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16 08:18:30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上·临海期末)2022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完美落幕。下列有关运动员在跑步中体温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C.皮肤血管舒张可以增加体表散热
D.大汗淋漓的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2.(2023八上·杭州期末)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也能保持体温稳定,以下生理效应与此有关的是( )
A.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 B.皮肤温度升高,散热量增加
C.骨骼肌舒张,产热量减少 D.骨骼肌收缩,产热量增加
3.(2022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是一位某人民医院接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确诊患者。此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经医护人员精心诊治和护理,身体恢复正常。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患者感到的肌肉酸痛的痛觉是在肌肉处形成的
B.图片中患者此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C.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其体内的散热大于产热
D.护士给患者手臂打针时,患者能忍住疼痛不缩手,这个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4.(2022八上·温州月考)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5.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小明的体温最低
B.下午5时小明的体温最高
C.这一天中小明体温的范围是36.5 ℃≤T≤37.5 ℃
D.从5时至24时,小明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6.用电刺激猫的下丘脑前部,可引起血管舒张和出汗等散热效应。破坏该区后,猫在热环境中的散热能力丧失,但对冷环境的反应(寒战、竖毛、血管收缩等)仍存在。破坏下丘脑后部的效果则刚好相反。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前部存在着产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存在着散热中枢
B.下丘脑前后的两个中枢交互抑制,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C.要说明动物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需用不同的动物重复上述实验
D.如果切除猫的整个下丘脑,猫将不能继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7.下列有关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身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B.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C.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D.恒温动物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
8.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
A.人体内与皮肤表面的温度差 B.人体内与环境的温度差
C.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程度 D.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9.(2021八上·余杭月考)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多
B 向光性 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C 人的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D 醉酒时语无伦次 酒精麻痹小脑
A.A B.B C.C D.D
10.(2021八上·浙江期中)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h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11.(2021八上·平阳期中)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
A.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C.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扩张,减少散热量
D.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12.(2020八上·温州期末)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 X 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舒张 B.汗液分泌减少
C.骨骼肌产热减少 D.适当减少衣裤
13.(2021八上·金东期末)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14.(2020八上·西湖月考)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B.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D.人体持续高烧39℃,则其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15.(2020八上·新昌月考)如图是某探究小组研究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t1前环境温度为25℃,t1后环境温度为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前,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后,散热量、产热量一直增加,体温不变
C.t2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后,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
16.(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甲、乙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猫,乙可能是青蛙 B.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鱼
C.甲可能是鸽子,乙可能是狗 D.甲可能是鱼,乙可能是人类
二、填空题
17.(2023八上·青田期末)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缩情况,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说明外界气温    (选填“高”或“低”),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选填“收缩”或“舒张”),血流量增多,由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多。
18.(2023八上·义乌期末)思维模型的建构能促进深度学习,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小舟学习完《体温的控制》后,建构如下思维模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处补充完整。   
(2)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   。
19.(2023八上·拱墅期末)”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是公安部在全国开展的安全守护行动。回答问题:
(1)骑电瓶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这一反射的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______。
A.眼→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B.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C.肌肉→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D.眼→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2)某人由于骑行时发生事故,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则此反射弧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会______。
A.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B.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C.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D.失去感觉也不能运动
(3)某人骑自行车出行时,大汗淋漓,但体温正常,此时他产热的主要器官为   ,体内产热量   (选填”>““<“或”=“)散热量,这是靠体内的   中枢进行调节控制的。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20.(2022八上·定海期末)2021年5月22日,在甘肃白银举办的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发生意外。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参赛人员随即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资料卡:人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5℃,使心肺功能衰竭,甚至造成死亡,就是医学上的失温)。从维持体温恒定的角度看,出现“失温”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散热(选填“大子”、“等于”或“小于”)造成的,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
21.(2021八上·淳安期末)体育课上,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   (填字母,下同) ,图乙中能表示他奔跑时体温变化的曲线是   。
22.(2022八上·江山期末)2021年12月3日,纪录电影《无尽攀登》正式上映,该片讲述了中国首位依靠假肢登顶珠峰者一夏伯渝的故事。
(1)在山顶寒冷的环境中,夏伯渝立毛肌战栗,这种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2)夏伯渝在登山过程中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3)当夏伯渝从峰顶返回山脚营地时,他随身携带的气压计的示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2021八上·温州期末)人体内存在多种平衡,在激素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相对稳定,保持人体健康。
(1)人体进食后体内血糖含量变化如图甲中的曲线1,则图甲中表示胰岛素分泌量变化的曲线是   。(选填“2”或“3”)
(2)某正常成年人运动时手臂皮肤的血流量变化如图乙。推测在50~100分钟之间,该人皮肤血管口径的大小如何变化?   。
24.(2021八上·椒江期末)如图表示的是人和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
(1)人和鳄鱼之中, 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 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   散热速度(选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3)表示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    曲线。
三、实验探究题
25.(2021八上·江干期末)分析有关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
Ⅰ.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组、乙组;
Ⅱ.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鼠不做处理;.
Ⅲ.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Ⅳ. ;
V.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   ;
(2)写出(4)的操作步骤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6.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27.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   。
(2)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   。
(3)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
28.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29.如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表示神经传导方式,“ ”表示血液循环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C的反应是   和   。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D中的   。
四、解答题
30.(2022八上·定海期末)某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约为37℃。请回答: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人体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位于    。
(2)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答出一点即可)
31.(2022八上·舟山月考)科学家分析了北极熊的毛,发现它并非白色,而是一根根中空而透明小光导管,它不仅能防水隔热,而且只有紫外线才能通过,是北极熊收集热量的天然工具,对生活在寒冷极地的北极熊的体温调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北极熊空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及吸收紫外线的特点,有利于北极熊_________;
A.增加产热 B.减少散热 C.吸收热量 D.增加散热
(2)维持北极熊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的体温调节中枢跟人体一样位于   。
(3)由于全球变暖冰层变薄开裂,北极熊为了获取食物,常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如果一只北极熊跳上一块浮冰后,浮冰仍然处于漂浮状态,则浮冰受到的浮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一只体重为7210牛的北极熊,要在露出海面部分体积不小于多少立方米的浮冰上活动,才能确保北极熊整个身体露出水面   。(写出计算过程,ρ海水=1.03×103kg/m3)
32.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在25 ℃和35 ℃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 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33.(2020八上·滨江期末)今年12月8日我国公布了2020最新测量的珠穆朗玛峰新 珠穆朗玛峰峰顶新高度--8848.86米。
海拔5200米是汽车可以直接到达的珠峰大本营,这里高寒气候明显,大气压大约是1标准大气压的一半(近似为0.5×105Pa)。这里是普通人能到达离珠峰最近的地方,有太阳能电池板,提供晚上照明。
再往上攀登,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氧气含量逐步减少,登山队员们面临着失温、冻伤等危险。我国登山队员们综合运用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精确测定珠峰高程,彰显了我们国家当今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
(1)太阳能发电的优点有哪些    
(2)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3)在珠峰大本营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这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   的缘故。
(4)高压锅盖直径为24cm,限压阀出气口横截面积是10mm ,限压阀质量是100g,在珠峰大本营使用时,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多大 (列式计算)
34.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   。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   。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   。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
五、综合说理题
35.(2023八上·温州期末)今年夏天,持续性的高温天气致使全国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为了解热射病的成因,小明查阅资料,得到如下信息:
材料一: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其突出病症有高热(体温超过40℃)、少汗或无汗、意识模糊等,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材料二:热射病多发于高湿高温(气温超过37℃)天气,常见群体之一为高强度体力劳动者。
材料三:不同环境温度下,人的身体反应如右表。
环境温度/℃ 身体反应
33 汗腺开始排汗
35 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39 汗腺濒临衰竭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对热射病的成因作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人是恒温动物,能保持自己的体温恒定在37度左右,所以只要是健康的人,就能一直保持自己的产热和散热平衡。
【解答】
A.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蒸发散热是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黏膜(主要是呼吸道黏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液流速加快,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出汗为了增大散热量,人体体温保持动态平衡,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能保持体温稳定的原因是人体中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如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增加产热以及减少散热从而达到产热和散热平衡。
【解答】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A. 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这会导致皮肤的散热增加,A错误
B. 皮肤温度升高,散热量增,B错误
C.骨骼肌舒张会增加产热,C错误
D.骨骼肌收缩会增加产热,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非条件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生来就有的, 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非条件反射是终生的, 固定的,不会消退,条件反射是后天培养的,可以消退,条件反射可以通过一定的人为因素干预,从而养成另一种反射习惯。安静时,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产热器官是骨骼肌;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
【解答】A. 患者感到的肌肉酸痛的痛觉是在大脑皮层处形成的,错误;
B. 图片中患者此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安静时产热器官是内脏,错误;
C. 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其体内的散热等于产热,错误;
D.护士给患者手臂打针时,患者能忍住疼痛不缩手,这个过程属于条件反射,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当产热大于散热时,温度升高;当产热小于散热时,温度下降;当产热等于散热时,温度不变;
【解答】A. 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正确;
B. 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正确;
C. 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正确;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错误;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冬天,气温降至 0℃以下时,人体内部的温度是 37℃左右;到了夏天,气温高达 40℃时,人体内的温度还是 37℃左右。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的体温不随之发生变化,而保持相对恒定。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除了人类,鸟类、哺乳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具有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解答】A图中可知0-5过程中,小明体温随着时间而变小到36.5℃,5-17时体温随着时间变化体温升高,故5时温度最低,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下午17时,小明体温随着时间而变小到36.5℃,5-17时体温随着时间变化体温升高,17时温度上升到最高37.5℃,17时温度逐渐降低,故17时是最高,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天中小明的体温最低为36.5℃,最高位37.5℃,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5时到17时温度随着时间体温升高,而17-24时体温随着降低,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同时,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服等,对体温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解答】A破坏下丘脑前部,猫的散热能力丧失,产热能够正常,而下丘脑破坏后部,散热正常,产热丧失,所以下丘脑前部存在散热,后部存在产热;
B下丘脑前控制产热,后部控制散热,相互抑制,能够维持体温恒定;
C猫的体温调节是受下丘脑的前和后部控制的,需要得到更加广泛的结论,需要用不同的动物重复实验;
D下丘脑前部和后部分别控制产热和散热,只有产热和散热相同,才能维持体温的稳定,切除下丘脑就无法维持体温恒定。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冬天,气温降至 0℃以下时,人体内部的温度是 37℃左右;到了夏天,气温高达 40℃时,人体内的温度还是 37℃左右。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的体温不随之发生变化,而保持相对恒定。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除了人类,鸟类、哺乳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具有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解答】A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B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具有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
C人类,鸟类,哺乳类是恒温动物,二爬行类、鱼类、两栖类是变温动物;
D恒温动物具有维持体温相对能力的。
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 90% 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解答】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故答案为:D。
9.【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向光性是生长素在背光的一侧分布多;人的体温恒定,是因为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语言中枢在大脑,小脑主要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解答】A.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过少,错误;
B.向光性是生长素在背光的一侧分布多,错误;
C.人的体温恒定,是因为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正确;
D. 醉酒时语无伦次,酒精麻痹大脑,语言中枢在大脑;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其生理机制为:产热量=散热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病人在24h内体温均在39℃左右,即在此段时间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根据体温调节的机制可知,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相等,故A正确。
故选A。
11.【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效应器是指接收刺激作出反应 的结构;寒冷环境下人会增加产热。
【解答】人不由自主出现寒颤是因为骨骼肌在收缩,效应器就为骨骼肌;在寒冷的环境中收缩是为了增加产热。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若体温偏离这一数值,机体就会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解答】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因此活动X是汗液分泌减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①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②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
③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
【解答】依据分析可知 : 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A正确。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8℃左右,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B正确。
由数据知,在11 : 00-13 : 00间,小明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C选项正确。
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速度小于散热速度。D错误。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外界温度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体会产生一些的应对反应,确保人体温度恒定,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当外界温度过高时,人体需要进行散热、减少产热行为,例如学管扩张,加大血流量,带走一部分热量。当外界温度过低时,人体需要进行产热、减少散热行为,例如学管收缩,减少散热量,骨骼肌颤抖,增加产热等等。
人体的调控时候需要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的作用下完成。
【解答】A、当受冷,通过E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正确;
B、当受热,机体主要靠E和F完成散热,B错误;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人体39摄氏度,明显是高烧,此时也处于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B
15.【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解答】A、t1前,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不符合题意;
B、从t1到t2,环境温度下降,导致散热量增加,t2开始阶段,环境温度下降,通过调节,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保持体温稳定,因此t1后,散热量、产热量并不是一直增加,体温不变,B符合题意;
C、t2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散热量减少,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维持相对平衡,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t3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为了维持体温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知识。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
【解答】由图可知甲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明甲是恒温动物,而乙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乙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青蛙属于变温动物,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7.【答案】高;舒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气温升高,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气温降低,血管紧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
【解答】人体通过皮肤直接散热是主要的散热方式之一,A图中,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说明此时外界气温高,多数毛细血管成舒张的状态;
故答案为:高,舒张
18.【答案】(1)体温调节
(2)缩小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体温的控制”的知识分析解答;
(2)血管越粗,散热面积越大;血管越细,散热面积越小。
【解答】(1)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使人体发生产热或散热的变化,最终使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则“?”处应该为“体温调节”。
(2)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要减小热量的散失,即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缩小。
19.【答案】(1)B
(2)B
(3)骨骼肌;=;体温调节;神经元(神经细胞)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解答】 (1)骑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这一反射的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眼(感受器)接受灯亮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大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作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肌肉(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肌肉)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捏刹车。故选:B。
(2)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反射。题中传出神经受损,虽然其他结构正常,但也不能完成反射,即不能运动。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上行的神经纤维和大脑皮层正常,因此能够感觉到疼。故选:B。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体温正常,说明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0.【答案】小于;下丘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的结果。
【解答】出现“失温”是由于人体的产热小于散热造成的,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在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21.【答案】C;f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故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C。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图中体温 f 变化正确。
22.【答案】(1)反射
(2)骨骼肌
(3)变大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解析】【分析】在对流层,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是降低的,气压是降低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外环境变化而引起人体内或动物体的规律性应答反应;人体的运动时主要靠骨骼肌产热,在安静时主要靠内脏产热;
【解答】(1) 在山顶寒冷的环境中,夏伯渝立毛肌战栗,这种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登山时属于运动状态,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3) 当夏伯渝从峰顶返回山脚营地时,他随身携带的气压计的示数将增大,随着高度的降低,气压是增大的;
故答案为:(1)反射(2)骨骼肌(3)变大
23.【答案】(1)2
(2)增大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血流量, 又称血流的容积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常以每分钟毫升数或升数表示。血流量越大, 人皮肤血管口径 越大。
【解答】(1)进食后血糖升高是因为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被吸收;血糖升高使得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一段时间后血糖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故图甲中表示胰岛素分泌量变化的曲线是 2 。
(2)在50~100分钟之间,血流量增大, 该 人皮肤血管口径 增大 。
24.【答案】(1)人
(2)等 于
(3)乙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图中甲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机体的呼吸作用不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甲属于恒温动物;乙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机体的呼吸作用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乙属于变温动物;
【解答】(1)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有哺乳类和鸟类。人属于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鳄鱼属于鱼类,属于变温动物。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
(3)鳄鱼属于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故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乙曲线。
故答案为:(1)人 (2)等于 (3)乙
25.【答案】(1)相对恒定
(2)把甲乙组鼠均置于 10℃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合理即可);
(3)甲组小鼠体温逐渐下降,乙体温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应为: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2)实验设计方案中甲乙两组小白鼠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而其他无关变量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温度在这里应该保持一致,故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即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组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乙组保留了下丘脑则体温恒定。
26.【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第二步开始把两组幼鸟放在不同环境中饲养,因此第一步是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由步骤三可知,每天只测定其中一只幼鸟的体温,存在偶然性,数据和结论都不可靠;
(3)鸟类是恒温动物,在20℃环境中,其产热量要大于30℃环境中的幼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故答案为:(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2) 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3) 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27.【答案】(1)增大
(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
(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B段血液的流量在增大;
(2)AB段血流量增大,则血管呈舒张状态,口径增大,从而实现血流量增大,人体对外散热增加,体表温度升高;
(3)AB由于外界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增加,除了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以外,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从而增加散热;
故答案为:(1)增大;(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28.【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29.【答案】(1)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2)骨骼肌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体在安静时,内脏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56%;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90%。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散热量增加。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最多 。
故答案为:(1)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2)骨骼肌
30.【答案】(1)下丘脑
(2)等于
(3)汗液分泌增加(或皮肤血管舒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动态平衡的过程;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增加散热的方式是皮肤汗液增发或者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减小,血流量减小,散热减小;
【解答】(1)人体体温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持续高温,温度上升,说明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
(3)增加散热的方式有皮肤汗液增发或者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故答案为:(1)下丘脑(2)等于(3) 汗液分泌增加(或皮肤血管舒张)
31.【答案】(1)B;C
(2)下丘脑或脑干或脑干中的下丘脑
(3)变大
(4)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生活在寒冷极地的北极熊,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的特点是为了减少散热,吸收紫外线可以吸收外界的热量;人体是恒温动物,其产热和散热在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维持动态平衡;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当重力增大时,浮力也增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变形公式V排=F浮/(ρ液g),已知F浮和ρ液,可以求出V排,浮力只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解答】 (1)北极熊空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及吸收紫外线的特点,有利于北极熊减少散热,吸收热量,选BC;
(2)维持北极熊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的体温调节中枢跟人体一样位于下丘脑或脑干或脑干中的下丘脑 ;
(3)漂浮状态时,浮力等于重力,现在北极熊站到了冰上,重力增大的,所以浮力也增大了,则浮冰受到的浮力变大;
(4)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
解:浮力至少大于等于北极熊的重力,当浮力恰好等于重力时,
V排=F浮/(ρ液g)=7210N/( 1.03×103kg/m3×10N/kg)=0.7立方米;
所以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故答案为:(1)B C (2)下丘脑或脑干或脑干中的下丘脑;(3)变大;(4)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32.【答案】在35 ℃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 ℃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 ℃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便会出现中暑现象。中暑的表现有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在炎热季节,应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题目中研究 在25 ℃和35 ℃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 ?
33.【答案】(1)绿色、环保、节约能源
(2)产热和散热;下丘脑
(3)低
(4)150000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无污染、环保。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调节途径:①产热: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②散热: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舒张,其次还有排气、排尿和排便等。
(3)水的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4)根据限压阀质量求出其重力,此时重力即为压力,利用限压阀出气口横截面积求出此时压强,再加上大气压的值即为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
【解答】(1)太阳能发电的特点包括:1、太阳能是一种环保清洁能源,并且无资源枯竭危险;
2、清洁无污染,运行时没有三废和噪声的排放;3、不受资源分布和地域的限制,不破坏当地的环境;4、不破坏生态,无需消耗燃料,节约能源。
(2)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3)高山上由于海拔高的缘故,气压比较低,因此水的沸点就低。高度在海平面附近时,大气压强大约为101.3千帕,这时,水的沸点为100℃。但是,如果到了高山,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就会慢慢变小,水的沸点也会随着降低。也就意味着,在高山上,水在不到100℃的情况下就开始沸腾,因此食物很难熟。
(4)


所以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2×105Pa。
故答案为:(1)绿色、环保、节约能源(2)产热和散热;下丘脑(3)低(4)2×105Pa
34.【答案】(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 ℃)的环境中
(3)甲组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做对照实验时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能够保持动态平衡。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
【解答】(1)该实验是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根据步骤①②,步骤③应为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以便于在之后的实验中掌握小白鼠体温先后变化情况。
(2)该实验为对照试验,对照试验变量应唯一。根据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唯一的变量应为有无下丘脑,两组小白鼠所处的其他条件应一样,所以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的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就是调节体温的中枢,那么下丘脑被破坏的甲组小白鼠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下丘脑完好的乙组小白鼠体温则保持相对恒定,不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若假设不成立,下丘脑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都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即保持相对恒定。
(4)该实验可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先测定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然后破坏其下丘脑,并测定其体温记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故答案为:(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的环境中;(3)甲组鼠体温会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4)可行;先做 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5.【答案】答题要点:
①高温天气下,散热的主要类型②39℃环境中,排汗减少
③湿度对汗液蒸发快慢的影响④高强度劳动使产热增加
⑤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
示例: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
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且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
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热射病突出病症有高热(体温超过40℃),因为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 热射病多发于高湿高温(气温超过37℃)天气, 因为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常见群体之一为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因为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解答】 热射病突出病症有高热(体温超过40℃),因为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 热射病多发于高湿高温(气温超过37℃)天气, 因为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常见群体之一为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因为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故答案为: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且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上·临海期末)2022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完美落幕。下列有关运动员在跑步中体温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C.皮肤血管舒张可以增加体表散热
D.大汗淋漓的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人是恒温动物,能保持自己的体温恒定在37度左右,所以只要是健康的人,就能一直保持自己的产热和散热平衡。
【解答】
A.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蒸发散热是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黏膜(主要是呼吸道黏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液流速加快,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出汗为了增大散热量,人体体温保持动态平衡,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3八上·杭州期末)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也能保持体温稳定,以下生理效应与此有关的是( )
A.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 B.皮肤温度升高,散热量增加
C.骨骼肌舒张,产热量减少 D.骨骼肌收缩,产热量增加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能保持体温稳定的原因是人体中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如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增加产热以及减少散热从而达到产热和散热平衡。
【解答】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A. 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这会导致皮肤的散热增加,A错误
B. 皮肤温度升高,散热量增,B错误
C.骨骼肌舒张会增加产热,C错误
D.骨骼肌收缩会增加产热,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2八上·长兴月考)如图是一位某人民医院接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确诊患者。此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经医护人员精心诊治和护理,身体恢复正常。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患者感到的肌肉酸痛的痛觉是在肌肉处形成的
B.图片中患者此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C.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其体内的散热大于产热
D.护士给患者手臂打针时,患者能忍住疼痛不缩手,这个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非条件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生来就有的, 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非条件反射是终生的, 固定的,不会消退,条件反射是后天培养的,可以消退,条件反射可以通过一定的人为因素干预,从而养成另一种反射习惯。安静时,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产热器官是骨骼肌;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
【解答】A. 患者感到的肌肉酸痛的痛觉是在大脑皮层处形成的,错误;
B. 图片中患者此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安静时产热器官是内脏,错误;
C. 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其体内的散热等于产热,错误;
D.护士给患者手臂打针时,患者能忍住疼痛不缩手,这个过程属于条件反射,正确;
故答案为:D.
4.(2022八上·温州月考)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当产热大于散热时,温度升高;当产热小于散热时,温度下降;当产热等于散热时,温度不变;
【解答】A. 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正确;
B. 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正确;
C. 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正确;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错误;
故答案为:D.
5.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小明的体温最低
B.下午5时小明的体温最高
C.这一天中小明体温的范围是36.5 ℃≤T≤37.5 ℃
D.从5时至24时,小明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冬天,气温降至 0℃以下时,人体内部的温度是 37℃左右;到了夏天,气温高达 40℃时,人体内的温度还是 37℃左右。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的体温不随之发生变化,而保持相对恒定。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除了人类,鸟类、哺乳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具有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解答】A图中可知0-5过程中,小明体温随着时间而变小到36.5℃,5-17时体温随着时间变化体温升高,故5时温度最低,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下午17时,小明体温随着时间而变小到36.5℃,5-17时体温随着时间变化体温升高,17时温度上升到最高37.5℃,17时温度逐渐降低,故17时是最高,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天中小明的体温最低为36.5℃,最高位37.5℃,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5时到17时温度随着时间体温升高,而17-24时体温随着降低,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用电刺激猫的下丘脑前部,可引起血管舒张和出汗等散热效应。破坏该区后,猫在热环境中的散热能力丧失,但对冷环境的反应(寒战、竖毛、血管收缩等)仍存在。破坏下丘脑后部的效果则刚好相反。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前部存在着产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存在着散热中枢
B.下丘脑前后的两个中枢交互抑制,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C.要说明动物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需用不同的动物重复上述实验
D.如果切除猫的整个下丘脑,猫将不能继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同时,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服等,对体温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解答】A破坏下丘脑前部,猫的散热能力丧失,产热能够正常,而下丘脑破坏后部,散热正常,产热丧失,所以下丘脑前部存在散热,后部存在产热;
B下丘脑前控制产热,后部控制散热,相互抑制,能够维持体温恒定;
C猫的体温调节是受下丘脑的前和后部控制的,需要得到更加广泛的结论,需要用不同的动物重复实验;
D下丘脑前部和后部分别控制产热和散热,只有产热和散热相同,才能维持体温的稳定,切除下丘脑就无法维持体温恒定。
故答案为:A。
7.下列有关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身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B.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C.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D.恒温动物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冬天,气温降至 0℃以下时,人体内部的温度是 37℃左右;到了夏天,气温高达 40℃时,人体内的温度还是 37℃左右。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的体温不随之发生变化,而保持相对恒定。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除了人类,鸟类、哺乳类,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具有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解答】A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B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也都具有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
C人类,鸟类,哺乳类是恒温动物,二爬行类、鱼类、两栖类是变温动物;
D恒温动物具有维持体温相对能力的。
故答案为:C。
8.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
A.人体内与皮肤表面的温度差 B.人体内与环境的温度差
C.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程度 D.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 90% 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解答】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故答案为:D。
9.(2021八上·余杭月考)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多
B 向光性 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C 人的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D 醉酒时语无伦次 酒精麻痹小脑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向光性是生长素在背光的一侧分布多;人的体温恒定,是因为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语言中枢在大脑,小脑主要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解答】A.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过少,错误;
B.向光性是生长素在背光的一侧分布多,错误;
C.人的体温恒定,是因为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正确;
D. 醉酒时语无伦次,酒精麻痹大脑,语言中枢在大脑;
故答案为:C.
10.(2021八上·浙江期中)某人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h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其生理机制为:产热量=散热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该病人在24h内体温均在39℃左右,即在此段时间内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根据体温调节的机制可知,该病人在这24h内产热和散热相等,故A正确。
故选A。
11.(2021八上·平阳期中)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
A.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C.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扩张,减少散热量
D.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效应器是指接收刺激作出反应 的结构;寒冷环境下人会增加产热。
【解答】人不由自主出现寒颤是因为骨骼肌在收缩,效应器就为骨骼肌;在寒冷的环境中收缩是为了增加产热。
故答案为:A
12.(2020八上·温州期末)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 X 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舒张 B.汗液分泌减少
C.骨骼肌产热减少 D.适当减少衣裤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若体温偏离这一数值,机体就会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解答】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因此活动X是汗液分泌减少,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2021八上·金东期末)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①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②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
③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
【解答】依据分析可知 : 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A正确。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8℃左右,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B正确。
由数据知,在11 : 00-13 : 00间,小明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C选项正确。
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速度小于散热速度。D错误。
故选D。
14.(2020八上·西湖月考)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B.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D.人体持续高烧39℃,则其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外界温度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体会产生一些的应对反应,确保人体温度恒定,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当外界温度过高时,人体需要进行散热、减少产热行为,例如学管扩张,加大血流量,带走一部分热量。当外界温度过低时,人体需要进行产热、减少散热行为,例如学管收缩,减少散热量,骨骼肌颤抖,增加产热等等。
人体的调控时候需要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的作用下完成。
【解答】A、当受冷,通过E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正确;
B、当受热,机体主要靠E和F完成散热,B错误;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人体39摄氏度,明显是高烧,此时也处于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B
15.(2020八上·新昌月考)如图是某探究小组研究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t1前环境温度为25℃,t1后环境温度为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前,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后,散热量、产热量一直增加,体温不变
C.t2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后,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解答】A、t1前,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不符合题意;
B、从t1到t2,环境温度下降,导致散热量增加,t2开始阶段,环境温度下降,通过调节,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保持体温稳定,因此t1后,散热量、产热量并不是一直增加,体温不变,B符合题意;
C、t2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散热量减少,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维持相对平衡,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t3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为了维持体温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甲、乙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猫,乙可能是青蛙 B.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鱼
C.甲可能是鸽子,乙可能是狗 D.甲可能是鱼,乙可能是人类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知识。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
【解答】由图可知甲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明甲是恒温动物,而乙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乙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青蛙属于变温动物,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7.(2023八上·青田期末)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缩情况,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说明外界气温    (选填“高”或“低”),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选填“收缩”或“舒张”),血流量增多,由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多。
【答案】高;舒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气温升高,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气温降低,血管紧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
【解答】人体通过皮肤直接散热是主要的散热方式之一,A图中,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说明此时外界气温高,多数毛细血管成舒张的状态;
故答案为:高,舒张
18.(2023八上·义乌期末)思维模型的建构能促进深度学习,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小舟学习完《体温的控制》后,建构如下思维模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处补充完整。   
(2)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   。
【答案】(1)体温调节
(2)缩小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体温的控制”的知识分析解答;
(2)血管越粗,散热面积越大;血管越细,散热面积越小。
【解答】(1)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使人体发生产热或散热的变化,最终使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则“?”处应该为“体温调节”。
(2)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要减小热量的散失,即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缩小。
19.(2023八上·拱墅期末)”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是公安部在全国开展的安全守护行动。回答问题:
(1)骑电瓶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这一反射的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______。
A.眼→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B.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C.肌肉→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D.眼→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2)某人由于骑行时发生事故,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则此反射弧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会______。
A.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B.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C.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D.失去感觉也不能运动
(3)某人骑自行车出行时,大汗淋漓,但体温正常,此时他产热的主要器官为   ,体内产热量   (选填”>““<“或”=“)散热量,这是靠体内的   中枢进行调节控制的。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答案】(1)B
(2)B
(3)骨骼肌;=;体温调节;神经元(神经细胞)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解答】 (1)骑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这一反射的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眼(感受器)接受灯亮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大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作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肌肉(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肌肉)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捏刹车。故选:B。
(2)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反射。题中传出神经受损,虽然其他结构正常,但也不能完成反射,即不能运动。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上行的神经纤维和大脑皮层正常,因此能够感觉到疼。故选:B。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体温正常,说明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0.(2022八上·定海期末)2021年5月22日,在甘肃白银举办的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发生意外。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参赛人员随即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资料卡:人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5℃,使心肺功能衰竭,甚至造成死亡,就是医学上的失温)。从维持体温恒定的角度看,出现“失温”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散热(选填“大子”、“等于”或“小于”)造成的,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
【答案】小于;下丘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的结果。
【解答】出现“失温”是由于人体的产热小于散热造成的,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在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21.(2021八上·淳安期末)体育课上,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   (填字母,下同) ,图乙中能表示他奔跑时体温变化的曲线是   。
【答案】C;f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故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C。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图中体温 f 变化正确。
22.(2022八上·江山期末)2021年12月3日,纪录电影《无尽攀登》正式上映,该片讲述了中国首位依靠假肢登顶珠峰者一夏伯渝的故事。
(1)在山顶寒冷的环境中,夏伯渝立毛肌战栗,这种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2)夏伯渝在登山过程中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3)当夏伯渝从峰顶返回山脚营地时,他随身携带的气压计的示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反射
(2)骨骼肌
(3)变大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解析】【分析】在对流层,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是降低的,气压是降低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外环境变化而引起人体内或动物体的规律性应答反应;人体的运动时主要靠骨骼肌产热,在安静时主要靠内脏产热;
【解答】(1) 在山顶寒冷的环境中,夏伯渝立毛肌战栗,这种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登山时属于运动状态,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3) 当夏伯渝从峰顶返回山脚营地时,他随身携带的气压计的示数将增大,随着高度的降低,气压是增大的;
故答案为:(1)反射(2)骨骼肌(3)变大
23.(2021八上·温州期末)人体内存在多种平衡,在激素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相对稳定,保持人体健康。
(1)人体进食后体内血糖含量变化如图甲中的曲线1,则图甲中表示胰岛素分泌量变化的曲线是   。(选填“2”或“3”)
(2)某正常成年人运动时手臂皮肤的血流量变化如图乙。推测在50~100分钟之间,该人皮肤血管口径的大小如何变化?   。
【答案】(1)2
(2)增大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血流量, 又称血流的容积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常以每分钟毫升数或升数表示。血流量越大, 人皮肤血管口径 越大。
【解答】(1)进食后血糖升高是因为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被吸收;血糖升高使得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一段时间后血糖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故图甲中表示胰岛素分泌量变化的曲线是 2 。
(2)在50~100分钟之间,血流量增大, 该 人皮肤血管口径 增大 。
24.(2021八上·椒江期末)如图表示的是人和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
(1)人和鳄鱼之中, 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 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   散热速度(选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3)表示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    曲线。
【答案】(1)人
(2)等 于
(3)乙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图中甲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机体的呼吸作用不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甲属于恒温动物;乙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机体的呼吸作用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乙属于变温动物;
【解答】(1)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有哺乳类和鸟类。人属于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鳄鱼属于鱼类,属于变温动物。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
(3)鳄鱼属于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故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乙曲线。
故答案为:(1)人 (2)等于 (3)乙
三、实验探究题
25.(2021八上·江干期末)分析有关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
Ⅰ.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组、乙组;
Ⅱ.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鼠不做处理;.
Ⅲ.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Ⅳ. ;
V.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   ;
(2)写出(4)的操作步骤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相对恒定
(2)把甲乙组鼠均置于 10℃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合理即可);
(3)甲组小鼠体温逐渐下降,乙体温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解题思路应为: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2)实验设计方案中甲乙两组小白鼠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而其他无关变量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温度在这里应该保持一致,故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即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组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乙组保留了下丘脑则体温恒定。
26.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第二步开始把两组幼鸟放在不同环境中饲养,因此第一步是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由步骤三可知,每天只测定其中一只幼鸟的体温,存在偶然性,数据和结论都不可靠;
(3)鸟类是恒温动物,在20℃环境中,其产热量要大于30℃环境中的幼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故答案为:(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2) 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3) 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27.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   。
(2)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   。
(3)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
【答案】(1)增大
(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
(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B段血液的流量在增大;
(2)AB段血流量增大,则血管呈舒张状态,口径增大,从而实现血流量增大,人体对外散热增加,体表温度升高;
(3)AB由于外界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增加,除了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以外,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从而增加散热;
故答案为:(1)增大;(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28.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29.如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表示神经传导方式,“ ”表示血液循环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C的反应是   和   。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D中的   。
【答案】(1)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2)骨骼肌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体在安静时,内脏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56%;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90%。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散热量增加。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最多 。
故答案为:(1)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2)骨骼肌
四、解答题
30.(2022八上·定海期末)某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约为37℃。请回答: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人体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位于    。
(2)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下丘脑
(2)等于
(3)汗液分泌增加(或皮肤血管舒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动态平衡的过程;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增加散热的方式是皮肤汗液增发或者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减小,血流量减小,散热减小;
【解答】(1)人体体温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持续高温,温度上升,说明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
(3)增加散热的方式有皮肤汗液增发或者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故答案为:(1)下丘脑(2)等于(3) 汗液分泌增加(或皮肤血管舒张)
31.(2022八上·舟山月考)科学家分析了北极熊的毛,发现它并非白色,而是一根根中空而透明小光导管,它不仅能防水隔热,而且只有紫外线才能通过,是北极熊收集热量的天然工具,对生活在寒冷极地的北极熊的体温调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北极熊空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及吸收紫外线的特点,有利于北极熊_________;
A.增加产热 B.减少散热 C.吸收热量 D.增加散热
(2)维持北极熊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的体温调节中枢跟人体一样位于   。
(3)由于全球变暖冰层变薄开裂,北极熊为了获取食物,常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如果一只北极熊跳上一块浮冰后,浮冰仍然处于漂浮状态,则浮冰受到的浮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一只体重为7210牛的北极熊,要在露出海面部分体积不小于多少立方米的浮冰上活动,才能确保北极熊整个身体露出水面   。(写出计算过程,ρ海水=1.03×103kg/m3)
【答案】(1)B;C
(2)下丘脑或脑干或脑干中的下丘脑
(3)变大
(4)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生活在寒冷极地的北极熊,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的特点是为了减少散热,吸收紫外线可以吸收外界的热量;人体是恒温动物,其产热和散热在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维持动态平衡;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当重力增大时,浮力也增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变形公式V排=F浮/(ρ液g),已知F浮和ρ液,可以求出V排,浮力只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解答】 (1)北极熊空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及吸收紫外线的特点,有利于北极熊减少散热,吸收热量,选BC;
(2)维持北极熊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的体温调节中枢跟人体一样位于下丘脑或脑干或脑干中的下丘脑 ;
(3)漂浮状态时,浮力等于重力,现在北极熊站到了冰上,重力增大的,所以浮力也增大了,则浮冰受到的浮力变大;
(4)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
解:浮力至少大于等于北极熊的重力,当浮力恰好等于重力时,
V排=F浮/(ρ液g)=7210N/( 1.03×103kg/m3×10N/kg)=0.7立方米;
所以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故答案为:(1)B C (2)下丘脑或脑干或脑干中的下丘脑;(3)变大;(4)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32.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在25 ℃和35 ℃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 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答案】在35 ℃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 ℃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 ℃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便会出现中暑现象。中暑的表现有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在炎热季节,应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题目中研究 在25 ℃和35 ℃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 ?
33.(2020八上·滨江期末)今年12月8日我国公布了2020最新测量的珠穆朗玛峰新 珠穆朗玛峰峰顶新高度--8848.86米。
海拔5200米是汽车可以直接到达的珠峰大本营,这里高寒气候明显,大气压大约是1标准大气压的一半(近似为0.5×105Pa)。这里是普通人能到达离珠峰最近的地方,有太阳能电池板,提供晚上照明。
再往上攀登,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氧气含量逐步减少,登山队员们面临着失温、冻伤等危险。我国登山队员们综合运用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精确测定珠峰高程,彰显了我们国家当今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
(1)太阳能发电的优点有哪些    
(2)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3)在珠峰大本营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这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   的缘故。
(4)高压锅盖直径为24cm,限压阀出气口横截面积是10mm ,限压阀质量是100g,在珠峰大本营使用时,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多大 (列式计算)
【答案】(1)绿色、环保、节约能源
(2)产热和散热;下丘脑
(3)低
(4)150000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无污染、环保。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调节途径:①产热: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②散热: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舒张,其次还有排气、排尿和排便等。
(3)水的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4)根据限压阀质量求出其重力,此时重力即为压力,利用限压阀出气口横截面积求出此时压强,再加上大气压的值即为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
【解答】(1)太阳能发电的特点包括:1、太阳能是一种环保清洁能源,并且无资源枯竭危险;
2、清洁无污染,运行时没有三废和噪声的排放;3、不受资源分布和地域的限制,不破坏当地的环境;4、不破坏生态,无需消耗燃料,节约能源。
(2)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3)高山上由于海拔高的缘故,气压比较低,因此水的沸点就低。高度在海平面附近时,大气压强大约为101.3千帕,这时,水的沸点为100℃。但是,如果到了高山,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就会慢慢变小,水的沸点也会随着降低。也就意味着,在高山上,水在不到100℃的情况下就开始沸腾,因此食物很难熟。
(4)


所以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2×105Pa。
故答案为:(1)绿色、环保、节约能源(2)产热和散热;下丘脑(3)低(4)2×105Pa
34.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   。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   。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   。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
【答案】(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 ℃)的环境中
(3)甲组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做对照实验时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能够保持动态平衡。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
【解答】(1)该实验是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根据步骤①②,步骤③应为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以便于在之后的实验中掌握小白鼠体温先后变化情况。
(2)该实验为对照试验,对照试验变量应唯一。根据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唯一的变量应为有无下丘脑,两组小白鼠所处的其他条件应一样,所以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的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就是调节体温的中枢,那么下丘脑被破坏的甲组小白鼠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下丘脑完好的乙组小白鼠体温则保持相对恒定,不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若假设不成立,下丘脑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都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即保持相对恒定。
(4)该实验可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先测定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然后破坏其下丘脑,并测定其体温记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故答案为:(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的环境中;(3)甲组鼠体温会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4)可行;先做 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五、综合说理题
35.(2023八上·温州期末)今年夏天,持续性的高温天气致使全国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为了解热射病的成因,小明查阅资料,得到如下信息:
材料一: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其突出病症有高热(体温超过40℃)、少汗或无汗、意识模糊等,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材料二:热射病多发于高湿高温(气温超过37℃)天气,常见群体之一为高强度体力劳动者。
材料三:不同环境温度下,人的身体反应如右表。
环境温度/℃ 身体反应
33 汗腺开始排汗
35 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39 汗腺濒临衰竭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对热射病的成因作出解释。
【答案】答题要点:
①高温天气下,散热的主要类型②39℃环境中,排汗减少
③湿度对汗液蒸发快慢的影响④高强度劳动使产热增加
⑤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
示例: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
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且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
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热射病突出病症有高热(体温超过40℃),因为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 热射病多发于高湿高温(气温超过37℃)天气, 因为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常见群体之一为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因为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解答】 热射病突出病症有高热(体温超过40℃),因为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 热射病多发于高湿高温(气温超过37℃)天气, 因为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常见群体之一为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因为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故答案为: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且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1 / 1