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第四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17 15:44:28

文档简介

宜宾市四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试卷满分:100;考试时间:75分钟
第1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
回答下面小题。
1. 太阳能量来源于
A. 黑子和耀斑放出的强烈射电 B. 太阳风抛出的太阳粒子流
C. 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D. 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2. 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
A. 地势高,空气稀薄 B. 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 地面裸露,比热容大 D. 纬度偏低,晴天多
【答案】1. D 2. D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在聚变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转化成太阳辐射能量,D正确。黑子、耀斑、太阳风属于太阳活动,不是太阳辐射能量来源,A、B正确。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内部能量来源,C正确。所以选D。
【2题详解】
上海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A错误。河湖纵横,不是太阳有效辐射强的原因,B错误。地面裸露不影响太阳辐射强弱,C错误。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上海纬度偏低,气候大陆性较强,晴天多,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2016年9月7日晚,中科院旧金山天文台首次观测到小行星2009ES。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而9月2日和7日晚,另外两颗近地小行星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呼啸而过,从天文学角度来看,它们与地球距离仅有“一根头发”。9日某报发表《小行星又来“骚扰”地球?科学家称重视但勿慌张》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3. 该小行星最可能的来源地是( )
A. 土星和木星之间 B. 地月系 C. 河外星系 D. 类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间
4. 2009ES四周没有气体聚集,其原因是2009ES( )
A. 质量和体积过小 B. 旋转速度快 C. 距太阳较远 D. 温度太高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从材料中“近地小行星”可以判断该小行星距离地球近,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主要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星是类地行星,木星是巨行星,即类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是因为地球的引力适宜,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宜,才造成地球有适宜的引力。所以2009ES小行星周围没有气体聚集,表明其引力较小,引力较小的原因是该行星体积和质量较小,A正确。旋转速度快、距太阳较远对大气存在影响不大;距离太阳比地球远,温度较低,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1、自身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温度范围。①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②适宜的温度范围---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大气层的包围。2、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①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幔 B. 地壳 C. 内核 D. 外核
6.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5. B 6. A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其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但是不会导致建筑物水平晃动,随之而来的横波才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这12秒的时间就是横波到达并造成破坏的时间,被称为“黄金12秒”,A正确。B、C、D错误。
【点睛】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传播速度快,且固、液、气均能传播。所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人们先感受到纵波,即上下颠簸,后横波到达,左右摇晃。
下图为某学生外出时拍到的照片。观察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8.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
B. 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9.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 温度的垂直变化
C. 内部压力的变化 D. 物质密度的变化
【答案】7. C 8. B 9. A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图中有流水、植被、岩石、大气,体现了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8题详解】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A错误;图中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C错误;外部圈层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内部圈层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D错误。所以选B。
9题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而不是根据温度的垂直变化 、内部压力的变化、物质密度的变化,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
钦诺克风指位于北美洲西部的焚风,因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位于落基山东坡山麓的莱斯布里奇市(50°N,113°W)常受钦诺克风影响,增温明显。下图示意落基山山麓莱斯布里奇某日的暖脊。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所示暖脊最可能出现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暖脊受盛行西风影响将向东移动 B. 暖脊受北美高压影响将向西移动
C. 夜间钦诺克风的强度稍高于白天 D. 夜间钦诺克风的强度稍低于白天
12. 图中暖脊出现可能带来影响是
A. 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B. 积雪消融洪水泛滥
C 气温升高作物晚熟 D. 居民屋内能耗降低
【答案】10. D 11. C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结合等温线数值即可判断季节,数值低于零摄氏度,应为冬季,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图中所示暖脊位于落基山东坡山麓,因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不因盛行西风推动和气压的变化而移动,AB错误。夜间落基山东坡坡面冷却快,形成山风,其与钦诺克风风向一致,风随之加强,C正确。白天会有谷风,对钦诺克风有削弱作用,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暖脊是受焚风影响而形成,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变得干热,会使农作物减产、早熟,AC错误。虽然增温但温度始终低于0°,不会造成大量积雪消融,B错误。冬季增温可使居民室内取暖的能耗降低,D正确。故选D。
地下卤水的盐度是海水的2~6倍。与海水晒盐相比,利用地下卤水为原料,可以节省盐田制卤面积60%~80%,缩短工艺流程40%~60%,生产原盐的产量会成倍增加。莱洲湾沿岸地下卤水储量大、埋藏浅、浓度高。下图示意莱州湾盐田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推测莱洲湾沿岸地下卤水的形成过程为( )
A. 海水入侵—蒸发浓缩—地下封存 B. 海水入侵—地下封存—蒸发浓缩
C. 蒸发浓缩—地下封存—海水入侵 D. 地下封存—海水入侵—蒸发浓缩
14. 与海水晒盐相比,利用地下卤水晒盐( )
A. 时间更长 B. 品质更好
C. 面积更大 D. 产量更少
15. 开发地下卤水可能给当地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 减缓地面的沉降 B. 增加淡水资源
C. 减轻土地盐碱化 D. 加剧海水倒灌
【答案】13. A 14. B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莱州湾沿岸地势低平,易受海水入侵;该地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沙层中的海水经强烈的蒸发作用变浓,并下渗贮存,泥沙沉积封盖逐渐形成地下卤水资源。故莱洲湾沿岸地下卤水的形成过程为海水入侵—蒸发浓缩—地下封存,A正确;故选A。
【14题详解】
卤水盐度较海水高,晒盐需时较短,A错误;近海海水易受污染,地下卤水相对洁净,盐品质好,B正确;面积更大没有海洋面积大,C错误;产量更少不是优势,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开发地下卤水可能加剧地面的沉降,A错误;卤水盐度高,不能增加淡水资源,B错误;地下水盐度下降,可减轻土地盐碱化,C正确;加剧海水倒灌不是有利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考查地下水开发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第2卷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印度当地时间8月23日,印度“月船3号”探测器在月球南极表面软着陆成功,这意味着印度成为中国之后第四个实现无人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的国家。而俄罗斯当地时间8月20日,俄罗斯宣布此前发射的“月球—25”号探测器已失联,数十年来首次月球任务以失败告终。下图为太阳系部分天体轨道示意图。
(1)指出火星轨道范围内,图示省略的行星有哪些?
(2)与火星相比,简述地球普通性的体现。
(3)简述月球可以成为多个国家宇宙探测重要目标的原因。
【答案】(1)水星;金星。
(2)地球与火星公转轨道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点;物理性质上(体积、物质组成等)与火星相似;与太阳间的距离无明显差异等。
(3)月球距离地球近,探测难度较小;月球物质资源丰富,有一定经济价值;月球与地球环境差异大,科研价值高;月球宇宙战略地位高,是未来人类探索宇宙重要的前沿基地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印度和俄罗斯探月活动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月球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图示火星轨道范围内,只有地球,因此省略的行星有水星和金星。
【小问2详解】
地球与火星的运动特征相似,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具有同向性、轨道面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具有共面性,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具有近圆性的特点;物理性质上(体积、物质组成等)与火星相似,都为类地行星;火星是与地球相邻的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无明显差异等。
【小问3详解】
月球距离地球近,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探测难度较小;月球物质资源丰富(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一定经济价值;月球与地球环境差异大,科研价值高;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宇宙战略地位高,是未来人类探索宇宙重要的前沿基地等。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Zion国家公园(113°W,37.2°N)地处美国西部科罗拉多高原。研究发现,Zion国家公园的砂岩红层沉积于三叠纪末由板块碰撞形成的大型内陆盆地。之后,在内外力作用下,Zion国家公园由最初的构造盆地逐渐演化成高原一峡谷群地貌。下图示意Zion国家公园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状况。
(1)说明Zion国家公园曾经位于北美西部大型内陆盆地的理由。
(2)砂岩红层2形成于侏罗纪时期的内陆沙漠环境。分析该地沙漠环境形成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3)从内外力作用角度阐释该地从盆地到高原一峡谷群的演化过程。
【答案】(1)砂岩属于沉积岩,说明该地曾经地势低洼;该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大型弧后盆地。
(2)侏罗纪时期,北美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北美大陆西部(造山运动)山脉隆起;(公园所在的)弧后盆地位于山脉的背风坡;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蒸发强。
(3)内力挤压,地壳下陷,形成盆地;外力沉积形成系列砂岩红层;地壳抬升,砂岩红层出露、断裂;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侵蚀下,发育成高原—峡谷群。
【解析】
【分析】本题以美国西部科罗拉多高原—峡谷群地貌为背景创设情境,从“时空综合、宏微综合”角度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相关内容。
【详解】(1)地貌判断的理由可分证据信息和成因/原理两方面。证据上,有砂岩红层分布,可推测该地曾经地势低洼;成因/原理上,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下沉形成盆地。
(2)由“该地位于北美西部大型内陆盆地”可知,侏罗纪时期,北美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北美大陆西部山脉隆起,该地位于山脉的背风坡,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由地理位置可知,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形成内陆沙漠环境。
(3)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材料可知,起初,内力作用形成盆地;之后,外力作用形成砂岩红层;地壳抬升,砂岩红层出露地表;在流水、风力等外力的不断侵蚀下,最终发育成高原—峡谷群。
【点睛】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蒸发是地表水量和热量平衡的组成部分,直接受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反过来,蒸发又可增加空气湿度,提高最低气温或降低最高气温,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大。蒸发皿蒸发量是在蒸发皿中一直有水的状态下测得的蒸发量,受太阳辐射、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风速、空气相对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图中左图示意淮河流域年均蒸发皿蒸发量空间分布,右图示意淮河流域1960~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
(1)甲地一年内蒸发皿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分析其形成原因。
(2)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深受冬春季节雾霾天气的影响,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推测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对淮河流域北部春季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1)5月份,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昼长较长,平均气温较高;锋面雨带还没有到来,晴天多,太阳辐射较强,气温日较差大;空气湿度小;多大风,蒸发量大。
(2)由于雾霾天气增多,白天削弱太阳辐射,日最高气温降低,晚上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使气温日较差变小,空气相对湿度增大,当地蒸发量变小
(3)淮北春季严重缺水;蒸发量下降,有利于土壤保持水分,减少农业抗旱投入,提高农业收益。
【解析】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详解】(1)分析蒸发量在5月最大,可从气温、太阳辐射、锋面雨带和风等角度分析,该地5月昼长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平均气温较高;锋面雨带还没有到来,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多大风天;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小,气温日较差大,因此该地5月蒸发量大。
(2)根据所学知识,空气污染导致雾霾增多,空气能见度下降;湿度增大,当地蒸发量变小;白天削弱太阳辐射,日最高气温降低,晚上加强对地面的保温,气温日较差减小,日最高气温低,风力较弱。
(3)根据所学知识,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淮北春季严重缺水,蒸发量下降可解春旱,保持土壤水分,同时减少抗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收入。
【点睛】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低温海域。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
(1)指出甲、乙、丙、丁四处中表层海水密度最高的海域,并说明理由。
(2)指出影响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分析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低温海域的原因。
【答案】(1)海域:甲海域。理由:四处海域中甲海域纬度最高,靠南极最近;海水温度最低,密度最大。
(2)海水温度;洋流;海冰;蒸发量和降水量。
(3)海水运动迫使深处海水抬升将营养物质带至表层,微生物大量繁殖,成为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磷虾适宜在低温水域环境中生存,50°S以南纬度高,水温低,能够满足磷虾的生长条件。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的密度和盐度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大致是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增大,根据图片分析可知,甲海域在四地中纬度最高,位于65°S,最靠近南极,说明其水温最低;而海水水温低则其密度大。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纬度不同,故海水温度不同,而海水温度不同则会使海水盐度不同;由于四地覆盖率45°S-65°S的广大海域,在如此大面积的海域内,会具有性质不同的洋流流经该海域,从而对盐度造成影响;高纬度海域由于靠近南极,会分布有南极海冰,而海冰的融化和冻结都会对盐度产生影响;由于该片海域纬度差异较大,其温度变化明显,且受不同的大气环流影响,其蒸发量和降水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从而造成四地存在盐度差异。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50°S以南海域存在由海底向海面运动的上升流,将深层养分带到表层,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使该海域成为磷虾捕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由于磷虾喜低温海水,50°S以南海域纬度较高,且靠近南极,水温低,适合磷虾在此生长和繁殖。宜宾市四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试卷满分:100;考试时间:75分钟
第1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
回答下面小题。
1. 太阳能量来源于
A. 黑子和耀斑放出的强烈射电 B. 太阳风抛出的太阳粒子流
C. 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D. 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2. 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
A. 地势高,空气稀薄 B. 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 地面裸露,比热容大 D. 纬度偏低,晴天多
2016年9月7日晚,中科院旧金山天文台首次观测到小行星2009ES。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而9月2日和7日晚,另外两颗近地小行星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呼啸而过,从天文学角度来看,它们与地球距离仅有“一根头发”。9日某报发表《小行星又来“骚扰”地球?科学家称重视但勿慌张》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3. 该小行星最可能的来源地是( )
A. 土星和木星之间 B. 地月系 C. 河外星系 D. 类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间
4. 2009ES四周没有气体聚集,其原因2009ES( )
A. 质量和体积过小 B. 旋转速度快 C. 距太阳较远 D. 温度太高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幔 B. 地壳 C. 内核 D. 外核
6.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下图为某学生外出时拍到的照片。观察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8.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
B. 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9.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 温度的垂直变化
C. 内部压力的变化 D. 物质密度的变化
钦诺克风指位于北美洲西部的焚风,因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位于落基山东坡山麓的莱斯布里奇市(50°N,113°W)常受钦诺克风影响,增温明显。下图示意落基山山麓莱斯布里奇某日的暖脊。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所示暖脊最可能出现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暖脊受盛行西风影响将向东移动 B. 暖脊受北美高压影响将向西移动
C. 夜间钦诺克风的强度稍高于白天 D. 夜间钦诺克风的强度稍低于白天
12. 图中暖脊出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 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B. 积雪消融洪水泛滥
C. 气温升高作物晚熟 D. 居民屋内能耗降低
地下卤水的盐度是海水的2~6倍。与海水晒盐相比,利用地下卤水为原料,可以节省盐田制卤面积60%~80%,缩短工艺流程40%~60%,生产原盐的产量会成倍增加。莱洲湾沿岸地下卤水储量大、埋藏浅、浓度高。下图示意莱州湾盐田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推测莱洲湾沿岸地下卤水的形成过程为( )
A. 海水入侵—蒸发浓缩—地下封存 B. 海水入侵—地下封存—蒸发浓缩
C 蒸发浓缩—地下封存—海水入侵 D. 地下封存—海水入侵—蒸发浓缩
14 与海水晒盐相比,利用地下卤水晒盐( )
A. 时间更长 B. 品质更好
C. 面积更大 D. 产量更少
15. 开发地下卤水可能给当地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 减缓地面的沉降 B. 增加淡水资源
C. 减轻土地盐碱化 D. 加剧海水倒灌
第2卷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印度当地时间8月23日,印度“月船3号”探测器在月球南极表面软着陆成功,这意味着印度成为中国之后第四个实现无人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的国家。而俄罗斯当地时间8月20日,俄罗斯宣布此前发射的“月球—25”号探测器已失联,数十年来首次月球任务以失败告终。下图为太阳系部分天体轨道示意图。
(1)指出火星轨道范围内,图示省略的行星有哪些?
(2)与火星相比,简述地球普通性的体现。
(3)简述月球可以成为多个国家宇宙探测重要目标的原因。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Zion国家公园(113°W,37.2°N)地处美国西部科罗拉多高原。研究发现,Zion国家公园的砂岩红层沉积于三叠纪末由板块碰撞形成的大型内陆盆地。之后,在内外力作用下,Zion国家公园由最初的构造盆地逐渐演化成高原一峡谷群地貌。下图示意Zion国家公园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状况。
(1)说明Zion国家公园曾经位于北美西部大型内陆盆地的理由。
(2)砂岩红层2形成于侏罗纪时期的内陆沙漠环境。分析该地沙漠环境形成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3)从内外力作用角度阐释该地从盆地到高原一峡谷群的演化过程。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蒸发是地表水量和热量平衡的组成部分,直接受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反过来,蒸发又可增加空气湿度,提高最低气温或降低最高气温,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大。蒸发皿蒸发量是在蒸发皿中一直有水的状态下测得的蒸发量,受太阳辐射、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风速、空气相对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图中左图示意淮河流域年均蒸发皿蒸发量空间分布,右图示意淮河流域1960~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
(1)甲地一年内蒸发皿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分析其形成原因。
(2)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深受冬春季节雾霾天气的影响,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推测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对淮河流域北部春季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低温海域。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
(1)指出甲、乙、丙、丁四处中表层海水密度最高的海域,并说明理由。
(2)指出影响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分析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低温海域的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