宽松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油画情景就是这一历史现象的反映。 (3) 通过服饰、发型和动作表情(拿着报纸、杂志讨论、交流)等,来表现“宽容”主题。(能具体说明的也可) (4) 作者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并寄寓着自己的理解和理想;该油画虽然不是原始史料,却反映着历史。
史料研读
1.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 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陈独秀《敬告青年》
【解读】 民国的建立,并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给人民带来自由和民主,也没有给国家带来独立和富强。贫穷、落后、专制、卖国、阴谋、权术……黑暗的现状,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一批年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怀疑和思索中觉醒,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场空前激烈、深刻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问世为标志。《敬告青年》是《青年杂志》具有发刊宣言性质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
陈独秀热情歌颂青年,将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喻为初春,活力四射的初升太阳,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是社会活力、生机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他希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他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2. 陈独秀追求民主反对专制思想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解读】 这段材料显示了陈独秀追求民主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专制的思想。(1) 陈独秀认为民主代替君主,自由代替专制,乃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 中国要想强大,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抛弃数千年的专制政治,而代之以民主政治。
3. 鲁迅对封建旧道德的批判
材料一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二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拜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从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解读】 《狂人日记》最初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
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中尖 ( http: / / www.21cnjy.com )锐地揭露了反动分子只不过是利用孔子而已,并非真正尊孔,并非真正实事求是地尊重孔子学说。反动分子把孔子当做“敲门砖”做着复辟梦,想爬上高位,当皇帝或当“圣人”,他们凭借手中的一点权力,或凭借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掀起一股复古浊流,想把中国重新拉回到封建专制时代。要同这些人斗争,就必须打掉他们的“敲门砖”,反孔斗争主要揭露了孔学为封建专制服务,是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的本质特征。
4. 胡适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我曾仔细研究: 中国这两千年何以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真价值真生命的“文言的文学” 我自己回答道:“这都是因为这两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所以中国这两千年只有这些死文学,只有些没有价值的死文学。”
我们为什么爱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呢 因为这两首诗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读陶渊明的诗和李后主的词呢 因为他们的诗词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诸诗呢 因为它们都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不爱韩愈的《南山》呢 因为他用的是死字死话……简单说来,自从《三百篇》到今,中国的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是近于白话的,其余的都是没有生气的古董,都是博物院中的陈列品!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解读】 胡适主张写文章使用广大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群众都能读懂和理解的白话文,代替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这样文章才具有生命力,用《木兰辞》《石壕吏》等大家喜爱的文章证明,凡是大家喜爱的都是用白话文写的。
5. 李大钊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马氏①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分为三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离了他的特有的史观,去考他的社会主义,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根据他的史观,确定社会组织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变化而来的,然后根据这个确定的原理,以观察现在的经济状态,就把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为分析的、解剖的开端研究,预言现在资本主义的组织不久必将移入社会主义的组织,是必需的命运;然后更根据这个预见,断定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级竞争。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解读】 1919年5月5日为马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诞辰101周年,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知识界有相当知音,因此使这一理论得以传播开来,李大钊帮助《晨报》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并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文两万多字,在《新青年》第6卷第5、6号分两期刊出。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比较全面深刻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在上述史料中,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由历史论(唯物史观)、经济论(经济学说)、社会主义运动论(社会主义理论)三部分组成,要用唯物史观去考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在最后的阶级竞争。
【注释】 ① 马氏: 马克思。
资料卡片
1. 尊孔复古逆流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极力推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大丑剧。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领百官,拥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这是袁世凯的又一次复古表演。帝国主义分子在文化思想上支持袁世凯的复古尊孔政策,也助长了袁世凯的复古反动气焰。帝国主义在华的传教士和传教机关不遗余力地鼓吹孔教。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所组织的“尚贤堂”相当活跃。1912年初,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帝国主义者欣喜若狂,包括“尚贤堂”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基督教组织同日举行所谓“为国祈祷”,随后又纷纷跑到山东曲阜去朝圣。据记载:“欧美传教士游览泰岱,漫步孔林,磨挲断碣,徘徊不忍去,登孔子庙堂,雍雍肃肃,未有不鞠躬行敬而去者。”甚至英国派驻威海卫的总督骆赫“且至诚入孔教会”。沙俄伯爵盖沙令也鼓吹中国需要“古道之复兴”,宣扬“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英国的庄士敦则说:“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武力,而当归功于孔教……使能以孔教治国,则革命可不起,而人民早进行善良矣。”可见,他们是要用孔教来反对革命,助长复辟倒退的。
2. 《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办月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1916年底迁到北京出版。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其间有几次休刊。
3.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著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家,浙江绍兴人。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以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便决心兴办教育,1902年参与创办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赴德国,在驻德使馆工作。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同年,因不满袁世凯篡权而辞职。后去欧洲,1916年回国,第二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一新。五四运动时,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军阀政客的巧取豪夺,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4.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它还倡导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5. 《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主编。主要撰稿者有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张申府等。《每周评论》为周刊,每期四开四版,主要栏目有: 国内大事述评、国外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新文艺、读者来论、新刊批评、名著等。第二十五期以后,因陈独秀在北京散发传单被捕,改由胡适担任主编。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出到第三十七期,被北洋政府封闭。在五四运动前,《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宣传了进步思想,传播了革命道理,鞭挞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每周评论》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篇幅报道和评论了这一伟大运动。胡适担任主编以后,在《每周评论》上,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论。这反映出五四时期的统一战线开始分裂,也反映出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斗争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在五四期间,《每周评论》对于激发人民爱国热情,鼓舞人民革命斗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单元 单元归纳与整合
网络构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
阶段特征
历史分期 19世纪40—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90年代 1915年后 1919年后
历史要旨 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 从早期维新派到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维新思想日益兴起,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 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提倡,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
历史特征 1. 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发展与中国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直接相关2. 为了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单元整合
  本单元概述了中国近代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主要讲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1.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人学习西方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这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也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能力提升
  1.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 主题是对外反对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对内要求结束封建专制统治。
(2) 探索的阶级阶层具有广泛性: 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 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特点(义和团例外)。其原因是: 列强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中国人民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4) 向西方学习的水平不断提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改革发展到制度改革,以至思想文化的变革。政治上,从仿效君主立宪到主张民主共和。各个阶层的探索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5)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决定了他们不能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2. “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
(1) 特点: ① 先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② 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③ 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学习的内容越来越深刻。
(2) 影响: ① 政治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武器。洪秀全企图借助西方基督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社会;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学说,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② 经济方面,刺激了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